品名 | 藏名:卡連
|
漢語拼音 | CISHI
|
拉丁名 | Magnete.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hù)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
動植物形態(tài) | 形成于內(nèi)生熱液作用和變質(zhì)作用過程中,有巖漿成因分異的鐵礦床,亦有接觸交代形成硅卞巖型鐵礦床,還有氧化——高溫含稀土鐵礦床和沉積變質(zhì)鐵礦床,以及系列與火山作用有關(guān)鐵礦床中鐵礦石的主要礦物成分。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產(chǎn)于西藏、青海,分布于河北、遼寧、江蘇、廣東、安徽、山東等地。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多見于許多巖漿巖和變質(zhì)巖中;海濱砂中也常存在。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磁石較易采挖。采挖后,除去雜質(zhì),砸碎,選擇吸鐵能力強者入藥。近地面的磁石因受潮生銹或因采集后放置日久,發(fā)生氧化,其磁性減退,乃至失去吸鐵能力,影響藥效,稱“死磁石”。故磁石應(yīng)經(jīng)常用鐵屑或泥土包埋之,以保持其磁性。如已失去磁性,則可與“活磁石”放在一起,磁性可逐漸恢復(fù)。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本品屬等軸晶系。單晶體常呈八面體,少數(shù)呈菱形十二面體。在菱形十二面體面長對角線方向,F(xiàn)條紋。集合體常呈致密塊狀和粒狀。本品呈不規(guī)則狀,大小不一。體重,質(zhì)堅,鐵黑色,斷面致密,有光澤,具磁性。有土腥氣,無味。日久可失去磁性。以黑色、有光澤、比重大、磁性強者為佳。以此亦可區(qū)別于它種鐵礦物。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本品主含四氧化三鐵。其中含氧化鐵31%,三氧化二鐵69%。此外,有少數(shù)變種含氧化鎂10%和三氧化二鋁15%等。其他市售商品尚含有Mn(2+)、Ca(2+)、SiO2-/3。臨床用藥含鐵不得少于50.0%。
|
理化性質(zhì) | 理化鑒別:取磁石加熱至480℃,磁性突然消失,冷卻后又恢復(fù),不溶于水及硝酸。溶于濃鹽酸,溶液呈橙黃色,其溶液顯鐵鹽與亞鐵鹽的各種特殊鑒別反應(yīng)。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散劑,擦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具有補血和鎮(zhèn)靜中樞神經(jīng)的作用。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能拔除箭頭,療骨折。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治療腦骨傷,脈病,誤吞鋼針等。
|
用法用量 | 煎服,單用或配方,每次用量9~30g。外用,研末調(diào)敷。
|
用藥忌宜 | 磁石質(zhì)重沉降,傷氣損胃,故不宜久服,孕婦慎用。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方一:薩熱十三味大鵬丸:珍珠母50g,珊瑚80g,訶子20g,禹糧土50g,木香100g,磁石50g,沉香100g,丁香40g,藏昌蒲30g,鐵棒錘50g,麝香1g,肉豆蔻30g,甘草膏80g。以上十三味,除麝香、珊瑚、甘草膏外,其余粉碎成細(xì)粉,過篩,加入珊瑚細(xì)粉,混勻,用甘草膏、麝香加適量水泛丸,陰干,即得。功能止痛,醒腦開竅。用于”白脈病”引起的口眼歪斜,麻木癱瘓,四肢關(guān)節(jié)不利?诜淮5~6丸,一日3次。每10丸重3g。 方二:訶子、毛訶子、余甘子,份量依次遞增,磁石粉用絲棉包裹,用水送下,患者仰臥不動,則絲棉將誤吞的針、子彈等從肛門排出。 方三:鐮形棘豆、高原毛茛、磁石。三藥共研粉末,蜂蜜調(diào)和涂擦,可治骨痛。 方四:蛇肉、磁石、假耬斗菜、高原毛茛、草玉梅、錫金大戟、紫檀香等。在創(chuàng)口涂擦,然后以吸角引出,治外傷異物遺留。 方五:磁石、蛇脂、人腦等制成藥錠。納入創(chuàng)口,可將異物從傷口排出。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據(jù)《晶珠本草》記述:磁石可治腦骨傷、脈病、退鏃、退彈。分為吸鐵磁石、砍鐵磁石、鉆鐵磁石、轉(zhuǎn)鐵磁石四類。狀如鐵礦石,青色者堅硬,黑色者較軟,光澤中等,形色不一。敲打時有鐵的氣味。用鐵敲破,斷面纖維狀。吸鐵磁石,產(chǎn)自漢地的,能吸針。砍鐵磁石,不吸針,但質(zhì)不劣,堅硬者能刮鐵,砍斷鐵,刮下的鐵屑能被吸附。鉆鐵磁石,粉沫泡的汁液,滴在鐵器上過幾天,鐵器被鉆透。轉(zhuǎn)鐵磁石,雖不吸針,但能吸針旋轉(zhuǎn)。四類磁石無論哪一種,內(nèi)服均能化鐵,敷傷口,能排鏃、退彈。一般均選擇吸鐵能力強、稱活磁石者入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中醫(yī)對磁石的炮制與藏醫(yī)不同。中醫(yī)在磁石入藥時分為生用與煅用之別。
生磁石:將采得的磁石,砸成綠豆粒大小,可供煎劑用。如制丸,散劑,則需研成細(xì)粉水飛后曬干備用。
煅磁石:取凈磁石,砸碎,置坩堝內(nèi),在無煙的火爐上,煅之酥脆或紅透時(所需之溫度約在800℃左右)取出,立即倒入醋盆內(nèi)淬酥,搗碎,再如上述方法煅淬一次,用清水漂一晝夜,取出,晾干,碾碎備用。一般需煅3~4次,始能完全煅透。(每磁石100kg,用醋共30kg)磁石炮制品的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測定表明,其合格品與不合格品相差七倍之多。故煅制品必須符合炮制的質(zhì)量標(biāo)準(zhǔn),否則達(dá)不到臨床治療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