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色薇美多
|
漢語拼音 | QIANGWEIHUA
|
拉丁名 | 1.Rosa omiensis Rolfe.;2.R. rugosa Thumb.;3.R.thibetica Yu et Ku.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薔薇科植物峨眉薔薇、玫瑰薔薇以及西藏薔薇的花蕾或初開的鮮花。
|
動植物形態(tài) | 1.峨眉薔薇:落葉灌木,高2~4m。莖直或斜生,小枝繁多,紫紅色,嫩時密生刺毛,具皮刺,皮刺扁化,基部擴展,有時下延。羽狀復葉,小葉9~13(17)片,長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稀倒卵狀長圓形,長8~30mm,寬5~10mm,先端圓鈍或微尖,基部近圓形,少數(shù)寬楔形,邊緣具尖銳細鋸齒,兩面無毛,僅背面沿中脈被柔毛,葉柄和葉軸散生小皮刺和腺體;頂生小葉柄長2~5mm,側生小葉無柄;托葉基部或下部貼生于葉柄上,長圓狀倒披針形,長7~13mm,先端圓鈍或急尖,全緣或具稀疏腺齒,兩面均無毛;▎紊诙讨敹耍咨,直徑3~4cm;無苞片;花梗細,長1~2cm,無毛;花托球形或橢圓形,紅色,無毛;萼裂片4,稀5,三角狀披針形,長6~11mm,先端漸尖或急尖,全緣,兩面均被短柔毛;花瓣4,稀5,倒心形,直徑1.5~2cm;雄蕊多數(shù),長3~8mm;心皮多數(shù),分離,密被柔毛,微伸出花托口,短于雄蕊。薔薇果橢圓形,鮮紅色,具宿存萼和膨大的肉質果梗。 2.玫瑰薔薇:落葉灌木,高約2m。莖叢生,粗壯,表面有皮刺和刺毛,小枝密生絨毛。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小葉5~9枚,橢圓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通常由上而下形漸小,邊緣有細鋸齒,質厚,上面光亮暗綠色,無毛,多皺,下面蒼白色,密被白色柔毛及腺體;托葉自中部以下著生于葉柄上,全緣而有腺體;葉柄和葉軸有絨毛及疏生小皮刺和刺毛;▎紊驍(shù)朵簇生,紫紅色或白色,芳香;萼裂片5,膨大呈葉狀,具細長尾尖,被柔毛和背部具腺毛;花瓣為單瓣或重瓣;雄蕊多數(shù),生于花托底部。果實扁球形,紅色,平滑,具宿存萼裂片。 3.西藏薔薇:小灌木,小枝稍彎曲,無毛,具直立皮刺或混有針刺。小葉5~7,長圓形,長1~1.3cm,寬5~8mm,頂端圓鈍,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邊緣有重鋸齒,齒尖常帶腺,無毛或近無毛,葉背具腺毛,中脈和側脈皆突起;托葉大部貼生葉柄,離生部分卵形;小葉柄和葉軸有散生腺毛和稀疏小皮刺;▎紊研,頂端3裂;花梗無毛;萼片卵狀披針形,頂端伸展呈尾狀,具不明顯的齒,內面密被柔毛;花瓣白色,比萼片稍長,雄蕊多數(shù),花絲絲狀;花柱離生,稍伸出,密被白色長柔毛。果卵球形,光滑無毛,萼片直立宿存。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1.峨眉薔薇:產(chǎn)于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和云南;山西、陜西、河南、湖北、貴州有分布;緬甸、印度、不丹也有。
2.玫瑰薔薇:分布較廣,原產(chǎn)我國北部,F(xiàn)各地多有栽培。
3.西藏薔薇:產(chǎn)于西藏。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峨眉薔薇:生于海拔1400~4500m的混交林下、林緣、灌叢和古冰川側跡等處。西藏薔薇:生于海拔3800~4000m的云杉林下或楊、樺次生林下。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1.峨眉薔薇:花期5~6月,果期7~8月。 2.玫瑰薔薇:花期6~7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于每年花盛開時采集,陰干備用。
|
藥用部位 | 以花蕾或初開的鮮花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1. 峨眉薔薇:為皺縮微卷曲的花瓣,完整的花瓣呈倒廣卵形至扇形,長1.2~2.5cm,寬1.2~2.3cm。暗黃色或黃白色,先端微凹,淺裂或鈍圓,基部有十余條花脈,呈放射狀排列。紙質,體輕。氣芳香,味微苦、甜。以干燥、花瓣完整、黃白色、香氣濃者為佳。 2.玫瑰薔薇:略呈半球形或不規(guī)則團塊狀,直徑1.5~2.5cm;花瓣寬卵形,多皺縮,紫紅色或白色,外緣花瓣有時變成枯黃色,體輕,質脆;萼片展開或彎曲,外表綠褐色,有細柔毛,內表面更多,呈灰綠色;花托突出,呈半球形,無毛。香氣濃,味微苦澀。 顯微鑒別:1.峨眉薔薇花瓣橫切面:上表皮與下表皮均為1列扁平長方形薄壁細胞,較小,外被角質層,上表皮與下表皮的內方均為1列下皮細胞,長方形,較大。主脈向上下微凸,以向下凸稍明顯,下皮細胞下有5~6列薄壁細胞,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維管束外韌型,木質部導管數(shù)個至十數(shù)個組成,韌皮部位于本質部下方,篩管群散在,細小。 2.峨眉薔薇花冠粉末:上表皮細胞表面觀呈長方形、類方形、類多角形,有角質層紋理。下表皮細胞表面觀呈類多角形、長方形、類方形。垂周壁波狀彎曲,有角質層紋理。腺毛少,為單細胞頭,單細胞柄;ǚ哿H切、類圓形,直徑30~35~38μm,淡黃棕色,可見3個萌發(fā)孔,1~3個萌發(fā)溝,外壁薄,光滑。 3.玫瑰薔薇萼片表面觀:非腺毛較密,單細胞,多彎曲,長136~680μm,壁厚,木化。腺毛頭部多細胞,扁球形,直徑64~180μm,柄部多列性,長50~340μm,基部有時可見單細胞分枝。草酸鈣簇晶直徑9~25μm。 |
中藥化學成分 | 花含芳香油。果實含維生素C及糖類。根皮含鞣質16.31%。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散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酸,膩。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降氣。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龍病、赤巴病、肺病。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晶珠本草》記載:色哇分為以果實和樹內皮入藥及以花入藥的兩類植物。色哇的果實清肝熱,清解毒熱。樹內皮收斂黃水,治脈病和中毒癥;ㄖ纬喟筒『妄埐。以果實和樹內皮入藥的一類植物,莖生細刺,多如毛發(fā),無斜生皮刺,花紅中帶白,果實紅色,瓶狀,內有白毛!秷D鑒》指出:此品生長于陰坡樹林中,莖中空,皮紫色,樹根短,須狀,花紅色,果實大,紅色。以花入藥的一類植物,莖上斜生皮刺,花白色!秷D鑒》又指出,此品樹叢大,全身被刺,葉圓形,葉片微粗糙,花白色,果實紅色。據(jù)考證,以花入藥的色哇主要為峨眉薔薇等多種原植物。
|
藥物應用鑒別 | 本品除峨眉薔薇、玫瑰的花入藥外,尚有毛葉薔薇R.mairei levl、多花薔薇R. multifloraThunb.、絹毛薔薇R. sericea Lindl.等多種。
1.毛葉薔薇:矮小灌木。小枝圓柱形,粗壯,常呈弓形彎曲,散生扁平皮刺,有時密被針刺。小葉片5~9(~11),長圓倒卵形或倒卵形,頂端圓鈍,基部楔形或近圓形,邊緣上部有鋸齒,兩面具柔毛,下面更甚;▎紊,白色或黃色,無苞片;萼片卵形或披針形,頂端漸尖,具柔毛,內側毛尤密;花瓣頂端凹凸不平,基部楔形;花柱離生,有毛,稍伸出萼筒口外,遠比雄蕊為短。果倒卵形,紅色或褐色,無毛,萼片直立和反折,宿存。生于海拔3100~3850m的河灘潮濕處及路邊。產(chǎn)于西藏、四川、云南;貴州亦有分布。
2.多花薔薇:落葉小灌木,莖細長有刺。羽狀復葉互生,小葉7~9,倒卵形至橢圓形,上部邊緣有齒;托葉櫛齒伏;ò咨鄶(shù)簇生,組成圓錐狀傘房花序。果小球形,紅色。我國各地普遍野生。本品藥材性狀特征是,花大多數(shù)破碎不全;花萼披針形,密被絨毛;花瓣黃白色至棕色,多數(shù)皺縮卷曲,平展后呈三角狀卵形,頂端凹陷,維管束明顯,雄蕊多數(shù),著生于花萼筒上,黃色,卷曲成團;花托小壺形,基部有長短不等的花柄。質脆易碎。氣微弱,味微苦而帶澀。
3.絹毛薔薇:直立灌木,枝粗壯,弓形;皮刺散生或對生,基部膨大,有時密生針刺。小葉(5~)7~10,卵形或倒卵形,上面無毛,有皺褶,下面被絲狀長柔毛;托葉邊緣有腺體;葉柄、葉軸有極疏小皮刺和腺毛;▎紊,無苞片;萼片卵狀披針形,頂漸尖,內面有長柔毛:花瓣白色或淡黃色,寬倒卵形,花柱離生,被長柔毛,稍伸出萼筒口外,比雄蕊短。果倒卵球形或球形,紅色或紫褐色,無毛,萼片直立宿存。生于海拔2860~4180m的山坡和山溝灌叢中。產(chǎn)于西藏、四川、云南,貴州亦有分布,印度北部、緬甸北部、尼泊爾、錫金、不丹也有。
|
網(wǎng) 名: | (必填項) |
評論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