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Chan bei mu
|
苗藥名 | |
苗藥拼音 | |
別名 | 尼比薩瓦,尼瓦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1.卷葉貝母 Fritillariacirrhosa D.Dom
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態(tài)變化較大。鱗莖卵圓形。葉通常對生,少數(shù)在中部兼有互生或輪生,先端不卷曲或少卷曲。花單生莖頂,紫紅色,有淺綠色的小方格斑紋,方格斑紋的多少,也有很大變化,有的花的色澤可以從紫色逐漸過渡到淡黃綠色,具紫色斑紋;葉狀苞片3,先端稍卷曲;花被片6,長3~4cm,外輪3片,寬1~1.4cm,內(nèi)輪3片,寬可達1.8cm,蜜腺窩在背面明顯凸出;雄蕊6,長約為花被片的3/5;柱頭裂片長3~5mm。蒴果棱上具寬1~1.5mm的窄翅;ㄆ5~7月,果期8~10月。
生于林中、灌木叢下、草地、河灘、山谷等濕地或巖縫中。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2.暗紫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
多年生草本,高15~25cm。鱗莖球形或圓錐形。莖直立,無毛,綠色或深紫色。葉除最下部為對生外,均為互生或近于對生,無柄;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6~6.5cm,寬3~7mm,先端急尖;▎紊谇o頂;深紫色,略有黃褐色小方格;有葉狀苞片1;花被片6,長2.5~2.7cm,外輪3片近長圓形,寬6~9mm,內(nèi)輪3片倒卵狀長圓形,寬10~13mm,蜜腺窩不很明顯;雄蕊6,花藥近基著,花絲有時密被小乳突;柱頭3裂,裂片外展,長0..5~1(~1.5)mm。蒴果長圓形,具6棱,棱上有寬約lmm的窄翅;ㄆ6月,果期8月。
生于海拔3200~4500m的草地上。分布于四川、青海。
3.甘肅貝母Fritillaria przeewalsrii Maxim.ex Bata L.
多年生草本,高20~30(~45)cm。鱗莖圓錐形。莖最下部的2片葉通常對生,向上漸為互生;葉線形,長3.5~7.5cm,寬3~4mm,先端通常不卷曲。花單生于莖頂,稀為2花,淺黃色,有黑紫色斑點;葉狀蒼片1,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花被片6,長2~3cm,蜜腺窩不很明顯;雄蕊6,花絲除頂端外密被乳頭狀突起;柱頭裂片通常很短,長不到lmm,極少達2mm。蒴果棱上具寬約lmm的窄翅。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于海拔2800~4400m的灌木叢中或草地上。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4.棱砂貝母 Fritillaria delauayi Franch.
多年生草本,高20~30(~40)cm。鱗莖長卵圓形。葉互生,較緊密地生于植株中部或上部1/3處,葉片窄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2~7cm,寬1~3cm,先端不卷曲。單花頂生,淺黃色,具紅褐色斑點;外輪花被片長3.2~4.5cm,寬1.2~1.5cm,內(nèi)輪花被片比外輪的稍長而寬;雄蕊6;柱頭裂片長約lmm。蒴果棱上的翅寬約lmm,宿存花被常多少包住蒴果;ㄆ6~7月,果期8~9月。
生于海拔3000~4700m的流沙灘上的巖石縫隙中。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或積雪融化時采挖;栽培者多于種植3年后秋季苗枯萎時采挖。采后除去泥土及須根,曬干或微火烘干。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1)松貝 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徑0.3~0.9cm。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xí)稱“懷中抱月”;頂部閉合,內(nèi)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鱗葉1~2枚;先端鈍圓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一灰褐色的鱗莖盤,偶有殘存須根。質(zhì)硬而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2)青貝 呈類扁球形,高0.4~1.4cm,直徑0.4~1.6cm。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部開裂,內(nèi)有心芽和小鱗葉2~3枚及細圓柱形的殘莖。
(3)爐貝 呈長圓錐形,高0.7~2.5cm,直徑0.5~2.5cm。表面類白色或淺棕黃色,有的具棕色斑點。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頂部開裂面略尖,基部稍尖或較鈍。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類白色。松貝、青貝 淀粉粒甚多,廣卵形、長圓形或不規(guī)則圓形,有的邊緣不平整或略作分枝狀,直徑5~64μm;臍點短縫狀、點狀、“人”字狀或馬蹄狀,層紋隱約可見。表皮細胞類長方形,垂直徑壁微波狀彎曲,偶見不定式氣孔,圓形或扁圓形。螺紋導(dǎo)管直徑5~26μm。
爐貝 淀粉粒廣卵形、貝殼形、腎形或橢圓形,直徑為60μm;臍點“人”字狀、星狀或點狀,層紋明顯。螺紋網(wǎng)紋導(dǎo)管直徑可達64μm。
|
化學(xué)成分 | 1.卷葉貝母 鱗莖含川貝堿(Fritimine),西貝素(sipeimine)[1]。
2.暗紫貝母 鱗莖含松貝辛(songbeisine)[2]、松貝甲素(sonbeinine)[3],還含硬脂酸、棕櫚酸、β-谷甾醇等[3]。
3.甘肅貝母 鱗莖含岷貝堿甲(minpeimine),岷貝減乙(minPeiminine),西貝素等[4]。
4.棱砂貝母 鱗莖含川貝堿,爐貝堿(fritiminine)[1],西貝素,貝母辛堿(peimissine),西貝母堿(imperialine),棱砂貝母堿(delavine),棱砂貝母酮堿(delavinone)等[4]。
|
藥理作用 | 1.鎮(zhèn)咳祛痰作用 小鼠氨水引咳法證明,川貝母總生物堿及非生物堿部分灌服,均有鎮(zhèn)咳作用。小鼠酚紅排泌法實驗,川貝母流浸膏、川貝母皂苷灌服,均有不同程度的祛痰作用[1,2]。 2.降壓作用 磁靜注川貝母堿可引起血壓下降,并伴有短暫的呼吸抑制[3]。犬靜往西貝母堿可引起外周血管擴張,血壓下降;此時心電圖無變化[4]。 3.對平滑肌的影響 體外試驗表明川貝母堿可引起豚鼠子宮收縮、抑制兔小腸收縮[3]。西貝母堿對離體豚鼠回腸、兔十二指腸、大鼠子宮及在體犬小腸均有明顯松弛作用;能對抗乙酰膽堿、組胺和氯化鋇所致的痙攣[4]。 4.其他作用 兔靜注川貝母堿可使血糖增高[3]。川貝醇提取物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有明顯抑菌作用[5]。川貝水浸液能抑制星形奴卡菌生長[6]。 |
性味 | 味苦、甘,性平。效軟、柔、稀。
1.《金光注釋集》:“消化后味甘,性原,效軟,柔、稀……”
2.《蒙醫(yī)金匱》:“味苦、澀、甘。”
|
功效 | 清熱,止咳,祛痰,開欲。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臨床研究 | |
參考文獻 | 化學(xué)成分
(1)沈旋坤,等.中藥材,1989,12(9):45
(2)余世春,等.中草藥,199O,21(1):2
(3)余世春,等.植物學(xué)報,199O,32(12):929
(4)徐東銘,等.中草藥,1991,22(3):132
藥理
(1)川西北地區(qū)川貝母栽培研究協(xié)作組四川醫(yī)學(xué)院小組.四川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78,9(2):28
(2)川西北地區(qū)川貝母栽培研究協(xié)作組四川醫(yī)學(xué)院小組.四川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78,9(3):44
(3)Chen K K,et a1.C A,1935,(2):408
|
苗藥名出處 |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