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Cha gan beng ga
|
苗藥名 | |
苗藥拼音 | |
別名 | 泵嘎日,勃日勒滿扎特照日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毛茛科植物船盔烏頭和唐志特烏頭的帶花全草。
|
動(dòng)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1.船盔烏頭 Aconitum naviculare(Bruh1.)Stapf
多年生小草本,高達(dá)50cm。塊根常2~3個(gè)連生在一起,圓錐形,表皮黑褐色。莖直立,少分枝,呈紫藍(lán)色。葉互生,基生葉近圓形至腎形,有長柄,棲基部鞘狀抱莖,掌狀深裂,裂片又有1~2淺裂,莖生葉1~3枚,具較短柄。總狀花序頂生,偶有腋生,小花梗被短毛;下部苞片葉狀,其他苞片線形;花萼5,花瓣?duì)睿欢堂,頂?瓣呈船盔狀,紫藍(lán)色;花瓣無毛,爪細(xì)長,瓣片小,微凹;心皮5。蓇葖果。種子倒金字塔形,生橫膜翅;ㄆ9月,果期10月。
生于海拔3200~5000m的高山草地或亂石間。分布于西藏等地。
2.唐古特烏頭 Aconitum tangutzcum(Maxim.)Stapf又名:甘青烏頭《中國植物志》。
多年生草本,高8~50cm。塊根有2或3~7個(gè)子根,子根呈細(xì)圓柱形,表面黑棕色。莖分枝或不分枝。基生葉7~9片,葉片類圓形,長1.1~3cm,寬2~6.8cm,3深裂至中部,邊緣有圓牙齒,兩面無毛,葉柄長4~14cm;莖生葉2~4片,較少,通常具短柄?偁罨ㄐ蝽斏>3~5花,苞片線形,萼片盔狀,藍(lán)色,上萼片船形;花瓣2,長1~1.5mm,距短;雄蕊多數(shù),花藥長卵形,黑色;子房上位,心皮5,無毛。蓇葖果;種子倒卵形,具3縱棱,沿棱具狹翅;ㄆ7~8月,果期8~9月。
生于海拔3200~4800m的高山草甸、碎石帶或沼澤地。分布于陜西、甘肅、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秋季開花時(shí)采收,除去雜質(zhì),陰干。色,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中空,葉片皺縮卷曲,完整葉片腎圓形,橢圓形,掌狀深裂,裂片2~3淺裂?偁罨ㄐ蚬:突ㄓ脖环辞o貼的短柔毛或幾無毛。氣微,味苦。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1)船盔烏頭 表皮細(xì)胞1列,類方形或長方形,外被角質(zhì)層,排列整齊;皮層為3~4列薄壁細(xì)胞,中柱鞘纖維連續(xù)成環(huán);維管束10余個(gè),束間纖維形大而壁薄,韌皮纖維(束內(nèi)纖維束)形小而壁厚,木質(zhì)部束略呈三角形,導(dǎo)管以外側(cè)較多,至內(nèi)漸小。髓部大,為薄壁組織。
(2)唐古特烏頭 表皮細(xì)胞1列,外壁增厚,皮層組織中多裂隙。中柱鞘數(shù)列細(xì)胞和束間細(xì)胞的壁厚化,并連成環(huán)。維管束帽木化纖維的壁增厚,12~13個(gè)外韌型維管束排成1環(huán),韌皮部寬。形成層不明顯。木質(zhì)部導(dǎo)管多數(shù)個(gè)成群,髓多為空腔。
|
藥材鑒別 | |
化學(xué)成分 | 唐古特烏頭根含阿替新(atisine),異葉烏頭堿(heteratisine),苯甲酰異葉烏頭堿(benzoylheteratisine),唐烏堿(tanwusine),大麥芽堿(hordenine)[1]。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苦,性涼。效輕。
1.《無誤蒙藥鑒》:“極苦,無毒。”
2.《蒙藥學(xué)》:“味苦,性涼,效稀、輕;有小毒!
|
功效 | 清協(xié)日熱,解毒,消腫。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散劑,1~3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xiàng) | |
附方 | 1.治熱性協(xié)日病 查干泵嘎50g,木鱉子(制)40g,紅花35g,吉勒澤、當(dāng)藥、瞿麥、山苦荬、黃柏、金腰子、牛黃各25g,角茴香、胡黃連各20g,止瀉子或連翹60g。制成散劑。每次1.5~3g,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蒙醫(yī)藥選編》十三味查干泵嘎散)
2.治胃腸刺痛 止瀉子12.5g,木通8.5g,查干泵嘎、牛黃、拳參、草烏葉、蓽茇各10g,天竹黃或石折華7.5g,紅花17.5g,五靈脂25g,黑冰片6.5g,麝香2g,黑云香10.5g,木鱉子(制)7g,光明鹽2.5g。制成散劑。每次1.5~3g,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蒙醫(yī)傳統(tǒng)驗(yàn)方》十五味止瀉子散)
|
制劑 | |
臨床研究 | |
參考文獻(xiàn) | 化學(xué)成分
(1)陳迪華,等.中草藥,1985,16(8):338
|
苗藥名出處 |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