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理論教學 > 內(nèi)科疾病 > 消化病學 > 正文:黃疸
    

黃疸

概述】  【流行病學">流行病學】 【病因?qū)W】 【發(fā)病機理】 【病理改變】 【臨床表現(xiàn)】 【并發(fā)癥】 【輔助檢查】 【診斷】 【鑒別診斷】 【治療措施】 【預防】 【預后

概述】 返回

  黃疸(jaundice)是高膽紅素血癥(hyperbilirubinemia)的臨床表現(xiàn),即血中膽紅素增而使鞏膜、皮膚、粘膜以及其他組織和體液發(fā)生黃染的現(xiàn)象。正常血中膽紅素不過17μmol/L(1.0mg/dl),如膽紅素超過正常值而肉眼仍未能察見黃疸時,可名為隱性或亞臨床黃疸。黃疸不是一個獨立疾病,而是許多疾病的一種癥狀和體征,尤其多見于肝臟、膽系和胰腺疾病。

診斷】 返回

 。ㄒ)病史 應詳細了解:1.年齡、2.性別、3.職業(yè)和籍貫、4.飲食和營養(yǎng)、5.家庭史、6.肝炎接觸史、7.輸血、注射、手術史和藥物史、9.本次黃疸掃生和發(fā)展情況、10.腹痛、11.其他消化道癥狀、12.發(fā)熱與寒戰(zhàn)、13.其他等資料,分析其與黃疸的可能關系。

 。ǘ)體格檢查 全面的系統(tǒng)的體格檢查非常重要。首先要確定是否有黃疸,應在充史的自然光線下進行檢查。

  重點了解下列各項資料:

  1.皮色 肝細胞性黃疸輕重不一,急性黃疸皮色多呈金黃色;慢性肝內(nèi)膽淤時皮色較深。梗阻性黃疸的皮色最深,皮色與梗阻程度有關,初期呈金黃色,以后由深黃變綠,后期呈灰暗甚至黑褐色,這與膽紅素氧化為膽綠素,乃至膽青素(cholecyanin)有關。

  2.其他皮膚表現(xiàn) 色素沉著見于慢性肝病和長期膽道梗阻,呈全身性,但臉部尤其是眼眶周圍較著。黃色瘤或黃多和血內(nèi)脂質(zhì)滯留有關(兩者并不完全一致)。血脂下降或嚴重肝功能衰竭時,黃色瘤也可縮小或消失。肝細胞性黃疸出現(xiàn)皮膚粘膜瘀點的較為常見,且有鼻粘膜、齒齦和口腔粘膜出血,暴發(fā)性肝功能衰竭時出現(xiàn)皮下大片瘀斑等出血灶,與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減少或伴發(fā)DIC有關。梗阻性黃疸的出血現(xiàn)象一般較輕。

  3.淺淋巴結腫大 急性黃疸伴全身淺淋廠結腫大,應懷疑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急性病毒性肝炎時多無淺淋巴結腫大。進行性黃疸而有鎖骨上和其他部位淺淋巴結腫大也要考慮是否癌性黃疸。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病、粟粒性結構和肺部浸潤性疾病,可同時出現(xiàn)黃疸和淺淋巴腫大。

  4.腹部體征 

 。1)腹部外形 肝占位性病變、巨脾、腹膜后腫瘤和盆腔內(nèi)腫瘤均有相應部位的局部膨隆。大量腹水時呈腹狀,臍部突出,也可發(fā)生腹壁疝和臍疝。腹壁靜脈曲張見于門靜脈高壓、門靜脈或下腔靜脈阻塞。腹部手術疤痕有時也有助于黃疸的病因分析,如膽石病和膽囊炎。

  (2)肝臟情況 急性病毒性肝炎時黃疸和肝腫大并存,肝臟質(zhì)軟,壓痛和叩擊痛較明顯。急性和亞急性肝壞死時,黃疸迅速加深,而肝腫大不著或反見縮小,慢性肝炎肝硬化時,肝腫大不如急性肝炎明顯,且質(zhì)地增加,也可無壓痛;肝硬化時也可捫及邊緣不齊和大小結節(jié)。肝癌時肝腫大較著,可失去正常形態(tài),質(zhì)堅,可捫及巨大腫塊或較小結節(jié),壓痛可不顯著,但肝表面光滑的不能排隊深部癌腫或亞臨床型“小肝癌”。肝膿腫接近肝表面時,局部皮膚可有紅腫、壓痛等炎癥征象。巨大肝膿腫、肝包蟲病、多囊肝和肝海綿狀血管瘤等情況時,肝區(qū)或有囊樣或波動感。

 。3)脾腫大 黃疸而伴脾腫大者,多見于各型肝硬化的失代償期、慢性肝炎、急性肝炎、溶血性黃疸、全身感染性疾病和浸潤性疾病。癌腫侵及門靜脈和脾靜脈時,也有引起脾腫大,少見的脾梗塞和脾膿腫等亦有類似脾腫大,且有壓痛等體征。

 。4)膽囊腫大

  5.其他情況 有否肝臭、撲翼震顫、肝性腦病和其他神經(jīng)精神異常,腋毛稀少、睪丸萎縮、杵狀指、皮膚角化過度、匙狀指甲、多發(fā)性靜脈栓塞(見于胰腺癌)和心動過緩等。晚期癌性黃疸病人尚可表現(xiàn)癌腫轉(zhuǎn)移的有關征象。肝功能衰竭可表現(xiàn)腦病和顱內(nèi)出血情況。血腹、膽汁性腹膜炎、膽汁性腎病和休克等也可見于癌性黃疸病倒。

  結合實驗室檢查可得出診斷。

發(fā)病機理】 返回

  已知膽紅素由血紅蛋白中血紅素(heme)轉(zhuǎn)化而來,正常人每日生成膽紅素約250~350mg,其中80%~85%來自循環(huán)中衰老紅細胞。紅細胞平均壽命120天,每日約有1%衰老紅細胞在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脾臟、骨髓、肝臟)內(nèi)被裂解,釋出血紅蛋白(每日4~6g)。血紅蛋白中血紅素經(jīng)血紅素加氧酶作用轉(zhuǎn)變?yōu)槟懢G素,膽綠素再由膽綠素還原酶催化成膽紅素。一克血紅蛋白能生成34mg膽紅素,余下小部份(15~20%)膽紅素并非來自衰老紅細胞,故稱旁路性膽紅素;來源有二,一為骨髓,另一為肝臟。

  從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釋放出來的膽紅素,大部份以膽紅素-白蛋白復合物形式在血中運行。此種膽紅素尚未與肝的醛糖酸(葡萄糖醛酸)結合,故稱非結合膽紅素,又名間接膽紅素,為脂溶性。

  非結合膽紅素在肝細胞內(nèi)質(zhì)網(wǎng)內(nèi),經(jīng)醛糖酸移換酶的作用與醛糖酸結合而成結合膽紅素。

  結合膽紅素形成后,連同膽汁的其他成分經(jīng)膽汁分泌裝置排入毛細膽管,再經(jīng)膽系由肝內(nèi)排出肝外,再進入腸道。

  結合膽紅素不能透過腸粘膜細胞,在回腸末端和結腸內(nèi)經(jīng)細菌作用而被還原成尿膽原。腸內(nèi)大部分尿膽原隨糞便排出,正常人24小時糞內(nèi)悄膽原含量為68~473μmol(40~280mg)。小部分尿膽原(10%~15%)被腸粘膜重新吸收,經(jīng)門靜脈而達肝臟,此即膽色素的腸肝循環(huán)。重新吸收入肝的尿膽原基本上以原形或轉(zhuǎn)變?yōu)槟懠t素而再度排入膽系和腸道;僅小部分進入體循環(huán),經(jīng)腎臟排出。正常人24小時尿液內(nèi)尿膽原含量不超過68μmol(4mg)。

臨床表現(xiàn)】 返回

  由于出現(xiàn)黃疸的原發(fā)病各不相同,所以臨床表現(xiàn)多種多樣,既有原發(fā)病所引起的,也有黃疸本身所產(chǎn)生的。此外僅簡述黃疸病人所出現(xiàn)的共同表現(xiàn)。

 。ㄒ)皮膚、鞏膜等組織的黃染 膽紅素對含有彈性硬蛋白的組織具有較大的親和力,所以含有該組織的鞏膜、皮膚和粘膜最易出現(xiàn)黃疸。黃疸加深時,尿、痰、淚液及汗液也被黃染,唾液一般不變色。黃染的深淺不一,與引起黃疸的原發(fā)病以及黃疸原發(fā)病以黃疸持續(xù)的時間長短有關。

  (二)尿和糞的色澤改變 肝細胞性和梗阻性黃疸時尿色加深,甚至呈濃茶色,尿色加深的程度與尿中膽紅素含量有關。有些患者首先發(fā)現(xiàn)尿色變深,有些則先察覺鞏膜、皮膚和粘膜的黃染。溶血性黃疸雖有鞏膜皮膚黃染,但尿色不深,在急性大量溶血時,尿中出現(xiàn)血紅蛋白尿而使尿液呈油色。梗阻性黃疸時糞色變淡,甚至完全灰白。

 。ㄈ)消化道癥狀 黃疸病例常有腹脹、腹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瀉便秘等癥狀,常因原發(fā)病不同而稍有差異。

 。ㄋ)膽鹽血癥的表現(xiàn) 肝外梗阻性黃疸和肝內(nèi)膽淤可因膽鹽排泄受阻而滯留血中,稱膽鹽血癥。其主要表現(xiàn)為:①皮膚瘙癢,但瘙癢與黃疸程度可一致;②心動過緩見于深度黃疸病便,與膽鹽刺激迷走神經(jīng)和抑制心臟傳導有關;③腸道因缺乏膽鹽,影響脂肪消化和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而致腹脹、出血傾向、脂肪瀉和夜癥等表現(xiàn);④乏力、精神萎靡和頭痛,似與膽鹽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毒性作用有關。

輔助檢查】 返回

  黃疸病倒的實驗室檢查較多,有助于病因的鑒別診斷,應當合理地加以選擇。

  (一)肝功能試驗

  1.血清膽紅素測定 血清膽紅素分一分鐘膽紅素和總膽紅素兩種。前者相當于結合膽紅素(CB),正常不超出3.4μmol/L(0.2mg/dl),波動范圍為.85~3.4μmol/L(0.05~0.2mg/dl)?偰懠t素(TB)系結合和非結合膽紅素之各,以非結合膽紅素為主,正常不超出17μmol/L(1.0mg/dl)。

  2.尿液中膽紅素 溶血性黃疸尿液不含膽紅素,肝細胞性和梗阻性黃疸均呈陽性反應。

  3.尿液中尿膽原 急性大量溶血時,尿液中尿膽原顯著增加,慢性少量溶血時,尿膽原含量變化不大。肝細胞性黃疸時,尿液尿膽原可增加;肝內(nèi)膽淤時則可減少,甚至消失。肝外梗阻時尿中多無尿膽原,尤其是癌性黃疸。

  4.糞中尿膽原 梗阻性黃疸時可見下降,結石性梗阻常為不完全性,而癌性梗阻則可完全性。長期糞中尿膽原減少(<mg/24小時),提示癌性黃疸。

  5.蛋白質(zhì)代謝試驗 血清蛋白定量、蛋白電泳分析對黃疸的鑒別意義不大。血漿白蛋白下降見于嚴重肝實質(zhì)損害,如慢性肝炎、失代償期肝硬化和晚期肝癌。血漿球蛋白升高和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見于活動性慢性肝病和結締組織病等。血漿總蛋白的變化在肝細胞性黃疸時比較明顯。長期肝外梗阻和膽汁性肝硬化,血漿α2和β球蛋白明顯增高。

  6.血膽固醇、膽固醇酯和蛋白X(LP-X)測定反映肝細胞的脂質(zhì)代謝功能以及膽系的排泄功能。

  7.血清膽汁酸測定 膽汁酸在肝內(nèi)合成及分泌,正常人血清中含量不超過10μmol/L。肝膽疾病時,膽汁酸代謝發(fā)生紊亂。肝細胞對膽汁酸與膽紅素攝取和排泄機制不同,在非結合型高膽紅素血癥如Gilbert癥及溶血性黃疸時,并不存在膽汁酸潴留,故有助于黃疸鑒別。

  8.血清酶學檢查 血甭酶活力(簡稱血酶)測定對黃疸的病因診斷可有一定幫助。臨床上常用的血酶有兩大類:①反映肝細胞損害的酶類,主要丙氨酸氨基移換酶(ALT),及門冬近酸氨基移換酶(AST),其他還有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SAL)、醛縮酶(ALD)、精近酸酶(ARG)和鳥氨酸氨甲基移換酶(ChE),在肝炎時,血內(nèi)含量下降,②反映膽道病變的酶類,如堿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轉(zhuǎn)肽酶(GGT)、亮氨酸肽酶(LAP)和5’核苷酸酶(5’-NT)等酶。黃疸酸氨肽譜(enzymogram)檢查,即一次微量測定一系列酶,有助于黃疸的鑒別診斷。如一次測定ALT、AST、OCT、ALP、GGT和5’NT6種酶。如前3種酶上升則為肝細胞性黃疸,而后3種增加的則為梗阻性黃疸。但血酶檢查無助于鑒別肝內(nèi)膽?zhàn)龊透瓮夤W栊渣S疸(參閱“病毒性肝炎”)。

  9.血漿凝血酶原時間測定 維生素K在肝細胞內(nèi)能促使凝血酶原形成。肝細胞性黃疸時,凝血酶原的形成減少,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維生素K系脂溶性,在腸內(nèi)經(jīng)膽鹽作用始成為水溶性而被吸收,因此,梗阻性黃疸時凝血酶原時間也可延長。

  10.染料排泄功能試驗 靛青綠(ICG)排泄試驗ICG入血流后,迅速與白蛋白結合而被肝細胞攝取,在肝內(nèi)經(jīng)代謝后直接由膽道排入腸道,故能正確反映肝細胞排泄功能。正常人按0.5mg/kg體重的ICG量作靜脈注射,15分鐘后靜脈內(nèi)滯留量為0~10%。

 。ǘ)免疫學檢查

  1.免疫球蛋白 慢性活動性肝炎時IgG明顯增高,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時IgM顯著上升。肝外梗阻時,免疫球蛋白則為正常。

  2.甲胎蛋白(AFP) 正常成人血中AFP含量極微(<20ng/ml)。

  3.自身抗體測定 免疫熒光試驗測定黃疸病例線粒體抗體的陽性率不一,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約為95%,慢性活動性肝炎為30%,而長期肝外梗阻者偶呈陽性。(<5%)。

  4.病毒性肝炎特異性標志 如抗HAV-IgM陽性,提示有甲型肝炎病毒感染;HBsAg和抗HBc-IgM陽性,對乙型肝炎的診斷有所幫助;ALT異常伴抗HCV陽性,宜考慮丙型肝炎;抗HEV-IgM陽性,則提示有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三)血液學檢查 溶血性黃疸,除貧血外,周圍血中網(wǎng)織紅細胞增加(常在5%~50%,偶達90%以上),有多染性紅細胞出現(xiàn)。骨髓檢查也顯示有核紅細胞增生等代償性改變。

 。ㄋ)X線檢查

  1.肝區(qū)X線平片有助于了解肝臟大小和形態(tài),結合透視還可確定膈肌的位置,膈面是否光滑,膈肌活動是否受限等。

  2.上消化道鋇餐造影可能發(fā)現(xiàn)食管靜脈曲張等。十二指腸低張造影或有助于肝外梗阻的診斷。

  3.常規(guī)口服和靜脈膽道造影常因黃疸較深而不能顯影,如采用某些造影劑(如40%cholovue等)則在總膽紅素大于102~119μmol/L(6~7mg/dl)時,仍可造影。

  4.經(jīng)十二指腸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和經(jīng)皮肝穿膽管造影(PTC)可顯示膽道梗阻的部位和范圍,有助于肝內(nèi)、肝外梗阻性黃疸的鑒別。為了避免肝穿刺膽管造影的并發(fā)癥如出血、膽汁性腹膜炎,近有人倡用頸靜脈插管造影,從頸靜脈插管至肝靜脈,然后穿破血管進入膽管進行造影。

  5.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 對黃疸的鑒別診斷意義不大。從顯示的血管變化可以推測病變的部位和范圍,對胰腺疾病或有幫助。

  6.脾門靜脈和臍靜脈造影 可顯示門脈系統(tǒng)的血管形態(tài),對診斷門靜脈高壓、肝占位病變及門體分流術前估計病情有一定幫助。黃疸病倒較少進行此類檢查。

  7.電子計算機分層攝影檢查(CT) 腹部CT可能顯示肝膽胰等腹內(nèi)臟器的斷層圖象,對肝臟和胰臟內(nèi)有無占位性病變以及膽管和膽囊是否擴張有較大參考價值。有助于梗阻性黃疸的病因診斷。

 。ㄎ)超聲波檢查 腹部B型超聲波檢查有助于內(nèi)科性黃疸與外科性黃疸的鑒別。后者膽總管內(nèi)徑常擴張(>6mm),肝內(nèi)膽管擴張呈分枝狀的無回聲暗帶或小光環(huán),膽囊系數(shù)擴大、其內(nèi)膜常不光滑;肝臟回聲多與正常相似。

 。)放射性核素檢查

 。ㄆ)十二指腸引流術 本法并無黃疸鑒別診斷的特殊意義,但在確定肝外梗阻時有參價值。

 。ò)肝活組織檢查 對彌漫性肝病的診斷,如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和藥物性黃疸等邊緣性疾病的確定,如慢性肝炎分期的區(qū)分;藥物性肝內(nèi)膽淤與肝外梗阻的鑒別等有幫助。

  (九)腹腔鏡檢查 腹腔鏡檢查雖不是黃疸鑒別診斷主要方法。但可直接看到部分肝臟、鐮狀韌帶、膽囊和腥膜等臟器的部份外表和腹腔內(nèi)情況。根據(jù)肝臟大小、形態(tài)、色澤、表面情況、鐮狀韌帶靜脈充盈曲張及腹水性質(zhì)情況,有助于某些黃疸的病因診斷,尤其是肝臟彌漫性病變。

 。ㄊ)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治療試驗 應用強的松或其他制作試驗治療,如給強的松10~15mg,3~4次日,血清膽紅素濃度可較服藥前下降40%~50%以上,有利于肝細胞性黃疸和肝內(nèi)膽淤(臨床上酷似肝外梗阻),而肝外梗阻性黃疸多無明顯改變。

 。ㄊ)剖腹探查

鑒別診斷】 返回

  

  (一)溶血性黃疸

  1.可有引起溶血的有關病史,如輸血、用藥、感染以家庭史(遺傳因素)等。

  2.急性大量溶血或溶血危象時起病急驟,出現(xiàn)劇烈溶血反應,如寒戰(zhàn)、高熱、嘔吐、腹痛、頭痛和全身不適、乏力,甚至出現(xiàn)休克、昏迷、嚴重貧血和黃疸以及急性腎功能衰竭等。

  3.慢性少量溶血時,癥狀多甚輕微,可有面色蒼白、乏力等貧血癥狀,黃疸較不明顯。脾臟有不同程度腫大,肝腫大亦不少見。

  4.膽色素檢查 除溶血危象可有深度黃疸外,血清總膽紅素常小于85μmol/L(5mg/dl),其中非結合膽紅素占80%以上。尿中尿膽原弱陽性,膽紅素陰性;24小時尿膽原多明顯升高,大量溶血時可達1,000mg以上。糞中尿膽原也升高,24小時排泄量大于300mg,也有高達1,00mg以上。

  5.血液學檢查 除貧血外,周圍血中網(wǎng)織紅細胞增加(常在5%~20%,偶達90%以上),有多染性紅細胞出現(xiàn)。骨髓檢查也顯示有核紅細胞增生等代償性改變。

  6.其他試驗 自身免疫性溶血時,抗人體球蛋白(Coombs)試驗陽性。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時,酸溶血(Ham)試驗陽性。急性大量溶血時可有血紅蛋白悄;含鐵血黃素尿則多見于慢性血紅蛋白尿,尤其是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

  (二)肝細胞性黃疸

  1.如由急性肝炎引起者,患者多有發(fā)熱、乏力、食欲減退、肝區(qū)痛等癥狀,肝臟腫大,有明顯壓痛。慢性肝炎的肝臟質(zhì)地增加,壓痛多不著。肝硬化患者多較瘦,皮膚黝黑,可有蜘蛛痣,腹壁或有靜脈曲張,肝臟可不大、質(zhì)偏硬,且常無壓痛,脾可腫大;晚期常用腹水,且有出血傾向、腎功能損害,甚至出現(xiàn)肝性腦病。

  2.血甭膽紅素檢查 血清總膽紅素一般不超過170μmol/L(10mg/dl),其中結合膽紅素常增高,占30%以上。

  3.尿二膽試驗 尿中膽紅素陽性,由于肝腸循環(huán)失常,來自腸道的尿膽原不能在肝內(nèi)氧化后再排至腸道,可經(jīng)血循環(huán)而由腎臟排出,所以尿中尿膽原呈陽性。急性肝炎早期(如黃疸前期),肝內(nèi)毛細膽管受腫脹的肝細胞壓迫,影響膽紅素排至腸道,尿中尿膽原及尿膽素可能暫時陰性,一般為時一周左右。肝內(nèi)膽淤時,肝細胞排泄膽紅素的能力減退,尿中尿膽原常減少或缺如。

  4.糞便檢查 肝內(nèi)膽淤或梗阻時,糞中尿膽原減少,糞色較淺甚至也可出現(xiàn)陶土色糞便。

  5.其他肝功能試驗 肝細胞性黃疸時,下列試驗多不正常:①血清轉(zhuǎn)氨酶升高;②血漿凝血酶原時間延長,這和肝細胞制造與維生素K有關的凝血因子發(fā)生障礙有關,維生素K常不能糾正之;③嚴重肝臟損害時,血漿膽固醇、膽固醇酯以及血清膽堿酯酶均可下降;④血清堿性磷酸酶活力大多正常,肝內(nèi)膽淤時間升高;⑤血甭前白蛋白(prealbumin)和白蛋白下降,血清球蛋白上升,白、球比例失調(diào);膽汁性肝硬化時,α和β和球蛋白常明顯上升

  6.免疫學檢查 免疫熒光法測定線粒體抗體,有助于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的診斷。檢測各型肝炎病毒血清學標志有助于病毒性肝炎的診斷(參考“病毒性肝炎”)。血清甲胎蛋白(AFP)對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也有參考價值。

  7.肝活組織檢查 對彌濕性肝病引起的黃疸有病因診斷的意義,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以及肝內(nèi)膽淤等疾病。除光學顯微鏡外尚可進行電子顯微鏡檢查,以及熒光免疫法、免疫組化和肝組織酶類超微量測定等。

  8.肝區(qū)放射性核素掃描、B超和CT顯象技術對肝內(nèi)占位性病變的診斷有幫助。

 。ㄈ)梗阻性黃疸

  1.臨床表現(xiàn) 急性膽囊炎、膽石病變突然發(fā)病,多伴上腹絞痛,也可有發(fā)熱、嘔吐及膽囊區(qū)壓痛和肌衛(wèi)等表現(xiàn),黃疸來去迅速;結石引起者可反復發(fā)生。胰頭癌早期癥狀可隱匿,黃疸呈進行性加深;晚期腹痛、食欲不振和消瘦、乏力癥狀明顯。梗阻性黃疸時,因血中膽鹽潴留刺激皮膚神經(jīng)末梢而多有瘙癢;又因腸道缺乏膽汁、影響脂深性維生素K的吸收,可引起出血傾向,注射維生素K多能予以糾正。

  2.黃疸情況 主要取決于膽系梗阻的部位、程度和持續(xù)時間的長短。早期不完全梗阻時黃疸較淺;如膽管梗阻逐漸加重,黃疸也可加深,呈黃色、褐色,甚至黑色(有黑疸之稱)。完全性膽道梗阻時,血中膽紅素可達510μmol/L(30mg/dl)以上,其中結合膽紅素占35%以上(可至60%左右)。結石性黃疸常呈波動性,癌性梗阻呈進行性黃疸,但壺腹癌則可因癌腫潰瘍而使黃疸有短暫的減輕。

  3.尿二膽試驗 尿中膽紅素陽性,但尿膽原減少或消失。梗阻性黃疸者尿中水膽原持續(xù)陰性一周以上時,應高度懷疑梗阻由癌癥所致的可能,完全性膽管梗阻極易引起繼發(fā)感染,尿中尿膽原也可陽性。

  4.糞色特點 梗阻越完全,糞色越淡,可呈陶土色,24小時糞中尿膽原定量顯著減少或完全缺如。壺腹癌有潰瘍或梗阻性黃疸伴膽管粘膜炎癥或潰瘍時可有黑糞或糞便隱血陽性出現(xiàn)。

  5.肝功能試驗 血甭ALP活性和膽固醇含量可明顯增高。長期膽管梗阻常導致繼發(fā)性肝實質(zhì)損害,而出現(xiàn)血清轉(zhuǎn)氨酶上升。血漿白蛋白亦有所下降。

  6.其他檢查 腹部(肝膽胰)平片、膽囊和膽道X線造影、腹部B超和腹部CT檢查、內(nèi)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和經(jīng)皮肝穿胰膽道造影(PTC),均有助于梗阻性黃疸的診斷,生化和免疫學的癌瘤標志,如癌胚抗原(CEA)、CA19-9、鐵蛋白、α1-抗胰蛋白酶如有助于癌性梗阻的輔助診斷,但均非特異性。

 。ㄋ)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 

   此種病例作為一種單獨疾病討論,詳細資料請見疾病——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2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