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頭痛為患者自覺頭部疼痛的癥狀。風寒濕熱等邪外侵,風陽火毒上擾,痰濁瘀血阻滯,致經 |
氣不利,氣血逆亂,或因氣血營精虧虛,清陽不升,腦神失養(yǎng)等,均可導致頭痛。除腦系疾 | |
病、頭顱損傷及眼、口鼻等頭部病變外,許多全身性疾病也都可以導致頭痛。頭痛作為主癥 | |
還可以是獨立的病種,如偏頭痛、面風痛、厥頭痛等。 | |
臨床若對導致頭痛的病種尚不能確定時,可以頭痛待查作為初步診斷,并進行辯證論治。 | |
發(fā)病原因:
|
頭痛病因復雜,有外感頭痛與內傷頭痛之別。外感頭痛,因六淫、疫毒之邪外感,上犯巔頂 |
,阻滯清陽,氣血逆亂,清竅蒙蔽,每致頭痛,有風寒、風熱、風濕之分。內傷頭痛,與肝 | |
、脾、腎三臟關系密切。因于肝者,情志內傷,肝氣不舒,郁而化火,上擾清空;火盛傷陰 | |
,腎水不足,水不涵木,肝失濡養(yǎng),導致肝腎陰虧于下,肝陽亢擾于上而致頭痛。因于脾者 | |
,,勞倦過度,或病后體虛,脾胃虛弱,化生不足,營血虧少,不能上榮于腦;飲食不節(jié), | |
嗜酒肥甘,脾失健動,痰濕內生,上蒙清竅,阻遏清陽而致頭痛。因于腎者,多因先天稟賦 | |
不足,腎精久虧,腦髓空虛而致頭痛。此外,外傷跌仆,久病入絡,使血行瘀滯,脈絡瘀阻 | |
,不通則痛,亦每致頭痛。 | |
疾病辨析:
|
根據頭痛的主要位置以辯病位與病各,如: |
★ 前額痛多屬陽明經病變,多見于眼、鼻疾病及血勞等。 | |
★ 側頭痛多屬少陽經病變,多見于耳病及偏頭風[痛]、面風痛等。 | |
★ 后頭痛多屬太陽經病變,多見于項痹、風眩、腦瘤等。 | |
★ 巔頂痛多屬厥陰經病變,多見于神郁(神經癥)。 | |
★ 頭痛部位固定、持久,可見于腦瘤、顱腦癰。 | |
★ 全頭痛或痛位不定者,多見于頭腦外傷、神勞、虛眩等。 | |
根據頭痛的新久緩急及時間進行辯病思考,如: | |
★ 新起頭痛多屬外感,如感冒、時行感冒、春溫[瘟]等。 | |
★ 經常頭痛多為內傷雜病,如各種虛勞類疾患等。 | |
★ 突起劇痛可見于厥[真]頭痛、面風痛、偏頭風[痛]、雷頭風、出血中風等病。 | |
★ 下午或晚間頭痛甚者,常為眼部疾病。清晨或上午痛甚者,常為鼻科疾病。 | |
★ 持續(xù)痛且進行性加劇者,常為腦部癌瘤、顱腦癰。 | |
★ 癇病則于發(fā)作后常有頭痛。 | |
根據伴隨癥狀進行診斷思考,如: | |
★ 頭痛伴惡心、嘔吐,并有發(fā)熱者,可為邪毒及腦,如春溫[瘟]、暑溫[瘟]、腦癆、 | |
溫毒發(fā)斑、顱腦癰等;不伴發(fā)熱者,可為頭部外傷及內傷、厥[真]頭痛、腦部癌瘤等。 | |
★ 神勞之頭痛常伴頭暈、失眠、健忘。 | |
★ 腦癆之頭痛常伴盜汗、潮熱等癥。 | |
★ 面風痛常因風冷等刺激而誘發(fā)。 | |
★ 女性頭痛間歇發(fā)作,與月經有關者,常為偏頭風[痛]。妊娠期間出現(xiàn)偏頭痛者,稱妊 | |
娠偏頭痛。 | |
★ 外感溫熱、溫毒所致頭痛,常伴高熱等癥。 | |
★ 老年人頭痛伴肢體震顫等癥者,常見于腦絡痹。 | |
★ 瘧疾發(fā)作時,見寒戰(zhàn)、發(fā)熱而頭痛劇烈。 | |
★ 神郁(神經癥)之頭痛多與精神情緒密切相關。 | |
應測量體溫、血壓,作血常規(guī)檢查,必要時作五官科檢查,有條件時作腦電圖、腦血流圖、 | |
腦脊液檢查,頭顱及頸椎X線攝片、CT等檢查,以助明確診斷。 | |
治療方法:
|
風寒犯頭證 |
證候:頭痛時作,痛連項背,惡風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 | |
治法:疏風散寒止痛。 | |
主方:川芎茶調散 | |
用法: | |
加減:遇寒痛甚,加熟附片、麻黃;巔頂痛,加吳茱萸、生姜;兼咳嗽、痰稀白,加杏仁、 | |
前胡、蘇葉。 | |
風熱犯頭證 | |
證候:頭痛而脹,發(fā)熱惡風,面紅目赤,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 |
治法:疏風清熱止痛。 | |
主方:芎芷石膏湯 | |
用法: | |
加減:發(fā)熱、口渴甚,加葛根、生石膏、知母、花粉;咳嗽不爽、痰黃質稠,加川貝母、瓜 | |
蔞仁、沙參;便秘,配服黃連上清丸;兼暑濕者,加香薷、黃連、銀花;兼溫燥者,加桑葉 | |
、杏仁、梨皮。 | |
風濕犯頭證 | |
證候:頭痛如裹,肢體困重,納呆胸悶,大便或溏,苔白膩,脈濡。 | |
治法:疏風祛濕止痛。 | |
主方:羌活勝濕湯 | |
用法: | |
加減:伴嘔吐,加制半夏、竹茹;煩悶、口苦、苔黃膩,加黃芩、黃連、制半夏;腹脹、便 | |
溏,加蒼術、厚樸、枳殼。 | |
氣血兩虛證 | |
證候:頭痛而暈,心悸不寧,神疲乏力,食少腹脹,面色淡白,舌質淡,苔薄白,脈弱。 | |
治法:補氣生血。 | |
主方:八珍湯 | |
用法: | |
加減:氣短、氣陷,加黃芪、升麻;血虛甚,加阿膠、雞血藤、首烏;失眠、健忘,加酸棗 | |
仁、遠志、益智仁。 | |
肝腎陰虛證 | |
證候:頭痛,眩暈,耳鳴,心煩少寐,目干澀,腰痛酸軟,神疲乏力,遺精,舌紅,少苔, | |
脈細數(shù)無力。 | |
治法:滋補肝腎。 | |
主方:杞菊地黃丸 | |
用法: | |
加減:可去茯苓、澤瀉;煩熱、盜汗,加知母、地骨皮、五味子;心悸、失眠,加酸棗仁、 | |
龍骨、珍珠母。 | |
肝陽上亢證 | |
證候:頭脹而痛,眩暈,心煩,急躁易怒,夜寐不寧,口苦,面赤,舌紅,苔薄黃,脈弦有 | |
力。 | |
治法:平肝潛陽。 | |
主方:天麻鉤藤飲 | |
用法: | |
加減:腰酸、耳鳴,加何首烏、枸杞、熟地;頭痛欲裂,加山羊角、龜板、白芍、丹皮。 | |
肝火犯上證 | |
證候:頭痛劇烈,目睛脹痛,面紅氣粗,煩躁易即,耳鳴如潮,口苦,口渴欲飲,小便短黃 | |
,大便秘結,舌紅干,苔黃,脈弦數(shù)。 | |
治法:清肝瀉火。 | |
主方:梔子清肝湯 | |
用法: | |
加減:面赤、煩躁,加郁金、黃柏;大便秘結,加大黃、芒硝(沖服)。 | |
寒滯肝脈證 | |
證候:頭部冷痛,巔頂痛甚,得溫則緩,口淡不渴,惡心吐涎沫,四肢不溫,舌質暗,苔白 | |
,脈沉緊。 | |
治法:暖肝散寒止痛。 | |
主方:吳茱萸湯 | |
用法: | |
加減:頭部冷痛,加白芷、防風、荊芥;四肢不溫,加當歸、肉桂。 | |
痰濁犯頭證 | |
證候:頭痛昏蒙,胸脘滿悶,嘔吐痰涎,納呆,苔白膩,脈濡滑或弦滑。 | |
治法:祛痰化濁止痛。 | |
主方:半夏白術天麻湯 | |
用法: | |
加減:頭痛昏蒙,加藿香、柴胡、菖蒲;胸悶、痰多,加枳殼、瓜蔞殼;納呆,加山楂、神 | |
曲。 | |
痰熱內擾證 | |
證候:頭目脹痛,胸悶,嘔吐惡心,咳吐黃痰,口苦,大便不暢,苔黃膩,脈滑數(shù)。 | |
治法:清熱滌痰。 | |
主方:竹瀝達痰丸 | |
用法: | |
加減:體壯者,宜去人參;口苦、脅脹,加柴胡、丹皮;胸悶、吐黃痰,加枳實、梔子;口 | |
苦,加茵陳。 | |
瘀血犯頭證 | |
證候:頭痛經久不愈,痛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晝輕夜重,或有頭部外傷史,舌質紫,苔 | |
薄白,脈弦細或細澀。 | |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 | |
主方:通竅活血湯 | |
用法: | |
加減:腎精不足證 | |
證候:頭痛眩暈,耳鳴健忘,腰膝酸軟,男子精少不育,女子宮寒不孕,舌淡,脈弱。 | |
治法:補腎填精。 | |
主方:大補元煎 | |
用法: | |
加減:頭部空痛,加紫河車;腰膝酸冷,加附子、肉桂、懷牛膝、巴戟天。 | |
其他療法:
|
疼痛劇烈者,可給服止痛藥物,如去痛片、安痛定等。 |
單方驗方: | |
★ 黃芪、川芎,按2:1份量,泡服,治氣虛型頭痛。 | |
★ 夏枯草10-15g,菊花10g,泡服,治肝陽上亢頭痛。 | |
★ 鵝不食草30g,白芷15g,冰片1.5g,研細末,用棉簽點藥粉,送入鼻腔,治 | |
偏頭痛。 | |
貼敷療法:白附子、蔥白搗爛,取豆大顆粒貼敷太陽穴,治太陽頭痛。 | |
熏蒸療法:川芎15g,蠶砂30g,僵蠶20-30個,白芷15g,密閉煎至有藥味, | |
然后按痛處大小,在藥蓋中間開一小孔,進行熏蒸。 | |
針炙療法: | |
★ 體針療法:主穴常有百會、太陽、風府、大椎、攢竹、瞳子髎等,配穴根據頭痛部位不 | |
同而循經取穴。 | |
★ 七星針療法:叩刺常規(guī)刺激區(qū),并重叩太陽、印堂及頭痛局部出血,或叩太陽加拔火缺 | |
罐。 | |
推拿療法:外感取頭維、風池、大椎、合谷、太陽、肩井;痰郁取膻中、中脘、中府、豐隆 | |
、脾俞、三陰交;氣虛取膻中、中脘、氣海、胃俞、足三里、三陰交;血虛取頭維、神門、 | |
膈俞、肝俞、脾俞、心俞。用推、拿、按、摩、抹、揉、搓手法。 | |
常用止頭痛中藥:川芎、白芷、蔓荊子、菊花、天麻、細辛、藁本等,可在辨病、辯證基礎 | |
上選用。 | |
常用中成藥:川芎茶調散、正天丸、太極通天口服液、步長腦心通、強力天麻杜仲丸等。 |
經論書籍: | 《經絡全書》 | 《四圣心源》 | 《內經評文》 | 《靈樞懸解》 | 《素問懸解》 | 更多>> |
傷寒金匱: | 《傷寒說意》 | 《傷寒心法要訣》 | 《傷寒懸解》 | 《傷寒尋源》 | 《傷寒醫(yī)訣串解》 | 更多>> |
診治書籍: | 《脈訣刊誤》 | 《脈訣乳海》 | 《脈理求真》 | 《脈確》 | 《脈象統(tǒng)類》 | 更多>> |
本草書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從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經》 | 《本草綱目》 | 更多>> |
方言書籍: | 《洪氏集驗方》 | 《華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經》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內科書籍: | 《中國醫(yī)籍考》 | 《中風論》 | 《重訂靈蘭要覽》 | 《重訂廣溫熱論》 | 《止園醫(yī)話》 | 更多>> |
婦科書籍: | 《產寶》 | 《產鑒》 | 《婦科秘方》 | 《婦科秘書》 | 《婦科問答》 | 更多>> |
兒科書籍: | 《保嬰撮要》 | 《保幼新編》 | 《慈幼便覽》 | 《慈幼新書》 | 《達生編》 | 更多>> |
外科書籍: | 《金瘡秘傳禁方》 | 《救傷秘旨》 | 《立齋外科發(fā)揮》 | 《傷科補要》 | 《傷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書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條辨》 | 《包氏喉證家寶》 | 《喉科秘訣》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針灸書籍: | 《針經指南》 | 《針灸大全》 | 《針灸甲乙經》 | 《針灸聚英》 | 《針灸神書》 | 更多>> |
醫(yī)論書籍: | 《思考中醫(yī)》 | 《四圣懸樞》 | 《塘醫(yī)話》 | 《推求師意》 | 《外經微言》 | 更多>> |
醫(yī)案書籍: | 《馬培之醫(yī)案》 | 《奇癥匯》 | 《三家醫(yī)案合刻》 | 《邵蘭蓀醫(yī)案》 | 《孫文垣醫(yī)案》 | 更多>> |
綜合書籍: | 《急救廣生集》 | 《景岳全書》 | 《明醫(yī)雜著》 | 《明醫(yī)指掌》 | 《儒門事親》 | 更多>> |
養(yǎng)生書籍: | 《食療方》 | 《壽世傳真》 | 《壽世青編》 | 《心醫(yī)集》 | 《服食導餌》 | 更多>> |
其它書籍: | 《本草問答》 | 《瘋門全書》 | 《厘正按摩要術》 | 《醫(yī)暇卮言》 |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