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A wei
|
傣藥名 | 分因
|
別名 | 醒賀
|
中藥材基原 | 為傘形科植物新疆阿魏莖中分泌的油膠樹脂。
|
動(dòng)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新疆阿魏 Ferula sinklangensis K.M.Shen.
多年生一次結(jié)果的草本,全株有強(qiáng)烈的蔥蒜異樣臭味。根粗大,紡錘形或圓錐形;根頸上殘存有枯萎的葉柄纖維。莖粗壯,有毛,高0.5~l.5m,通常單一,稀2~5分枝,近基部分技成圓錐狀;下面的枝互生,上面的枝輪生,枝的側(cè)面又有若干上下互生、對(duì)生、輪生或著生一處的小枝,植株成熟時(shí)增粗,帶紫紅色。葉柔軟,下面密被柔毛,上面有疏毛,發(fā)綠色,早枯萎;葉片三角狀廣橢圓形,三出三次羽狀全裂,裂片廣橢圓形,長10mm,基部下延,上部具齒或淺裂;基生葉有短柄,柄的基部鞘狀;莖生葉逐漸變小,著生在卵狀披針形、半抱莖和草質(zhì)的鞘上,莖上部無葉,只有枯萎的葉鞘。復(fù)傘形花序著生在莖、枝和側(cè)枝的頂端,有5~25傘幅,有密集的毛,中間的傘形花序近無炳,側(cè)生的l~3個(gè)著生在花序的近基部;小傘形花序有脫落的小總苞片;10~20花;花萼有齒;花瓣黃色,K2mm,橢圓形,沿中脈向里徽凹,有暗紋,外面有毛,頂端漸尖,往里彎曲;花柱基扁圓錐狀,有增寬的波狀邊緣,花柱延長,柱頭頭狀。果實(shí)橢圓形,長10~12mm,寬5~6mm,平扁,有疏毛,果棱突起,油管大小不一,排列不規(guī)則,棱槽間3~4個(gè),合生面上12~14個(gè);ㄆ4~5月,果期5~6月。
生于海拔850m左右干旱河谷地、帶礫石的黏質(zhì)壤土和石質(zhì)干山坡上。分布于新疆伊寧。
|
采收加工 | 1.割取法:于5~6月份在植物抽莖后至初花期,由莖上部往下割取,每次待油膠樹脂流盡收集后再割下一刀,一般收割3~5次,將收采物放入適宜容器中,除去多余水分即可。
2.榨取法:在春季或初夏將根部挖出,洗去泥抄,切碎,壓取汁液,置適宜容器中,放通風(fēng)處干燥,或蒸去多余水分即得。
3.亦有挖取根,洗凈切片直接使用。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本品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和脂膏狀。顏色深淺不一,表面蠟黃色至棕黃色。塊狀者體輕、質(zhì)地似蠟,斷面稍有孔隙;新鮮切面顏色較淺,放置后色漸深。脂膏狀者黏稠,灰白色。具強(qiáng)烈而持久的蒜樣特異臭氣,味辛辣,嚼之有灼燒感。
理化鑒別 (1)取本品少量,加硫酸數(shù)滴使溶解,顯黃棕色至紅棕色,再滴加氨試液使呈堿性,置紫外光燈(36nm)下觀察,顯亮天藍(lán)色熒光。
(2) 取本品少量,加鹽酸0.5ml,煮沸,顯淡黃棕色或淡紫紅色,再加間苯三酚少量,顏色即變淺,繼續(xù)煮沸,變?yōu)樽虾稚?(3) 取本品塊狀者切斷,在新鮮切面上滴加硝酸1滴,由草綠色漸變?yōu)辄S棕色。
(4) 取本品0.2g,置10ml刻度試管中,加無水乙醇至刻度,用玻璃棒搗碎,浸漬30min,濾過,取濾液0.2ml,置50ml量瓶中,加無水乙醇稀釋至刻度,搖勻。測定其紫外光譜,在323nm處應(yīng)有最大吸收。
|
化學(xué)成分 | |
藥理作用 | 對(duì)心臟的作用 新疆阿魏水煎劑及水一醇提取液能降低離體蛙心的心跳振幅,增加心率[1]。
|
性味 | 氣惡臭,性平。入土、風(fēng)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開竅醒神,解癌止痛,消積殺蟲。
|
主治 | 主治“害埋攏很”(高熱驚厥),“接崩”(胃脘痛),“多短”(腸道寄生蟲)。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或入丸劑,0.5~1g。外用:適量,水調(diào)擦。
|
注意事項(xiàng) | 10歲以下兒童慎用。
|
附方 | 1.治“害埋攏很”阿魏適量,調(diào)于水中揉擦全身。(景洪市名傣醫(yī)康郎侖驗(yàn)方)
2.治“接崩”,“多短”阿魏1g,溫開水送服。(西雙版納州傣醫(yī)院傣醫(yī)康郎臘驗(yàn)方)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xiàn) | 藥理
[1]徐國鈞,等.生藥學(xué).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7.301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德宏)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