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Wu ban zao
|
傣藥名 | 嘿列苗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為鼠李科植物褐果棗的果實。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褐果棗 Ziziphus fungii Merr.
藤狀灌木。莖圓形,干時黑褐色,表面有白色皮孔;幼枝和當年生枝被銹色短柔毛,小校黑紫色或紫紅色,被疏柔毛,具皮孔,有皮刺。葉互生,革質,卵狀橢圓形或卵形,長6~13cm,寬3~5.5cm,先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偏斜,邊緣有細鋸齒,上面光滑,下面有銹色密柔毛,基出3脈;托葉刺1個,鉤狀下彎,基部寬扁。二歧聚傘花序,或頂生聚傘圓錐花序,被銹色柔毛,花黃綠色,兩性,5基數(shù),花梗長2~3mm;花萼被銹色柔毛;雌蕊柱頭2裂。花期2~4月,果期4~5月。
生于海拔500~1600m的林緣,攀援于樹上。產(chǎn)海南和云南南部。
|
采收加工 | 用鮮品,隨用隨采。
|
藥材鑒別 | |
化學成分 |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酸、微澀,性涼。入風、水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殺蟲止癢。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外用:鮮品30~50g,煎湯洗;或搗敷。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1.治“兵洞飛暖龍”無瓣棗、雞矢藤、酸果藤各適量。煎水,外洗患部。
2.治“兵洞烘洞飛暖”,“緬日賀”無瓣棗鮮品適量。搗爛,外敷患處。(1、2方出自景洪市傣醫(yī)波為三驗方)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