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jí)分類 | 老班藥(瑤族經(jīng)典用藥)
|
二級(jí)分類 | 七十二風(fēng)
|
分類 | 金骨風(fēng)
|
年份 | jiomh mbungv buerng
|
別名 | |
來源 | |
形態(tài)特征 | 落葉灌木,多分枝,高1~2米。枝條被黃褐色短柔毛。單葉互生,長圓形至長同狀披針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3~8厘米,寬1~3厘米,頂端急尖,基部楔形,邊全緣,上面近無毛,下面密被短柔毛;▎涡,雌雄同株或異株,無花瓣;花數(shù)朵簇生于葉腋,雄花位于小枝下部葉腋,有時(shí)雌雄同生一葉腋內(nèi)。蒴果扁球形,常具8~10條縱棱,熟時(shí)帶紅色,密被柔毛;ㄆ6~9月,果期7~10月。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丘陵地的山坡、溝旁、路邊灌叢中。產(chǎn)于廣西各地縣市;分布于福建、廣東、貴州、四川、湖南、江西、浙江、江蘇、安徽、陜西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根全年可采,曬干備用;葉夏季采,鮮用。
|
性味 | 味微苦、澀,性涼。
|
功效 | 清熱解毒,利濕,祛風(fēng)活血,消腫止痛,破瘀,消滯。
|
傳統(tǒng)應(yīng)用 | |
用法用量 | 15~30克,水煎服;外用適量水煎洗或鮮葉適量搗敷。
|
方例 | |
化學(xué)成分 | 種子含脂肪油25.30%。脂肪酸組成:棕櫚酸29.1%,硬脂酸0.9%,油酸23.2%,亞油酸32.7%,亞麻酸14.1%[1]。
|
藥理 | |
化學(xué)成分參考文獻(xiàn) | [1]《中國油脂植物》編寫委員會(huì):《中國油脂植物》,第1版,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7:267。
|
藥理參考文獻(xiàn) |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xu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