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瑤族醫(yī)學 >> 瑤族藥學 >> 正文:藍九牛 -瑤藥三葉木通、三葉藤、田藥物說明書
    

藍九牛

  
一級分類
老班藥(瑤族經(jīng)典用藥)
二級分類
九牛
分類
藍九牛
年份
mbuov juov nqungh
別名
三葉木通、三葉藤、田果藤、甜果木通、八月瓜藤、地海參
來源
木通科植物白水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 Koidz.var.australis(Diels)Rehd.的根、莖、果實。
形態(tài)特征
落葉木質(zhì)藤本,全體無毛,老藤和枝灰白色,均有灰褐色斑點狀皮孔。葉為三出復葉;小葉革質(zhì),橢圓形,長3~7厘米,寬2~4厘米,頂端圓鈍,微凹,具小尖頭,基部圓形或?qū)捫ㄐ?偶為淺心形,邊全緣?偁罨ㄐ蛞干换▎涡,雌雄同株;萼片3;雄花生于上部,雄蕊6;雌花生于下部,花被片紫紅色,有6枚退化雄蕊。肉質(zhì)蓇葖果橢圓形或長卵形,熟時紫色,沿腹縫線開裂,種子多數(shù),黑色;ㄆ3~4月,果期6~9月。
生態(tài)分布
生于荒野山坡、溪邊、山谷疏林灌叢中。產(chǎn)于廣西德保、那坡、隆林、南丹、羅城、鹿寨、秀、靈川、全州、資源等縣市;分布于江蘇、浙江、江西、廣東、湖南、湖北、山西、陜西、貴州、云南等省份。
采集加工
根、莖秋季采,刮去外皮,切段曬干備用;果實成熟時采,切開曬干備用。
性味
味苦,性涼。
功效
果實,行氣活血,生津止渴,清熱利尿。莖,寧心除煩,生津止渴,退熱,通經(jīng)活絡。根,祛風,利尿,行氣止痛,活血。
傳統(tǒng)應用
果實,治痛、疝氣痛、睪丸腫痛、腰痛遺精、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子宮脫垂。莖,治淋濁、營養(yǎng)不良水腫、胸痛、咽喉痛、健忘、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乳汁缺乏。根,治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痛、腰背痛、筋骨痛、疝氣痛、小便不利、白帶、血崩、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果實6~60克,水煎或配瘦肉燉服。根、莖10~60克,水煎或浸服。
方例
1.白帶 藍九牛(三葉木通)根、得骨亮(臺灣泡桐)根各60克,豬瘦肉90克,每天1劑,水燉,分2次服。 2.胃腸不舒 藍九牛(三葉木通)、得從亮(木子)根、酸吉風(酸藤子)報各15克,水煎服。 3.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 藍九牛(三葉木通)莖、達周亮(烏桕)根皮各30克,元己(防己)、元今(石韋)各15克,水煎服。
化學成分
木通藤莖含白樺脂醇[1],齊墩果酸,常春藤皂甙元[2],木通皂甙Sta、Stb、Stc、Std、Ste、Stf、Stg1、Stg2、Sth、Stj、Stk,[3,5,6]。此外,尚含豆甾醇,β-谷甾醇,胡蘿卜甙,肌醇,蔗糖[1]及鉀鹽[4];ㄖ泻惺杠嚲账-3-木糖基-葡萄糖甙,矢車菊素-3-對香豆酰基-葡萄糖甙,矢車菊素-3-對-香豆;-木糖基-葡萄糖甙等[7]。木通的植物細胞經(jīng)組織培養(yǎng)后分得木通種酸[8],3β-羥基-30-降齊墩果12,20(29)-二烯-28-酸,3-表-30-降齊墩果-12,20(29)-二烯-28酸,3β-羥某-29(或30)醛基-12-齊墩果烯-28-酸,松葉菊萜酸[9],30-降常春藤皂甙元-3-阿拉伯糖甙,30-降常春藤皂甙元-3-葡萄糖基阿拉伯糖甙,30-降常春藤皂甙元-3-木糖基阿拉伯糖甙,30-降齊墩果酸-3-木糖基阿拉伯糖甙[10],3-表松葉菊萜儲酸,3-乙酰-3-表松葉菊萜酸,3-乙酰基松葉菊萜酸,3-O-乙;3-表-30-三對節(jié)萜酸,3-乙;-30-三對節(jié)萜酸及齊墩果酮酸[11]。
藥理
1.利尿作用  慢性利尿?qū)嶒?每日腹腔給木通醇浸劑0.5g/kg,連續(xù)給藥5d,證實有利尿作用,且較肌注0.1mg/kg的汞撒利為強[1]。若給兔灌胃,未見利尿作用,而腹腔注射的利尿作用尿量可增加10.5%,健康人試服則無明顯利尿作用[2]。
2.抗菌作用  木通醇浸液(1:20)在體外對革蘭陽性菌及革蘭陰性桿菌如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均有抑制作用[3]。木通水浸劑(1:5)對堇色毛癬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4,5]。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1]藤田路一等:《藥學雜志》(日),1974,94(2):189。
[2]川口利一等:《藥學雜志》(日),1940,60(11):59。
[3]藤田路一等:《藥學雜志》(日),197494(2):194。
[4]河野孝:《藥學雜志》(日),1928,48(11):1098。
[5]Higuchi R,et al.Chem Pharm Bull,1972,20(10):2143.
[6]Kumekawa Y,et al.Chem Pharm Bull,1974,22(10):2294.
[7]Ishikura N,et al.Phytochemistry.1976,15(3)442.
[8]Ikuta A,et al.Phytochemistry,1988,27(12):3809.
[9]Lkuta A,et al.Phytochemisrty,1986,25(7):1625.
[10]Ikuta A,et al.Phytochemistry,1989,28(10):2663.
[11]Ikuta A,et al.J Nat Prod,1989,52(3):623.
藥理參考文獻
[1]高應斗等:《中華醫(yī)學雜志》,1955,41(10):963。 [2]北京醫(yī)學院內(nèi)科:《中華醫(yī)學雜志》,1961,47(1):7。 [3]王嶽等:《植物學報》,1953,2(2):312。 [4]曹仁烈等:《中華皮膚科雜志》,1957(4):286。 [5]孫迅等:《中華皮膚科雜志》,1958,(3):210。
附注
出處
中國瑤藥學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評論加載中...
    網(wǎng) 名: (必填項)
    評論內(nèi)容:
    沒有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