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87,(2):24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黃芩10g,黃柏10g,白頭翁15g,馬齒莧30g,秦皮10g,白芍15g,檳榔10g,木香6g。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急性細菌性痢疾。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分3-4次服。病重者每日2劑。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應(yīng)用本方治療急性細菌痢疾55例,結(jié)果:腹痛、腹瀉等癥狀消失,體溫恢復正常,大便次數(shù)和大便外觀無異常,培養(yǎng)轉(zhuǎn)為陰性者為痊愈,共44例,占80%;患者要求出院而未作大便培養(yǎng)復查者為基本痊愈,共11例,占20%。其中熱重于濕型37例,痊愈32例,基本痊愈5例;濕熱并重型18例,痊愈13例,基本痊愈5例。退熱時間:24小時內(nèi)25例,48小時內(nèi)23例,72小時內(nèi)7例 。 |
藥理作用 | ①試管內(nèi)抑菌試驗:菌種選用福利氏痢疾桿菌。②對感染性動物的實驗治療:取19-21g小鼠隨機分組,感染前3日給藥,每日腹腔注射止痢靈2g/kg,而對照組腹腔注射生理鹽水,末次給藥后1小時感染,感染后48小時觀察各組小鼠死亡之數(shù)。③對大腸桿菌內(nèi)毒素的解毒作用;取23-25g小鼠,隨機分2組,每組分別每日腹腔注射止痢靈6g/kg和生理鹽水。連續(xù)3日,在第3日給藥1小時后,各鼠靜脈注射大腸桿菌內(nèi)毒素0.4mg/10g。觀察12小時內(nèi)兩組小鼠的死亡率。④對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影響;19-21g小鼠隨機分組;用藥組每日給止痢靈10g/kg灌胃,對照組用生理鹽水,連續(xù)3日。⑤對二甲苯引起小鼠耳部炎癥腫脹的抗炎作用。⑥對發(fā)熱家兔的解熱作用。⑦對家兔離體腸管活動影響的實驗。結(jié)果:止痢靈對福氏痢疾桿菌體外試驗有殺菌作用;對小鼠急性感染有預防性治療作用;對大腸桿菌內(nèi)毒素有解毒作用;另外能促進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對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部炎癥腫脹有抑制作用;對啤酒哮母致兔發(fā)熱有解熱作用。提示止痢靈的治療原理主要是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和解毒抗炎解熱作用。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