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金匱要略206年前 |
劑型 | 散劑 |
藥物組成 | 菊花300g,白術75g,細辛23g,茯苓23g,牡蠣23g,桔梗60g,防風75g,人參23g,礬石23g,黃芩38g,當歸23g,干姜23g,川芎23g,桂枝23g。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 |
制備方法 | 上十四昧,杵為散。 |
用法用量 | 每次3-9g,日1次用酒調服。 |
用藥禁忌 | 服藥期間禁魚、肉、大蒜。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應用本方加減治療高血壓。壕栈10g,白術10g,細辛3g,茯苓3g,牡蠣3g防風10g,桔梗5g,人參3g,礬石3g,黃芩5g,當歸3g,干姜3g,川芎3g,桂枝3g。臨床癥狀者改用湯劑,菊花最多用至80g。癥狀緩解后,按原藥量比例制成散劑(或裝入膠囊),每服5g,每日3次。癥狀如無明顯寒熱偏盛,方中藥量比例一般不作增減。服藥2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服用3個療程。在用侯氏黑散治療前,停用其他降壓降脂藥物2周,檢查血壓、血脂,治療后期再復查血壓、血脂以資對照。治療高血壓病患者103例,男8l例,女22例;年齡37-71歲;按1972年全國防治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壓座談會對高血壓病的分期修訂標準。結果:治療前,收縮壓均值26.1kPa,治療后均值21.1kPa,均值差下降5kPa;治療前舒張壓均值17.1kPa,治療后均值14.2kPa,均值差下降2.9kPa。血脂中膽固醇與甘油三酯均有較大幅度下降;103例患者血清膽固醇治療前均值7.72mmol/L,治療后均值5.95mmol/L,均值差1.77mmol/L。甘油三酯治療前均值1.79mmol/L,治療后均值為1.38mmol/L,均值差0.4lmmol/L、治療前后自身對照比較P<0.01。 又有報道:用菊花40g,白術10g,防風10g,桔梗8g,黃芩5g,當歸3g,人參3g,川芎3g,細辛3g,干姜3g,桂枝3g,明礬3g,牡蠣3g,白茯苓3g。病情重者,每日1劑,水煎服,每次2-3次,病情緩者,為散劑,每次服15g,每日2次。治療高血壓病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齡40-60歲,病程1-10年。血壓均在20.0/12.0kPa(150/90mmHg)以上。結果:血壓降至18.7/12.0kPa(140/90mmHg)以下,臨床癥狀消失,追訪1年未復發(fā)者為臨床治愈,共13例;血壓較治療前有所下降,臨床主要癥狀消失者為顯效,共16例;無效3例。 又有報道:用菊花40g,白術10g,細辛3g,茯苓3g,牡蠣3g,桔梗8g,防風10g,人參3g,白礬3g,黃芩5g,當歸3g,干姜3g,川芎3g,桂枝3g。將原方散劑改為湯劑,每日1付,15日為1療程。血壓下降后改為散劑,每服4g,1日3次沖服。治療高血壓病68例。結果:有效29例,好轉33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1.1%。 另有報道:用菊花40g,白術10g,細辛、茯苓、牡蠣、人參、當歸、礬石、干姜、川芎、桂枝各3g,防風10g,桔梗8g,黃芩5g。為散,每次3-9g,用酒調服,每日1次。治療高血壓病53例,男38例,女15例。合并冠心病11例,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2例。本組符合高血壓、衿30例,Ⅱ期10例,Ⅲ期13例。結果:顯效14例,好轉32例,無效7例。 |
藥理作用 | 對抑制脂質過氧化物的影響:將上藥研成碎末,水煎30分鐘,過濾后用蒸餾水配成10mg/1ml溶液。選用雄性大耳白兔,體重1000g。經實驗觀察,結果表明:侯氏黑散可降低組織勻漿液脂質氧化物的含量,與生理鹽水組比較有顯著差異,提示本品有較強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的作用,故可減經組織缺血造成的損傷,這可能是其治療缺血性腦病的機理之一。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生產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