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土甘草、白元參、西參、山甘草、白洋參、白玄參
|
漢語拼音 |
xin she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唇形科植物假秦艽的塊根。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假秦艽,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莖肥礙,疙瘩狀串聯(lián)。莖直立,四棱形,不分枝,密被星狀糙硬毛。基生葉葉柄長3-15cm;葉片狹卵形、卵狀披針形、三角形或卵圓形,長7.5-14cm,寬5-10cm,邊緣具圓齒或牙齒狀;莖生葉對生,葉柄長0.3-3cm;卵圓形至披針形,長5-9cm,寬2-4.5cm,邊緣具圓齒或牙齒狀;各葉片兩面均被中枝特長的星狀糙毛或單毛。輪傘花花序多花密集;苞葉無柄;苞片刺毛狀,深紫色,被具節(jié)緣毛,與萼近等長;花萼管狀鐘形,長約10mm,被具節(jié)剛毛和微柔毛,與萼近等長;花萼管狀鐘形,長約10mm,被具節(jié)剛毛和微柔毛;花冠粉紅色,長約2cm,唇形,外面密被星狀短硬毛,冠筒內(nèi)面具毛環(huán),上唇邊緣為不整齊的齒狀,內(nèi)面齒髯毛,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倒卵狀橢圓形,側(cè)裂片較小,近圓形,邊緣均具不整齊的齒缺;雄蕊4,前對較長,后對基部具短距狀附屬物,花絲具長毛,花藥2室;雌蕊子房2,合生,花柱單一,柱頭2裂。小堅(jiān)果卵狀三飄然形,先端被毛,成熟時(shí)脫落。花期6-8月,果期8-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東部。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700-3000m的林間草地、林緣或草坡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秋季采挖塊根,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根中分得白云參甙(baiyunoside),山梔甙甲酯(shanzhiside methyl ester),乙酰基假杜鵑素(acetylbarlerin),6-O-丁香;-8-O-乙酰基山梔甙甲酯(6-O-syringyl-8-O-acetyl shanzhiside methyl ester),假秦艽甙(phlomisoside)-Ⅰ、Ⅱ。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苦;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理氣健脾;解毒消腫
|
功效分類 |
理氣健脾藥;解毒消腫藥
|
主治 |
消化不良;脘腹脹痛;腹瀉;咳喘胸悶;感冒;咽喉腫痛;藥物中毒;跌打瘀腫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煎湯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Phlomis betonicoides Diels[P.tuberosa auct.non L.]
|
科屬分類 |
唇形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