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lan shi cao guo
|
英文名 |
Fruit of Tibet Lancea
|
藥材基原 |
為玄參科植物蘭石草的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3-7cm,最高不超過15cm。除葉柄有毛外其余無毛。根壯莖細長,節(jié)上有1對鱗片。葉對生,成蓮座狀,通常6-10片;片近革質;倒卵狀長圓形至倒卵形或匙形,長2-7cm,先端鈍,常有小凸尖,基部漸狹成有翅的短柄,全緣或有不明顯的鋸齒。花3-5朵簇生或伸長成總狀花序;苞片鉆狀披針形;萼鐘狀,革質,長約1cm,5裂,裂片鉆狀三角形;花冠筒長8-13mm,上唇直立,2深裂,偶有幾全裂,下唇開展,3裂,中裂片全緣;雄蕊著生近花冠筒中部,花絲無毛;柱頭扇狀。果實卵狀球形,長約1cm,肉質,紅色至深紫色,包于宿存的花萼內。種子多數(shù),長圓形,長約1mm,棕黃色;ㄆ5-7月,果期7-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云南、西藏。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000-4500m的草地、疏林中或溝谷旁。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苦;性寒
|
歸經(jīng) |
脾;腎經(jīng)
|
功效 |
行氣活血;調經(jīng)止痛
|
功效分類 |
溫經(jīng)藥;通絡藥
|
主治 |
月經(jīng)不調;腹痛;便秘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3-9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西藏常用中草藥》:治月經(jīng)不調,下腹疼痛,便秘。
|
考證 |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ructus Lanceae Tibetic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Lancea tibetica Hook. F. Et Thoms.
|
科屬分類 |
玄參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