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mao gua ye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葫蘆科植物茅瓜的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攀援草本。塊根呈紡錘狀,徑粗1.5-2cm。莖枝柔弱,無毛,具溝紋。葉柄纖細而短,初時被黃色的短柔毛,后漸脫落。葉片薄紙質(zhì),多型,為化大,卵形、長圓形、卵狀三角形或戟形,不分裂或3-5淺裂到深裂,裂片長圓狀披針形或三角形,長8-12cm,寬1-5cm,上面深綠色,稍粗糙,脈上有微柔毛,下面灰綠色,葉脈突起,幾無毛。卷須纖細,不分歧。雌雄異株;雄花10-20朵生于2-5mm長的花序梗的頂端,呈傘房狀花序;花極小,花梗纖細,花苦萼筒鐘狀,基部圓,外面無毛,花莞黃色,外面被短柔毛,裂片開展,三角形,雄蕊3,分離,著生于花絲基部,花絲纖細,具毛;雌花單生于葉腋,被微柔毛,子房卵形,長2.5-3.5mm,徑2-3mm,無毛或被黃褐色茸毛,柱頭3。果實紅褐色,長圓狀或近球形,長2-6cm,徑2-5cm,表面的平滑。釧子數(shù)枚,灰白色,近圓球形或倒卵形,長5-7mm,徑緣不拱起,表面光滑無毛;ㄆ5-8月,果期8-11月。 |
資源分布 |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塊根紡錘形或紡錘狀圓柱形,長10-15cm,直徑0.8-2cm,下部有時分枝。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較平滑,有多數(shù)近橢圓形的橫長突起。斷面粉性或稍纖維狀。氣微,味淡微苦。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5-18列細胞,石細胞層1-4列細胞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導(dǎo)管5-25個成群,直徑35-85(-135)μm,周圍有8-25列木纖維及木薄壁細胞,中內(nèi)可見近星狀的初生木質(zhì)部。薄壁細胞中有多數(shù)淀粉粒。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塊根含酮,酸,甾體,二十四烷酸(lignoceric acid),二十三烷酸(tricosanoic acid)和山俞酸(behenic acid)[1],△7-豆甾烯醇(△7-stigmastenol),葫蘆箭毒素B(calebassine B),瓜氨酸(citrlline),粗氨酸(arginine),賴氨酸(lys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等,還含鉀、鎂、鈣、鱗、鋇、鈦、錳、鈷、鉻、銅、鎳、鍶、鋅等無機元素[2]。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塊根水冷浸液給小鼠單次口服LD50為10.8g(生藥)/kg。加熱后毒性未見明顯減弱,LD50為11.5g(生藥)/kg[1]。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苦;微澀;性寒;有毒 |
歸經(jīng) | 歸肺;肝;脾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化瘀散結(jié);化痰利濕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化瘀散結(jié)藥;化痰利濕藥 |
主治 | 瘡癰腫毒;燙火傷;肺癰咳嗽;咽咽喉腫痛;水腫腹脹;腹瀉;痢疾;酒疸;濕產(chǎn)仍;風(fēng)濕痹;痛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15-30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虛寒疾患患者及孕慎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olena amplexicaulis (Lam.)Gandhi |
科屬分類 | 葫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