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紅藥、赤藥、朱砂七、黃藥子、朱砂蓮、猴血七、血三七、毛葫蘆、雄黃連、醫(yī)饅頭、散血蛋、雞血蓮、點血、血 |
漢語拼音 | hong yao zi |
英文名 | Ciliatenerve Knotweed Root, Root of Ciliatenerve Knotweed |
藥材基原 | 為蓼科植物毛脈蓼的塊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毛脈蓼,多年生蔓性草本。根狀莖膨大成塊狀,木質。莖細長,中空,綠紫色,先端分枝。托葉鞘膜質,褐色,近乎透明。葉互生;葉柄長0.5-5cm,上面具溝,下面具粘質乳頭狀突起或具微小纖毛;葉片長圓狀橢圓形,長6-11cm,寬3-6cm,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具明顯小梗;花被白色或淡紫色,5裂,外側裂片中脈具翅;雄蕊8,子房三棱狀,柱頭3,盾狀。小堅果三棱形,黑紫色,為擴大的膜質翅的花被所包。花期夏季。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西北和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路邊、灘地或亂石石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收,除去莖葉、須根、洗凈、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塊根呈不規(guī)則塊狀,或略呈圓柱形,長8-15cm,或更長,直徑3-7cm,表面棕黃色,或略呈圓柱形,長8-15cm,或更長,直徑3-7cm,表面棕黃色。根頭部有多數(shù)莖基呈疙瘩狀。質極堅硬,難折斷,剖面深黃色。根頭部有多數(shù)莖基呈疙瘩狀。質極堅硬,難折斷,剖面深黃色。木質深淺黃色呈環(huán)狀,近髓部另有分散的淺黃色木質部束。氣微,味苦。 顯微鑒別,塊根切面:木栓層為10數(shù)列深棕色木栓細胞。栓內層為4-5列細胞;皮層較薄。韌皮部寬廣,韌皮束呈條狀,稍彎曲,由木纖維圍繞成束,略呈二輪排列。 髓部有異型維管束。及20-60μm;并含淀粉粒,長圓形、近三角形,直徑4-12μm,臍點裂縫狀或呈“十”字狀。 |
中藥化學成分 | 毛脈蓼塊根中含有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大黃素-8-β-D-葡萄糖甙(蒽甙B)(emodin-8-β-D-glucopyranoside,anthraglycoside B)和大黃素甲醚-8-β-D吡喃葡萄糖甙(蒽甙A)(physcion-8-β-D-glucopyranoside,anthraglycoside A),還含有鞣質。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理化鑒別(1)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適量回流提取2h,分取乙醇提取液3ml,置不同試管中:1.加2%氫氧化鈉液1ml,顯櫻紅色。2.滴加1%三氯化鐵,顯暗棕色。 (2)取上述乙醇提取液滴于濾紙上,置熒光燈(254)下觀察,顯淡紅色熒光。 (3)薄層色譜,方法與結果參見“蕎麥七”條。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小鼠灌服煎劑175g/kg,有明顯的止咳及祛痰作用;根煎劑在離體家兔回腸試驗表現(xiàn)有明顯的抗乙酰膽堿作用;試管試驗只對金黃色與白色葡萄球菌有輕度抑制作用。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微澀;性涼 |
歸經 | 肺;大腸;肝經 |
功效 | 清熱解毒;涼血;活血 |
功效分類 | 活血藥;涼血止血藥 |
主治 | 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急性菌;急性腸炎;泌尿系統(tǒng)感染;多種出血;跌打損傷;月經不調;風濕痹痛;熱毒瘡瘍;燒傷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3-5g;研粉,1-2g。外用:適量,研粉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本草圖經》。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Polygoni Ciliinerv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olygonum ciliinerve ( Nakai) Ohwi |
科屬分類 | 蓼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