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黑骨梢、山蘿卜。 |
漢語拼音 | hei gu zou ma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茶茱萸科植物粗絲木的根。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粗絲木 灌木或小喬木,高2-10m。樹皮灰色,嫩枝綠色,當(dāng)年生枝被短柔毛,以后變無毛。葉互生,葉柄長0.5-1.5cm,初被短柔毛;葉紙質(zhì),狹披針形、長橢圓形或闊橢圓形,長6-15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或幼時(shí)下面被淡黃色短柔毛,上面深綠,下面稍淡,中脈在背面顯著隆起,側(cè)脈約6-8對,網(wǎng)脈不明顯。雌雄異株,聚傘花序與葉對生,有時(shí)腋生,長2-4cm,密被黃白色柔毛,具花序柄,花梗長0.2-0.5cm;雄花黃白色或白綠色,5數(shù),長約5mm,花冠鐘形、長3-4mm,花瓣裂片近三角形,長約為花冠的1/3,向內(nèi)卷曲,外面無毛;雄蕊4-5,花絲長于花冠;雌花黃白色,長約5mm,花萼微5裂,長不到5mm;花冠鐘形,長約0.5mm,花瓣裂片長三角形,先端內(nèi)彎;雌花中不發(fā)育的雄蕊與子房等長,子房圓柱狀,無毛或有時(shí)被毛,柱頭小,5裂稍下延于子房上。核果橢圓形,長約1.2-2.5cm,徑0.5-1.2cm,成熟時(shí)白色,漿果狀,干后有明顯縱棱,果柄略被短柔毛。花、果期全年。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500-2200m的疏、密林下、石灰巖山林內(nèi)及路旁灌叢、林緣、箐溝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挖,洗凈,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濕熱;解熱毒 |
功效分類 | 清濕熱藥;解熱毒藥 |
主治 | 濕熱吐瀉;癰腫瘡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粉調(diào)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Gomphandra tetrandra(Wall.et Roxb.)Sleum[Lasian theratetrandra Wall.et Roxb.;Gomphandra hainanensis Merr.] |
科屬分類 | 茶茱萸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