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xi zhi ling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山茶科植物細(xì)枝柃的莖、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細(xì)枝柃 灌木或小喬木,高2-5m。頂芽披針形,密生微毛和黃褐色短柔毛;枝條纖細(xì),嫩枝圓柱形,被微毛。葉互生,薄革質(zhì);葉柄長3-4mm,幼時微被毛;葉片狹窄橢圓形,卵狀披針形至橢圓形,長4-9cm,寬1.3-3.1cm,先端尾狀漸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xì)鋸齒,表面無毛,背面淡綠色,幼時被柔毛,中脈在表面凹下,背面隆起,側(cè)脈7-12對。花單性,雌雄異株,花1-3朵腋生,花梗長1-1.5mm;小苞片2,卵圓形;萼片卵圓形,長約2mm;花瓣倒卵形,較萼片長,雄蕊10-15;雌花苞片及萼片與花瓣同形,子房卵形,無毛,花柱長2-3mm,先端3淺裂。果球形,徑2-3mm。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微辛;微苦;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祛風(fēng)通絡(luò);活血止痛 |
功效分類 | 祛風(fēng)通絡(luò)藥;活血止痛藥 |
主治 | 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Eurya loquaiana Dunn |
科屬分類 | 山茶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