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野葡萄。 |
漢語拼音 | hei pu tao ye zhi |
英文名 | juice of Piasezky Grape |
藥材基原 | 為葡萄科植物復(fù)葉葡萄幼枝的液汁。 |
動植物形態(tài) | 復(fù)葉葡萄 木質(zhì)藤本。幼枝和葉柄被褐色柔毛及長柔毛。葉柄長4-9cm;葉在同一枝上變化大,多為卵圓形,淺裂、深裂或全裂,長4-9cm,先端突尖,基部寬心形,邊緣有粗牙齒,上面無毛,下面有黃褐色絨毛,全裂的為3-5小葉的掌狀復(fù)葉,中間小葉菱形,長9-11cm,基部楔形,具短柄,兩側(cè)小葉斜卵形。圓錐花序與葉對生,長5-10cm,花序軸被柔毛;花小,直徑約3mm;花萼盤形,無毛;花瓣5,光瑞互相結(jié)合;雄蕊5;子房有5角棱,頂部平截。漿果球形,直徑約1cm,熟時黑褐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山西、陜西、江西、河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山坡或溝谷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植株生長旺盛時,砍斷莖藤,收集液汁,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微苦;澀;涼 |
歸經(jīng) | 胃;肝經(jīng) |
功效 | 消食;清熱;涼血 |
功效分類 | 消食藥 |
主治 | 胃腸實(shí)熱;頭痛發(fā)熱;骨蒸癆熱;目赤腫痛;鼻衄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原汁鮮用,溫服,每次1-3酒杯。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陜西草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Vitis piasezkii Maxim. |
科屬分類 | 葡萄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