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斑鳩葉、臭黃荊 |
漢語拼音 | da chou huang jing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馬鞭草科植物近頭狀豆腐柴的根和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近頭狀豆腐柴,灌木,高1-2m。枝條上具明顯的皮孔,嫩枝上有黃白色平展絨毛。單葉對生;葉柄長0.4-1cm,有平展柔毛。葉片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2.5-8.5cm,寬1.5-4.8m,邊緣除先端與基部外,多少有鋸齒,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截形或圓形,表面暗黃綠色,有柔毛及黃色腺點(diǎn),背面有氈狀毛和腺點(diǎn)。聚傘花序在小枝頂端緊縮成頭狀,長0.6-2.5cm,寬1-3.5cm;花序梗圓柱形,長0.5-2cm;苞片小,線形或狹披針形,長0.5-1cm;花萼杯狀;花冠黃綠色或綠白色,4裂成二唇形,上唇全緣,下唇3裂,喉部密生:圈長柔毛;雄蕊4,稍伸出花冠外。核果暗黑色,卵形,長3-4mm,寬2-3mm;ā⒐5-8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600m的山坡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春、夏季采葉鮮用或曬干。秋后挖根,鮮用或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活血止痛藥 |
主治 | 痢疾;癰腫瘡毒;瘰疬;痛經(jīng);疝氣;創(chuàng)傷出血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5-10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remna subcapitata Rehd. |
科屬分類 | 馬鞭草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