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尖裂蹄蓋蕨 |
漢語拼音 | he gan ti gai jue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蹄蓋蕨科植物禾稈蹄蓋蕨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植株高40-70cm。根莖短而粗,直立,頂端和葉柄基部密被淡棕色、中間黑棕色、邊緣淡棕色、線狀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20-40cm,淡禾稈色;葉片厚紙質,長圓狀披針形,長20-30cm,寬10-18cm,先端長漸尖,基部不變狹,僅葉軸和羽軸下面略被線形小鱗片或短粗毛,二回羽狀深裂或三回淺裂;羽片狹披針形,10-17對,無柄,基部1-2對略縮短,中部的長7-9cm,寬1.5-2cm,尾狀漸尖,羽狀深裂;小羽片長圓形,10-15對,長1-10mm,基部上側凸起,彼此分離,以狹翅與羽軸合生,先端尖,邊緣有粗齒或淺裂,裂片頂部有2-3個短尖齒;側脈在小羽片上分叉,下面明顯。孢子囊群近圓形或橢圓形;囊群蓋馬蹄形、橢圓形或彎鉤形,膜質。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及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00-800m的林緣巖石縫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除去須根,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微苦;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驅蟲;止血 |
功效分類 | 驅蟲藥;止血藥 |
主治 | 蛔蟲病;外傷出血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曬干研末調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thyrium yokoscense(Franch.et Sav.)Christ[Asplenium yokoscense Franch.et Sav.] |
科屬分類 | 蹄蓋蕨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