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蛇咬藥、漏蘆、山韭菜、土漏蘆、白千針萬線草、大蘭花參 |
漢語拼音 | tian sheng cao |
英文名 | Root of Small Diuranthera |
藥材基原 | 為百合科植物小鷺鷥草的根。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35-85cm。根莖短,生多條根;ㄝ阒绷,少數(shù)具分枝。葉較窄,約10枚,條形,長(zhǎng)15-35cm,寬7-11mm,下部葉顯著下彎,邊緣具極細(xì)的鋸齒?偁罨ㄐ蚓呦∈枭倩,苞片比花短;花白色,直徑2.5-3.5cm,雙生,具梗,梗長(zhǎng)6-7.5mm,具關(guān)節(jié);花被片6,內(nèi)外兩輪各3,具5條脈,內(nèi)輪較寬;雄蕊6,短于花被片,花絲絲線形,花藥長(zhǎng)約8.5mm,近弓形,背著生成丁字形,基部箭形,似具2平行的尾,尾長(zhǎng)1-1.5mm。蒴果具3裂片。種子近圓形,種皮黑色,具斑點(diǎn);、果期8-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四種、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700m的草坡、松林下或路旁。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夏、秋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淡;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健脾消積;舒筋活絡(luò);解毒消腫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健脾藥 |
主治 | 小兒疳積;脾虛帶下,濕痹酸痛;乳癰腫痛,毒蛇咬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云南中草藥》:清熱解毒,健脾利濕。治風(fēng)濕,小兒疳積,乳腺炎,毒蛇咬傷。 2.《昆明民間常用草藥》:補(bǔ)虛活絡(luò)。治頭暈,婦女帶下及肢體麻,腦漏。 |
考證 | 出自《云南中草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Diuranthera minor (C. H. Wright) Hemsl.[Paradisea minor C. H. Wright] |
科屬分類 | 百合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