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筋頭竹、棕樹、美三 |
漢語拼音 | zong zhu |
英文名 | palm |
藥材基原 | 為棕櫚科植物棕竹的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棕竹,叢生灌木,高2-3m。莖圓柱形,有節(jié),直徑2-3cm,上部被以褐色、網(wǎng)狀粗纖維質(zhì)的葉鞘。葉互生;葉柄長8-20cm,初被秕糠狀毛,稍扁平,橫切面呈橢圓形;葉掌狀深裂,裂片4-10片,不均等,具2-5條肋脈,在基部1-4cm處連合,長20-30cm或更長,寬1.5-5cm,闊線形或線狀橢圓形,先端闊,有不規(guī)則齒缺,邊緣和脈上有褐色小銳齒,橫脈多而明顯。肉花序,長達(dá)30cm,多分枝,佛焰苞管狀,2-3枚,生于總花梗及花序軸上,膜質(zhì),密被褐色彎卷絨毛;ù菩郛愔,雄花較小,花萼長1.5mm,裂片卵形;花冠裂片卵形,質(zhì)厚,長1mm;雄蕊6;雌花較大,卵狀球形。漿果球形,直徑8-10mm。種子球形,胚位于種脊的對面近基部;ㄆ6-7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我國東南部至西南部。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和通風(fēng)良好的環(huán)境,耐蔭蔽,不耐寒。宜選擇濕潤和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zhì)的酸性土壤栽培。 栽培技術(shù),用種子和分株繁殖。種子育苗栽法:春季播種,播前種子經(jīng)浸種催芽,于苗床上均勻撒播。上細(xì)土2-3cm,淋水保濕。培育1年,按行株距1m0.5挖穴定植。分株繁殖法:春季,挖起母株,切分成數(shù)叢帶根的植株,按上法定植。 田間管理,新植苗稍遮蔭,定期淋水,保持土壤潮濕。每年松土除草3-4次,追施稀薄腐熟人畜糞水2-3次。夏季定期向植株葉面噴水,增加空氣濕度。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收,切碎,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葉含肥皂草素(saponaretin)即異牡荊素(isovitexin),甲基原薯蕷皂甙(methylprotodioscin),甲基原棕櫚皂甙B(methyl proto-pb),甲基原棕竹皂甙(methyl protorhapissapo-nin)。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澀;性平 |
歸經(jīng) | 入肝、腎二經(jīng) |
功效 | 收斂止血 |
功效分類 | 止痛藥;止血藥 |
主治 | 鼻衄;咯血;吐血;產(chǎn)后出血過多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煅炭研末沖,3-6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粗棕竹的須根用于接骨。 |
考證 | 始載于《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辭典》。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Petiolus Trachycarp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Rhapis excelsa(Thunb.) Henry ex Rehd. [Chamaerops excdlsa Thunb.] |
科屬分類 | 棕櫚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