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窄葉大救駕
|
漢語拼音 |
nuo yu
|
英文名 |
root of Great Willowherb, root of Fireweed
|
藥材基原 |
為柳葉菜科植物柳蘭的根。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1-1.5m。根莖細(xì)長,圓柱狀,節(jié)稍大、橫走,外皮紅褐色,節(jié)上生須根。莖直立,圓柱形,中空,無毛或被疏柔毛,通常不分枝,基部和上部帶紫紅以。葉互生,具短柄;葉片披針形,長7-15cm,寬1-3cm,先端漸窄,基部楔形,邊緣有細(xì)鋸齒或近于全緣,上面綠以,下面灰白,兩面均被柔毛。總狀花序頂生或單生于葉腋,花序軸紫紅色,被短柔毛;苞片條狀披針形,長1-2cm;花大,兩性,紅紫色,具長1-2cm的花柄;萼基部稍連合,先端4裂,裂片線狀披針形,長1-1.5cm,外面被短柔毛;花瓣4,倒卵形,長約1.5cm,先端鈍圓,基部具短爪;雄蕊8,不等長,向一側(cè)彎曲,排成1輪;子房下位,4室,被柔毛,花柱先端4裂。蒴果窄細(xì)圓柱形,紫紅色,長7-10cm,被期6-9月。
|
資源分布 |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根莖呈圓柱形,長短不等,直徑約1cm。表面棕褐色,且縱皺紋,有芽痕和側(cè)根痕,頂端呈疙瘩狀,無臭,味甘淡。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苦;性平;粘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活血祛瘀;接骨;止痛
|
功效分類 |
消腫藥;止痛藥
|
主治 |
跌打傷腫;骨折;風(fēng)濕痹痛;痛經(jīng)
|
用法用量 |
外用:煎湯,1-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治骨折,關(guān)節(jié)扭傷:鮮糯芋、樹頭發(fā)、五爪全龍。搗爛敷患處,五天換一次。(《云南中草藥選》)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云南中草藥》:消腫止痛,接骨。
|
考證 |
出自《云南中草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Epilobii Angustifolii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Chamacnerion angustifolium (L.) Scop.
|
科屬分類 |
柳葉菜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