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hong liang z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山茱萸科植物紅椋子的樹皮。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灌木或小喬木,高2-3.5(-5)m。樹皮紅褐色或黑灰色;幼枝紅色,略有四棱,被貼生短柔毛;老枝紫紅色,有圓形黃褐色皮孔。冬芽頂生和腋生,狹圓錐形。葉對生;葉片細(xì)長,長0.7-1.8cm,淡紅色;葉往紙質(zhì),卵狀橢圓形,長4.5-9.3cm,寬1.8-4.8cm,先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圓形,有時(shí)兩側(cè)對稱,邊緣微波狀,上面深綠色,有貼生短柔毛,下面灰綠以,微粗糙,密被白色貼生短柔毛及乳頭狀突起,沿葉脈有灰白色及淺褐色短柔毛,中脈在上面凹下,下面凸起,側(cè)脈6-7對,弓形肉彎,在上面凹下,下面凸出,脈腋多少具有灰白色及淺褐色叢毛,細(xì)脈網(wǎng)狀,在上面稍凹下,下面略顯明。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微扁平,寬5-8cm,被淺褐色短柔毛;總花梗長3-4cm,被淡紅褐色貼生短柔毛;花小,白色,直徑6mm;雄蕊4,卵狀至長圓狀舌形,長2.5-4mm,寬1.1-1.6mm;雄蕊4,與花瓣互生,長4-6.5mm;伸出花外,花絲線殂,白色,無毛,花藥2室,卵狀長圓形,淺藍(lán)色至灰白色,丁字形著生,長1-1。5mm;花盤墊狀,無毛或略有小柔毛,邊緣波狀,厚約0.3-0.4mm,花柱圓柱形,長1.8-3mm,柱頭盤狀扁頭形,稍寬于藥柱,略有4淺裂,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長0.8-1.2mm,寬0.7-1mm,密被灰色及淺褐色貼生短柔毛;花梗細(xì)圓柱形,長1-5mm,有淺褐色柔毛。核果近于球形,直徑4mm,黑色,疏被貼生短柔毛;核骨質(zhì),扁球形,直徑2.3mm,高2mm,有一明顯的肋紋8條。花期6月,果期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河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及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350-3700m的溪邊或雜木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春、夏季采收,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祛風(fēng)止痛;舒筋活絡(luò) |
功效分類 | 祛風(fēng)止痛藥;舒筋活絡(luò)藥 |
主治 | 風(fēng)濕痹痛;勞傷腰腿痛;肢體癱瘓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或泡酒。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Swida macrophylla (Wall.) Sojk [Cor- nus macrophylla Wall.] |
科屬分類 | 山茱萸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