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黑香柴 |
漢語拼音 | xiao ye du jua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杜鵑花科植物頭花杜鵑的葉或花。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常綠小灌木,高50-100cm。莖直立,多分枝,微彎曲,節(jié)間短,幼枝淡綠色,密生鱗片,老枝深褐色,皮剝落。葉小,互生,近革質(zhì),密集于幼枝頂端;葉片長橢圓形,長1.5-2cm,寬6-8mm,先端圓鈍,具短尖頭,基部楔形,下延至葉輛,兩面密被鱗片。頂生傘形花序,排成頭狀,有花5-8朵,花梗極短,有鱗片;花萼5深裂,裂片長圓形,不等大;花冠鐘狀,藍(lán)紫色,長約1.5cm,上部5裂,裂片圓形,開展;雄蕊10,伸出花冠外,花絲下部有柔毛;子房1,密被鱗片,花柱細(xì)長,柱頭頭狀。蒴果卵形,長4-5mm,粗3mm,被鱗片,花萼宿存;ㄆ6-7月,果期8-9日。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陜西南部、甘肅、青海、四川、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500-3600m的高山草原、灌叢林或雜木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葉全年可采,鮮用或陰干、或切段蒸餾取揮發(fā)油用;花6~7月采,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葉片多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圓形,長1.0-1.5cm,寬4-7mm,兩端鈍圓,全緣,邊緣 微向下反卷,上面密被銀白色或綠色腺鱗;葉柄長約3mm,被鱗片。 花皺縮破碎,淡棕黃色、淡藍(lán)色或紫藍(lán)色,完整者,花萼5深裂,裂片卵圓形,花冠漏斗狀,雄蕊10,花藥卵形,棕紅色。氣濃香,味苦、微澀。 顯微鑒別 葉表面觀:上、下表皮均有盤狀腺鱗,下表皮細(xì)胞具乳頭狀突起。盤狀腺鱗由多細(xì)胞組成,周邊細(xì)胞呈輻射狀排列,淡黃色或黃褐色,直徑430-540μm;柄細(xì)胞4或6列。薄壁細(xì)胞含草酸鈣簇晶。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葉和嫩枝含多種揮發(fā)油,從中鑒定了20種化合物,其中首次從杜鵑屬植物分到的有:順式-a-羅勒烯(cis-α-ocimene),β-古蕓烯(β-gurjunene),α-葎草烯(α-humulene),左旋-16α-貝殼杉醇(kauran-16α-ol),乙酸龍腦酯(borneol acetate),α-松油醇(α-terpinol),4-松油醇(terpineol-4),反式松香芹醇(trans- pinocaveol),芳樟醇(linalool)和環(huán)氧葎草烯-Ⅱ(humelene epox-ide Ⅱ)等10種化合物,其余10種化合物為:右旋α-菠烯(α-pinene),消旋β-蒎烯(β-pinene),β-月桂烯(β-myrcene),δ-蓽澄茄烯(δ-cadinene),γ-芹子烯(γ-selinene),α-芹子烯(α-selinene),η-芹 子烯(η-selinene),反式-β-金合歡烯(trans-β-farnesene),前異菖蒲烯二醇(preisocalamendiol)和檜腦(juniper camphor)[1]。從其水提取物中分離到10種成分,分別鑒定為:東莨菪素(scopoletin),(木岑)皮素(fraxetin),木藜蘆毒素(grayanotoxin)Ⅰ、Ⅱ、Ⅳ,棉子糖(raffinose),金絲桃甙(hyperin),頭花杜鵑素(capitatin)Ⅰ,槲皮 素(quercetin)和楊梅樹皮素(myricetin)。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性溫 |
歸經(jīng) | 肺經(jīng) |
功效 | 祛痰止咳;暖胃止痛 |
功效分類 | 止咳平喘藥 |
主治 | 咳喘多痰;胃寒腹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9g;或浸酒;或研未,3~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陜甘寧青中草藥選》:止咳平喘,祛痰。治慢性氣管炎,哮喘。 |
考證 | 出自《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olium seu Flos Rhododendri Cap- itati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Rhododendron capitatum Maxim. |
科屬分類 | 杜鵑花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