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dao diao bi ye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夾竹桃科植物倒吊筆的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喬木,高8-20m。全株具乳汁;樹皮黃灰褐色,淺裂;枝條密生皮孔,嫩枝被黃色柔毛,老枝無毛。葉對生;葉柄長0.4-1cm;葉片堅紙質(zhì),卵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0cm,寬3-6cm,先端短漸尖,基部急尖至鈍,葉面微被柔毛,葉背密被柔毛;側(cè)脈每邊8-15條。聚傘花序頂生;花萼5裂,裂片寬卵形,比花冠筒短,內(nèi)面基部有腺體;花冠白色、淺黃色或粉色,漏斗狀,裂片5,長圓形;副花冠分裂為10鱗片,呈流蘇狀,比花藥長或等長,其中5枚鱗片生于花冠裂片上,先端通常有3個小齒,其余5個鱗片生于花冠筒先端,先端2深裂;雄蕊5,花藥伸出花冠喉部之外,花藥箭頭狀,被短柔毛;子房由2枚粘生心皮組成,無毛,花柱絲狀,向上逐漸增大,柱頭卵形。蓇葖2個粘生,線狀披針形,灰褐色,斑點不明顯,長15-30cm,直徑1-2cm。種子線狀紡錘形,黃褐色,先端具淡黃色絹質(zhì)種毛,種毛長2-3.5cm;ㄆ4-8月,果期8月至翌年2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和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300m以下的低海拔熱帶雨林中和干燥稀樹林巾。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切碎,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倒吊蠟燭鮮葉100%濃度水煎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和乙型鏈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植桿菌等有一定抗菌作用[1]。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微苦;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祛風(fēng)解表;清熱解毒
|
功效分類 |
清熱藥;利尿通淋藥
|
主治 |
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急慢性氣管炎;急性腎盂腎炎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5-10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治感冒發(fā)燒:倒吊筆干葉二至三錢。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seu Ramulus Wrighti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Wrightia pubescens R.Br.
|
科屬分類 |
夾竹桃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