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da leng shui ma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蕁麻科植物長序冷水花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高大草本,高1-2m。無毛,多汁;莖基部本質(zhì)化,上部節(jié)間明顯變短。單葉對生;葉柄長4-12cm;托葉三角形,長約2mm;葉片寬橢圓形、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狀長圓形,稀卵狀披針形,長10-22cm,寬3-15cm,先端漸尖或短尾狀,基部楔形,稀圓形,兩面無毛,有時在下面脈上有短柔毛,鐘乳體細,紡錘狀條形,常在下面明顯;基出脈3條。雌雄異株或同株;花序圓錐狀直立,總梗粗壯,長15-35cm,雌花序斜伸或稍下垂,分枝較少,具較短的總梗,長2-12cm;雄花直約1mm,花被片與雄蕊4;雌花長約0.8mm,花被片3,不等大。瘦果,卵形,壓扁,長約1mm,成熟時近邊處有一圈稍隆起的褐色棱紋,其內(nèi)常有疣點;ㄆ8-9月,果期10-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700-1750m的闊葉林下和山谷陰濕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淡;澀;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祛瘀止痛;清熱解毒 |
功效分類 | 祛瘀止痛藥;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跌打損傷;骨折;無名腫毒;丹毒;癰疽瘡瘍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5-15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ilea melastomoides(Poir.)Wedd.[Urtica melastomoides Poir.;Pilea.trinervia sensuWedd.] |
科屬分類 | 蕁麻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