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吐煙草 |
漢語拼音 | tu yan hua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蕁麻科植物吐煙花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莖肉質,分枝,匍匐,節(jié)下生根。葉肉質,在同一節(jié)上有兩種葉,退化葉極細小,幾無柄,線狀倒卵形,正常葉較大;葉柄長2-10mm,密被短柔毛;托葉膜質,卵狀披針形,長4-8mm,2枚合生,宿存;葉片近圓形、橢圓形或卵形,長2-6.8cm,寬1.3-3cm,先端鈍或圓形,有時急尖,基部心形,極不對稱,邊緣波狀或有波狀圓齒,有時近全線,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有線狀鐘乳體條紋,背面在葉脈上密被柔毛;兩側基出脈達葉片中部,粗大,中脈每邊有側脈2-4條;雌雄異株,花序腋生;雄花序為疏散的聚傘花序,有長5-8cm的總花梗;雌花序 為密傘花序,近無總花梗;雄花萼裂片5,長1.5-2mm,同大;雌花萼裂片5,長圓形,長約1mm,近相等,頂端有小尖頭,雌蕊5;子房小于花萼,有小瘤體。瘦果淡棕色,有明顯的硬瘤體。花期5-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廣東、海南、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800-1100m的低海拔至高海拔的疏林下溪旁。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蒸后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干品多纏繞扭曲。莖細長,暗紫色,節(jié)處可見纖細的不定根或合生的小托葉。葉有兩種,一種細小線形,一種較大,濕潤展平后呈斜卵形,長2-6cm,寬1- 3cm,先端鈍圓,基部極不對稱,邊緣有波狀圓鋸齒,表面深綠 色,可見明顯而稠密的線狀條紋(鐘乳體),尤以邊緣處更密集, 質脆。氣微,味微甘、澀。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微澀;性涼 |
歸經 | 肝;心;脾經 |
功效 | 清熱利濕;寧心安神 |
功效分類 | 清熱藥;祛濕藥 |
主治 | 濕熱黃疽;腹水;失眠;健忘;過敏性皮炎;下肢潰瘍;瘡癤腫毒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6~15g,鮮品30~60g。外用:適 量,鮮品搗敷;或煎水外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Pellioniae Repent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ellionia repens(Lour.)Merr.[Poly- chroa repens Lour.」 |
科屬分類 | 蕁麻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