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滇赤楊 |
漢語拼音 | chua ndian qi mu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樺木科植物川滇榿木的嫩莖葉或樹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喬木,高達20m。樹皮暗灰色。芽有柄,芽鱗2。幼枝密被黃色絨毛,后漸脫落;小枝具棱,微被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2cm;葉片寬橢圓形、長圓形或倒卵形,長5-14cm,先端鈍尖,基部楔形或圓形,上面中脈凹下,下面沿中脈側(cè)脈及近脈腋處被須毛或微被毛,密被樹脂點,側(cè)脈12-17對,粗鋸齒具小尖頭;▎涡,雌雄同株,雄花序葇荑狀,單生葉腋,下垂。果序單生葉腋或小枝近基部,長圓形,長1.5-2.5cm,果序柄長1-2.5cm,被毛;小堅果長圓形,翅極窄。 |
資源分布 | 分布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800-2500m的溪邊、雜木林內(nèi)。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摘嫩枝葉,或剝?nèi)淦ぃr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澀;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涼血解毒 |
功效分類 | 涼血解毒藥 |
主治 | 吐血;衄血;腹瀉;痢疾;瘡瘍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lnus ferdinandi-coburgii Schneid. |
科屬分類 | 樺木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