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di hong zi gen |
英文名 | Root of Ground Cotoneaster |
藥材基原 | 為薔薇科植物小葉平枝灰栒子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小葉平枝灰栒子 落葉或半常綠平鋪灌木,高不超過50cm。小枝圓柱形,黑褐色。葉互生;葉柄極短,被柔毛;托葉鉆形,早落;葉片近圓形或?qū)捫E圓形,較小,長6-8m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被疏平貼柔毛;1-2朵;萼筒鐘狀,內(nèi)面無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外面微具短柔毛;花瓣直立,倒卵形,先端鈍圓,粉紅色;雄蕊短于花瓣;花柱離生,短于雄蕊。果實橢圓形,長5-6mm;ㄆ5-6月。果期9-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四川、湖北、貴州、陜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500-2400m的山巖上或山坡多石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可采。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酸、澀;涼 |
歸經(jīng) | 肝、胃經(jīng) |
功效 | 清熱,除濕,止血,止痛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 |
主治 | 痢疾,白帶,吐血,痛經(jīng)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otoneaster horizontalis Decne. Var. Perpusilla Schneid. |
科屬分類 | 薔薇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