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單葉巖珠、巖棗 |
漢語拼音 | guang shi dou la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蘭科植物廣東石豆蘭的假鱗莖或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廣東石豆蘭,附生植物。根莖長,粗約2mm。假鱗莖近長圓形,長1-2.5cm,粗2-5mm,彼此相距2-7cm,基部生多數(shù)須根。頂生1葉,具短柄;葉片革質(zhì),長圓形,長2-6.5cm,寬4-10mm,先端鈍圓微凹,基部漸狹成楔形,全緣;中脈明顯。花葶高出葉,長達(dá)8cm,被3-5枚鞘?偁罨ㄐ蚩s短呈傘形,頂生,具2-4(7)朵花;花苞片小,比花梗(連子房)短;花淡黃色;萼片近相同,線狀披針形,中萼片長約1cm,側(cè)萼片稍長,上部邊緣上卷呈筒狀,頂端尾狀,基部大部分貼生于合蕊柱基部和蕊柱足上;花瓣狹披針形,長約5mm,長漸尖,全緣;唇瓣對褶,比花瓣短,唇盤上具4條褶片;合蕊柱腳短,其離生部分長約0.4mm。花期6月,果期8-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附生于樹上或巖石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采收,鮮用或蒸后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根莖纖細(xì),直徑1-1.5mm,每隔1.4-2.5cm有一假鱗莖。假鱗莖卵狀長圓形、類圓錐形,長0.8-1.5cm,直徑4-8mm,表面具細(xì)縱棱紋,近根莖一側(cè)具1凹槽,基部不收縮成柄狀。氣微,味淡。 顯微鑒別 假鱗莖橫切面:薄壁細(xì)胞含草酸鈣簇晶,直徑8-13μm,棱角鈍。外圍維管束外側(cè)有帽狀纖維束,中部維管束較大,其內(nèi)外側(cè)均有纖維束。本品薄壁細(xì)胞含淀粉粒。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淡;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滋陰;消腫 |
功效分類 | 清熱藥;滋陰藥;消腫藥 |
主治 | 風(fēng)熱咽痛;肺熱咳嗽;陰虛內(nèi)熱;熱病口渴;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乳腺炎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虛寒者慎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Psaudobulus seu Herba Dulbophylli Kwangtungens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Bulbophyllum kwangtungense Schltr. |
科屬分類 | 蘭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