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 | |
釋名 | |
產(chǎn)地 | |
生境 | |
性味 | 氣溫。味辛。有小毒。 |
歸經(jīng) | 入足厥陰肝經(jīng)。入手太陰肺經(jīng)。 |
藥物形態(tài) | |
品種考證 | |
養(yǎng)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
鑒別 | |
貯藏 | |
炮制 | (泡焙用) |
質(zhì)量鑒定 | |
主治 | 除濕血痹。咳逆寒熱。 |
功用 | 主溫中下氣。止痛。逐風(fēng)邪。開腠理。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臨證應(yīng)用 | 制 方: 吳萸同人參、生姜、大棗。名吳萸湯。治嘔涎頭痛。同陳皮、附子。治腎氣上噦。同川連、白芍丸。治痢。同炮姜末湯服一錢。治食已吞酸。同肉桂、炮姜丸。名和中丸。治寒腹脹。 |
配伍應(yīng)用 | |
配伍禁忌 |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
附方 | |
醫(yī)案 | |
藥用機理 | 氣溫則肺令下行。而太陰亦暖。所以溫中下氣也。寒邪客于胸腹。則真氣不通而痛矣。辛溫則流行和散。所以止痛也。辛溫暖肺。肺氣通行。則水道通調(diào)。故又除濕。血泣則成痹。肝藏血。血溫則活。故主血痹。辛溫為陽。則能發(fā)散。故逐風(fēng)邪。肺主皮毛而司腠理。辛溫疏散。腠理自開。形寒飲冷則傷肺。肺傷則氣不下降。而火反上逆?饶婧疅嶂Y生焉。吳萸辛溫暖肺。肺氣下降。而寒熱咳逆之癥自平也。 |
全文 | 【吳茱萸】 氣溫。味辛。有小毒。主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痹。逐風(fēng)邪。開腠理。咳逆寒熱。(泡焙用) 吳萸氣溫。稟天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jīng)。味辛有小毒。得地西方燥烈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jīng)。氣味俱升。陽也。中者脾也。太陰經(jīng)也。肺主氣。亦太陰也。氣溫則肺令下行。而太陰亦暖。所以溫中下氣也。寒邪客于胸腹。則真氣不通而痛矣。辛溫則流行和散。所以止痛也。辛溫暖肺。肺氣通行。則水道通調(diào)。故又除濕。血泣則成痹。肝藏血。血溫則活。故主血痹。辛溫為陽。則能發(fā)散。故逐風(fēng)邪。肺主皮毛而司腠理。辛溫疏散。腠理自開。形寒飲冷則傷肺。肺傷則氣不下降。而火反上逆?饶婧疅嶂Y生焉。吳萸辛溫暖肺。肺氣下降。而寒熱咳逆之癥自平也。 制 方: 吳萸同人參、生姜、大棗。名吳萸湯。治嘔涎頭痛。同陳皮、附子。治腎氣上噦。同川連、白芍丸。治痢。同炮姜末湯服一錢。治食已吞酸。同肉桂、炮姜丸。名和中丸。治寒腹脹。 |
語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