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 | 一名皂角 |
釋名 | |
產(chǎn)地 | |
生境 | |
性味 | 辛咸溫,小毒, |
歸經(jīng) | |
藥物形態(tài) | |
品種考證 | |
養(yǎng)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
鑒別 | 按: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風痰,牙皂最勝;若治濕痰,大皂力優(yōu)。 |
貯藏 | |
炮制 | 入藥去皮弦子,酥炙用。 |
質量鑒定 | |
主治 | 《本經(jīng)》主風痹死肌,邪氣頭風淚出,利九竅,殺精物。治厥陰風木之病。 |
功用 | |
用法 | 吹之、導之則通上下之竅。煎之、服之則治風痰喘滿。涂之、擦之則散腫消毒,去面上風氣。熏之、蒸之則通大便秘結。燒煙熏之則治臁瘡、濕毒,古方取用甚多,然入湯藥最少。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臨證應用 | 凡人卒中風昏昏如醉,形體不收,口角流涎者,急用稀涎散吐之。然治濕熱痰積,肺癰吐腥,及痰迷顛妄,千緡湯、皂莢丸、來蘇膏等誠為圣藥,常見有激動其痰,鎖住不能吐出,頃刻立斃者。其子燒灰存性,能治大腸風秘燥結,祛風逐穢之性可知。 |
配伍應用 | |
配伍禁忌 |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惟孕婦禁服。有瘍醫(yī)以牙皂煎湯涌吐風痰,服后遍體赤痱,數(shù)日后皮脫,大傷元氣,不可不慎。至于鎖喉風證尤為切禁。 |
附方 | |
醫(yī)案 | |
藥用機理 | 觀《本經(jīng)》主治風痹死肌,頭風淚出,皆取其去風拔毒、通關利竅,有破堅積,逐風痰,辟邪氣,殺蟲毒之功。 |
全文 | 皂莢 一名皂角 辛咸溫,小毒,入藥去皮弦子,酥炙用。 《本經(jīng)》主風痹死肌,邪氣頭風淚出,利九竅,殺精物。 發(fā)明 皂莢辛散屬金,治厥陰風木之病。觀《本經(jīng)》主治風痹死肌,頭風淚出,皆取其去風拔毒、通關利竅,有破堅積,逐風痰,辟邪氣,殺蟲毒之功。吹之、導之則通上下之竅。煎之、服之則治風痰喘滿。涂之、擦之則散腫消毒,去面上風氣。熏之、蒸之則通大便秘結。燒煙熏之則治臁瘡、濕毒,即《本經(jīng)》治風痹死肌之意,用之無不效驗。凡人卒中風昏昏如醉,形體不收,口角流涎者,急用稀涎散吐之。若南方類中由于陰虛火炎者,誤用涌劑,愈竭其津液矣,得不在所切禁乎。然治濕熱痰積,肺癰吐腥,及痰迷顛妄,千緡湯、皂莢丸、來蘇膏等誠為圣藥,惟孕婦禁服。按: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風痰,牙皂最勝;若治濕痰,大皂力優(yōu)。古方取用甚多,然入湯藥最少。有瘍醫(yī)以牙皂煎湯涌吐風痰,服后遍體赤痱,數(shù)日后皮脫,大傷元氣,不可不慎。至于鎖喉風證尤為切禁。常見有激動其痰,鎖住不能吐出,頃刻立斃者。其子燒灰存性,能治大腸風秘燥結,祛風逐穢之性可知。 |
語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