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鴨新型鴨瘟
-----
(一)病原 從自然感染該病典型病死鴨臟器中獲得一株80―120納米的病毒粒子,該病毒不耐酸、不耐堿、不耐熱,對氯仿處理敏感;核酸類型為雙股DNA,有囊膜。經血清中和試驗證明,該病毒與鴨肝炎病毒、雛番鴨細小病毒、鴨瘟病毒無血清學相關性。根據實驗結果初步將該病毒確定為皰疹病毒科成員,但鑒于其與鴨瘟病毒(鴨皰疹病毒I型)無血清學相關性,而暫命名為鴨皰疹病毒Ⅱ型。 病毒對番鴨胚、鵝胚、麻鴨胚、半番鴨胚、北京鴨胚和SPF雞胚的致死率分別為100%、100%、78.3%、60%、82.1%和0;對10―11胚齡的番鴨胚的ELD50為107.8/0.2毫升;無血凝活性,不凝集O型人、鴨、雞、鵝、家免、小鼠、豚鼠、豬和
綿羊的紅細胞。 (二)
流行病學 從2001年開始,在山東一些地方飼養(yǎng)肉鴨(櫻
桃谷鴨)集中的地區(qū),發(fā)生一種同鴨瘟癥狀、剖檢變化相同的疾病,以皮下、臟器和腸道出血為主要特征。該病主要侵害1月齡以下的雛鴨,而成年鴨發(fā)病較輕。常用的鴨瘟疫苗不能預防該病的發(fā)生,發(fā)病后用鴨瘟抗血清注射無治療作用。為此推測該病是由不同病毒引起的“新型鴨瘟”。該病與番鴨“花肝病”或“肝白點病”間的關系也有待進一步闡明。 該病一旦發(fā)生,傳染迅速,發(fā)病率和致死率很高,鴨群感染這種鴨瘟后,往往引起大批死亡。據現場統(tǒng)計,鴨群的發(fā)病率可達70%―100%,死亡率可達50%―60%。 (三)癥狀和病理變化 發(fā)病雛鴨表現為精神沉郁,縮頸。頭頸部腫脹,眼腫脹流淚,眼周圍的羽毛沾濕。頭頸部皮下有膠胨狀
水腫。腸道黏膜出血,泄殖腔教膜出血并有灰綠色的潰瘍。本病在
櫻桃谷鴨發(fā)病時,肝臟上的壞死點不典型,因此該病與番鴨“花肝病”或“肝白點病”間的關系還不清楚。
畜牧導航:
養(yǎng)鴨資訊 養(yǎng)鴨技術 鴨價格行情 鴨病防治 飼養(yǎng)管理 養(yǎng)鴨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