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千金》卷二十一引巴郡太守方。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
制備方法 | 上藥隨時和搗,以蜜為丸,如大豆大。
|
用法用量 | 飲服5丸,1日3次;不知,稍加至7丸,取下而已。
|
用藥禁忌 | 忌豬肉;津枯血燥慎勿投。
|
臨床應用 |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1.《千金方衍義》:巴蜀風土剛厚,民多血氣剛強,雖有勞傷消渴肌肉不生,多屬水虧火旺。故巴郡所奏之方專取伊尹三黃隨四序而為加減;在春陽氣方強之時,雖當寒折,只宜平調以分解之;夏月陰氣在內,總有濕熱,反堪以苦燥之;又秋燥令司權,熱邪傷表居多,故取輕劑以外泄之;平冬陽氣潛藏,熱邪內伏,專事苦寒以內奪之,藥雖峻削,日服無幾,可無傷中之慮,婦人濕熱帶下亦不出此。 2.《醫(yī)方考》:上件皆火證也;鹧讋t水干,故令消渴;燥萬物者,莫于火,故令贏瘦,不生肌肉;火甚則速于傳化,故善谷。芩、連、大黃,苦寒物也,寒能勝熱,苦能瀉火,火去而陰自生,陰生而肌肉自長矣。 3.《審視瑤函》:味之苦者能降火,黃芩味苦而質枯,黃連味苦而氣燥,大黃苦寒而味厚。質枯則上浮,故能瀉火于膈;氣燥則就火,故能瀉火于心;味厚則喜降,故能蕩邪攻實。此天地親上親下之道,水流濕,火就燥之義也。 |
備注 | 加減三黃丸(《準繩·類方》卷五)、四季三黃瀉心丸(《審視瑤函》卷六)、四季三黃丸(《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原書注:一本云,夏三月不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