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方出《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集》,名見《千家妙方》卷下。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
功效 | 清熱解毒,活血消癰。
|
主治 | 熱毒壅遏,氣血阻隔致患頸部癰。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
用藥禁忌 | |
臨床應(yīng)用 | 后頸部膿腫吳某,女,37歲。于1963年1月21日初診。九天前頸部生一疙瘩,腫痛日漸加重,夜不成眠,頭不能抬起或轉(zhuǎn)動,發(fā)熱怕冷,周身無力,口干欲飲,食欲不振,大便兩日未解,小便色黃,體溫38.7℃,后頸部正中偏左有瘡口數(shù)個,膿栓堵塞,狀如蜂窩,凸起紅腫,四周漫腫而硬,周圍灼熱,明顯壓痛,脈弦數(shù),苔白厚膩根微黃。證系毒熱壅遏,氣血阻隔。治以清熱解毒,活血消癰。投以加味清熱消癰湯,外用化毒藥膏和提毒藥捻。3日后,惡寒發(fā)熱均減,體溫降至37.5℃,瘡口漸大,排出黃白色稠膿,漫腫漸消,舌苔白厚略膩,脈弦稍數(shù)。用上方加減治療年余,創(chuàng)面愈合,瘢痕柔軟,未留下后遺癥。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