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溫液湯、甘草散
|
處方來源 | 《傷寒論》。
|
藥物組成 | 甘草2兩。
|
加減 | |
功效 | 涌吐痰涎,清少陰客熱。
|
主治 |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以水3升,煮取1升半,去滓,溫服7合,日2次。
|
用藥禁忌 | |
臨床應(yīng)用 | 1.少陰咽痛:昔在山東時(shí),曾治一患者,咽喉痛如刀刺,曾用西藥未效,細(xì)察咽喉,局部不紅不腫,診斷為少陰咽痛,病由少陰經(jīng)氣不能舒展所致。予服《傷寒論》甘草湯。生炙甘草并用,以舒其痙攣。飲后2日,其痛若失。 2.毒蕈中毒:蘇某某,男,42歲。炒食山上采取野蕈約250g,5小時(shí)后出現(xiàn)腹痛,惡心頭暈,出冷汗,全身無力,嘔吐,于發(fā)病后2小時(shí)就診。取甘草1500g,濃煎。第1次藥后10分鐘嘔吐1次;30分鐘后服第2次藥,2小時(shí)后腹痛、惡心逐漸減輕;再服第2煎藥液100毫升,2小時(shí)后,腹痛消失,但仍感全身乏力,頭暈。4小時(shí)后腹瀉1次,為黃褐色爛便,再服余下的藥液100毫升,6小時(shí)后諸癥消失而痊愈。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1.《法律》:本方用甘草1味,乃從長(zhǎng)桑君以后相傳之神方也。歷代內(nèi)府御院莫不珍之。蓋和其偏,緩其急,化其毒,卓然奉之為先務(wù),然后以他藥匡輔其不逮。 2.《金匱要略論注》:甘草1味單行,最能和陰而清沖任之熱。每見生便癰者,驟煎4兩頓服立愈,則其能清少陰客熱可知,所以為咽痛專方也。 3.《傷寒論集注》:案本論湯方,甘草俱炙,炙則助脾土而守中。惟此生用,生則和經(jīng)脈而流通,學(xué)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
備注 | 溫液湯(《千金翼》卷十五)、甘草散(《醫(yī)方類聚》卷五十四引《神巧萬全方》)!锻馀_(tái)》本方用生甘草四兩,切。以水五升,煮去折半,去滓,令頓服之。當(dāng)大吐,藥亦與病俱去,便愈矣。夫散家患心腹痛,服諸藥不愈者,服此諸膈即通,大便亦利,甚驗(y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