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皇甫謐》-----等傳
    

養(yǎng)正私塾:《皇甫謐》-----等傳

子方回摯虞束皙王接

  皇甫謐,字士安,幼名靜,安定朝那人,漢太尉嵩之曾孫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學,游蕩無度,或以為癡。嘗得瓜果,輒進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經(jīng)》云:"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無以慰我。”因嘆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豈我居不卜鄰,教有所闕,何爾魯鈍之甚也!修身篤學,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對之流涕。謐乃感激,就鄉(xiāng)人席坦受書,勤力不怠。居貧,躬自稼穡,帶經(jīng)而農(nóng),遂博綜典籍百家之言。沈靜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為務,自號玄晏先生。著《禮樂》、《圣真》之論。后得風痹疾,猶手不輟卷。

  或勸謐修名廣交,謐以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處,居田里之中亦可以樂堯、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為名乎”。作《玄守論》以答之,曰:

  或謂謐曰:“富貴人之所欲,貧賤人之所惡,何故委形待于窮而不變乎?且道之所貴者,理世也;人之所美者,及時也。先生年邁齒變,饑寒不贍,轉死溝壑,其誰知乎?”

  謐曰:“人之所至惜者,命也;道之所必全者,形也;性形所不可犯者,疾病也。若擾全道以損性命,安得去貧賤存所欲哉?吾聞食人之祿者懷人之憂,形強猶不堪,況吾之弱疾乎!且貧者士之常,賤者道之實,處常得實,沒齒不憂,孰與富貴擾神耗精者乎!又生為人所不知,死為人所不惜,至矣!喑聾之徒,天下之有道者也。夫一人死而天下號者,以為損也;一人生而四海笑者,以為益也。然則號笑非益死損生也。是以至道不損,至德不益。何哉?體足也。如回天下之念以追損生之禍,運四海之心以廣非益之病,豈道德之至乎!夫唯無損,則至堅矣;夫唯無益,則至厚矣。堅故終不損,厚故終不薄。茍能體堅厚之實,居不薄之真,立乎損益之外,游乎形骸之表,則我道全矣!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時人謂之“書yin”;蛴畜鹌溥^篤,將損耗精神。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況命之修短分定懸天乎!”

  叔父有子既冠,謐年四十喪所生后母,遂還本宗。

  城陽太守梁柳,謐從姑子也,當之官,人勸謐餞之。謐曰:“柳為布衣時過吾,吾送迎不出門,食不過鹽菜,貧者不以酒肉為禮。今作郡而送之,是貴城陽太守而賤梁柳,豈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時魏郡召上計掾,舉孝廉;景元初,相國辟,皆不行。其后鄉(xiāng)親勸令應命,謐為《釋勸論》以通志焉。其辭曰:

  相國晉王辟余等三十七人,及泰始登禪,同命之士莫不畢至,皆拜騎都尉,或賜爵關內侯,進奉朝請,禮如侍臣。唯余疾困,不及國寵。宗人父兄及我僚類,咸以為天下大慶,萬姓賴之,雖未成禮,不宜安寢,縱其疾篤,猶當致身。余唯古今明王之制,事無巨細,斷之以情,實力不堪,豈慢也哉!乃伏枕而嘆曰:“夫進者,身之榮也;退者,命之實也。設余不疾,執(zhí)高箕山,尚當容之,況余實篤!故堯、舜之世,士或收跡林澤,或過門不敢入。咎繇之徒兩遂其愿者,遇時也。故朝貴致功之臣,野美全志之士。彼獨何人哉!今圣帝龍興,配名前哲,仁道不遠,斯亦然乎!客或以常言見逼,或以逆世為慮。余謂上有寬明之主,下必有聽意之人,天網(wǎng)恢恢,至否一也,何尤于出處哉!”遂究賓主之論,以解難者,名曰《釋勸》。

  客曰:“蓋聞天以懸象致明,地以含通吐靈。故黃鐘次序,律呂分形。是以春華發(fā)萼,夏繁其實,秋風逐暑,冬冰乃結。人道以之,應機乃發(fā)。三材連利,明若符契。故士或同升于唐朝,或先覺于有莘,或通夢以感主,或釋釣于渭濱,或叩角以干齊,或解褐以相秦,或冒謗以安鄭,或乘駟以救屯,或班荊以求友,或借術于黃神。故能電飛景拔,超次邁倫,騰高聲以奮遠,抗宇宙之清音。由此觀之,進德貴乎及時,何故屈此而不伸?今子以英茂之才,游精于六藝之府,散意于眾妙之門者有年矣。既遭皇禪之朝,又投祿利之際,委圣明之主,偶知己之會,時清道真,可以沖邁,此真吾生濯發(fā)云漢、鴻漸之秋也。韜光逐藪,含章未曜,龍潛九泉,堅焉執(zhí)高,棄通道之遠由,守介人之局操,無乃乖于道之趣乎?

  且吾聞招搖昏回則天位正,五教班敘則人理定。如今王命切至,委慮有司,上招迕主之累,下致駭眾之疑。達者貴同,何必獨異?群賢可從,何必守意?方今同命并臻,饑不待餐,振藻皇涂,咸秩天官。子獨棲遲衡門,放形世表,遜遁丘園,不睨華好,惠不加人,行不合道,身嬰大疢,性命難保。若其羲和促轡,大火西穨,臨川恨晚,將復何階!夫貴陰賤璧,圣所約也;顛倒衣裳,明所箴也。子其鑒先哲之洪范,副圣朝之虛心,沖靈翼于云路,浴天池以濯鱗,排閶闔,步玉岑,登紫闥,侍北辰,翻然景曜,雜沓英塵。輔唐、虞之主,化堯舜、之人,宣刑錯之政,配殷、周之臣,銘功景鐘,參敘彝倫,存則鼎食,亡為貴臣,不亦茂哉!而忽金白之輝曜,忘青紫之班瞵,辭容服之光粲,抱弊褐之終年,無乃勤乎!”

  主人笑而應之曰:“吁!若賓可謂習外觀之暉暉,未睹幽人之仿fo也;見俗人之不容,未喻圣皇之兼愛也;循方圓于規(guī)矩,未知大形之無外也。故曰,天玄而清,地靜而寧,含羅萬類,旁薄群生,寄身圣世,托道之靈。若夫春以陽散,冬以陰凝,泰液含光,元氣混蒸,眾品仰化,誕制殊征。故進者享天祿,處者安丘陵。是以寒暑相推,四宿代中,陰陽不治,運化無窮,自然分定,兩克厥中。二物俱靈,是謂大同;彼此無怨,是謂至通。

  若乃衰周之末,貴詐賤誠,牽于權力,以利要榮。故蘇子出而六主合,張儀入而橫勢成,廉頗存而趙重,樂毅去而燕輕,公叔沒而魏敗,孫臏刖而齊寧,蠡種親而越霸,屈子疏而楚傾。是以君無常籍,臣無定名,損義放誠,一虛一盈。故馮以彈劍感主,女有反賜之說,項奮拔山之力,蒯陳鼎足之勢,東郭劫于田榮,顏闔恥于見逼。斯皆棄禮喪真,茍榮朝夕之急者也,豈道化之本與!

  若乃圣帝之創(chuàng)化也,參德乎三皇,齊風乎虞、夏,欲溫溫而和暢,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欲混混若玄流,不欲蕩蕩而名發(fā)也;欲索索而條解,不欲契契而繩結也;欲芒芒而無垠際,不欲區(qū)區(qū)而分別也;欲暗然而內章,不欲示白若冰雪也;欲醇醇而任德,不欲瑣瑣而執(zhí)法也。是以見機者以動成,好遁者無所迫。故曰,一明一昧,得道之概;一弛一張,合禮之方;一浮一沈,兼得其真。故上有勞謙之愛,下有不名之臣;朝有聘賢之禮,野有遁竄之人。是以支伯以幽疾距唐,李老寄跡于西鄰,顏氏安陋以成名,原思娛道于至貧,榮期以三樂感尼父,黔婁定謚于布衾,干木偃息以存魏,荊、萊志邁于江岑,君平因蓍以道著,四皓潛德于洛濱,鄭真躬耕以致譽,幼安發(fā)令乎今人。皆持難奪之節(jié),執(zhí)不回之意,遭拔俗之主,全彼人之志。故有獨定之計者,不借謀于眾人;守不動之安者,不假慮于群賓。故能棄外親之華,通內道之真,去顯顯之明路,入昧昧之埃塵,宛轉萬情之形表,排托虛寂以寄身,居無事之宅,交釋利之人。輕若鴻毛,重若泥沈,損之不得,測之愈深。真吾徒之師表,余迫疾而不能及者也。子議吾失宿而駭眾,吾亦怪子較論而不折中也。

  夫才不周用,眾所斥也;寢疾彌年,朝所棄也。是以胥克之廢,丘明列焉;伯牛有疾,孔子斯嘆。若黃帝創(chuàng)制于九經(jīng),岐伯剖腹以蠲腸,扁造虢而尸起,文摯徇命于齊王,醫(yī)和顯術于秦、晉,倉公發(fā)秘于漢皇,華佗存精于獨識,仲景垂妙于定方。徒恨生不逢乎若人,故乞命訴乎明王。求絕編于天錄,亮我躬之辛苦,冀微誠之降霜,故俟罪而窮處。

  其后武帝頻下詔敦逼不已,謐上疏自稱草莽臣曰:“臣以尪弊,迷于道趣,因疾抽簪,散發(fā)林阜,人綱不閑,鳥獸為群。陛下披榛采蘭,并收蒿艾。是以皋陶振褐,不仁者遠。臣惟頑蒙,備食晉粟,猶識唐人擊壤之樂,宜赴京城,稱壽闕外。而小人無良,致災速禍,久嬰篤疾,軀半不仁,右腳偏小,十有九載。又服寒食藥,違錯節(jié)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當暑煩悶,加以咳逆,或若溫虐,或類傷寒,浮氣流腫,四肢酸重。于今困劣,救命呼噏,父兄見出,妻息長訣。仰迫天威,扶輿就道,所苦加焉,不任進路,委身待罪,伏枕嘆息。臣聞《韶》《衛(wèi)》不并奏,《雅》《鄭》不兼御,故郤子入周,禍延王叔;虞丘稱賢,樊姬掩口。君子小人,禮不同器,況臣糠<麥黃>,糅之彫胡?庸夫錦衣,不稱其服也。竊聞同命之士,咸以畢到,唯臣疾疢,抱釁床蓐,雖貪明時,懼斃命路隅。設臣不疾,已遭堯、舜之世,執(zhí)志箕山,猶當容之。臣聞上有明圣之主,下有輸實之臣;上有在寬之政,下有委情之人。唯陛下留神垂恕,更旌瑰俊,索隱于傅巖,收釣于渭濱,無令泥滓久濁清流。”謐辭切言至,遂見聽許。

  歲余,又舉賢良方正,并不起。自表就帝借書,帝送一車書與之。謐雖羸疾,而披閱不怠。初服寒食散,而性與之忤,每委頓不倫,嘗悲恚,叩刃欲自殺,叔母諫之而止。

  濟陰太守蜀人文立,表以命士有贄為煩,請絕其禮幣,詔從之。謐聞而嘆曰:“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而以革歷代之制,其可乎!夫"束帛戔戔",《易》之明義,玄纁之贄,自古之舊也。故孔子稱夙夜強學以待問,席上之珍以待聘。士于是乎三揖乃進,明致之難也;一讓而退,明去之易也。若殷湯之于伊尹,文王之于太公,或身即莘野,或就載以歸,唯恐禮之不重,豈吝其煩費哉!且一禮不備,貞女恥之,況命士乎!孔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棄之如何?政之失賢,于此乎在矣!

  咸寧初,又詔曰:“男子皇甫謐沈靜履素,守學好古,與流俗異趣,其以謐為太子中庶子。”謐固辭篤疾。帝初雖不奪其志,尋復發(fā)詔征為議郎,又召補著作郎。司隸校尉劉毅請為功曹,并不應。著論為葬送之制,名曰《篤終》,曰:

  玄晏先生以為存亡天地之定制,人理之必至也。故禮六十而制壽,至于九十,各有等差,防終以素,豈流俗之多忌者哉!吾年雖未制壽,然嬰疢彌紀,仍遭喪難,神氣損劣,困頓數(shù)矣。常懼夭隕不期,慮終無素,是以略陳至懷。

  夫人之所貪者,生也;所惡者,死也。雖貪,不得越期;雖惡,不可逃遁。人之死也,精歇形散,魂無不之,故氣屬于天;寄命終盡,窮體反真,故尸藏于地。是以神不存體,則與氣升降;尸不久寄,與地合形。形神不隔,天地之性也;尸與土并,反真之理也。今生不能保七尺之軀,死何故隔一棺之土?然則衣衾所以穢尸,棺槨所以隔真,故桓司馬石槨不如速朽;季孫玙璠比之暴;文公厚葬,《春秋》以為華元不臣;楊王孫親土,《漢書》以為賢于秦始皇。如今魂必有知,則人鬼異制,黃泉之親,死多于生,必將備其器物,用待亡者。今若以存況終,非即靈之意也。如其無知,則空奪生用,損之無益,而啟奸心,是招露形之禍,增亡者之毒也。

  夫葬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不得見也。而大為棺槨,備贈存物,無異于埋金路隅而書表于上也。雖甚愚之人,必將笑之。豐財厚葬以啟奸心,或剖破棺槨,或牽曳形骸,或剝臂捋金環(huán),或捫腸求珠玉。焚如之形,不痛于是?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無不發(fā)之墓也。故張釋之曰:“使其中有欲,雖固南山猶有隙;使其中無欲,雖無石槨,又何戚焉!”斯言達矣,吾之師也。夫贈終加厚,非厚死也,生者自為也。遂生意于無益,棄死者之所屬,知者所不行也。《易》稱“古之葬者,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是以死得歸真,亡不損生。

  故吾欲朝死夕葬,夕死朝葬,不設棺槨,不加纏斂,不修沐浴,不造新服,殯?含之物,一皆絕之。吾本欲露形入坑,以身親土,或恐人情染俗來久,頓革理難,今故觕為之制,奢不石槨,儉不露形。氣絕之后,便即時服,幅巾故衣,以遽除裹尸,麻約二頭,置尸床上。擇不毛之地,穿坑深十尺,長一丈五尺,廣六尺,坑訖,舉床就坑,去床下尸。平生之物,皆無自隨,唯赍《孝經(jīng)》一卷,示不忘孝道。遽除之外,便以親土。土與地平,還其故草,使生其上,無種樹木、削除,使生跡無處,自求不知。不見可欲,則奸不生心,終始無怵惕,千載不慮患。形骸與后土同體,魂爽與元氣合靈,真篤愛之至也。若亡有前后,不得移祔。祔葬自周公來,非古制也。舜葬蒼梧,二妃不從,以為一定,何必周禮。無問師工,無信卜筮,無拘俗言,無張神坐,無十五日朝夕上食。禮不墓祭,但月朔于家設席以祭,百日而止。臨必昏明,不得以夜。制服常居,不得墓次。夫古不崇墓,智也。今之封樹,愚也。若不從此,是戮尸地下,死而重傷;甓徐`,則冤悲沒世,長為恨鬼。王孫之子,可以為誡。死誓難違,幸無改焉!


[ 本帖最后由 藍天百云 于 2007/3/13 00:47 編輯 m.payment-defi.com/hushi/]
-----------謐所著詩賦誄頌論難甚多,又撰《帝王世紀》、《年歷》、《高士》、《逸士》、《列女》等傳、《玄晏春秋》,并重于世。門人摯虞、張軌、牛綜、席純,皆為晉名臣。

  方回少遵父操,兼有文才。永嘉初,博士征,不起。避亂荊州,閉戶閑居,未嘗入城府。蠶而后衣,耕而后食,先人后己,尊賢愛物,南土人士咸崇敬之。刺史陶侃禮之甚厚。侃每造之,著素士服,望門輒下而進。王敦遣從弟暠代侃,遷侃為廣州。侃將詣敦,方回諫曰:“吾聞敵國滅,功臣亡。足下新破杜弢,功莫與二,欲無危,其可得乎!”侃不從而行。敦果欲殺侃,賴周訪獲免。暠既至荊州,大失物情,百姓叛暠迎杜弢。暠大行誅戮以立威,以方回為侃所敬,責其不來詣己,乃收而斬之。荊土華夷,莫不流涕。

  摯虞,字仲洽,京兆長安人也。父模,魏太仆卿。虞少事皇甫謐,才學通博,著述不倦?は鞑。虞嘗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天之所祐者義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順,所以延福,違此而行,所以速禍。然道長世短,禍福舛錯,怵迫之徒,不知所守,蕩而積憤,或迷或放。故借之以身,假之以事,先陳處世不遇之難,遂棄彝倫,輕舉遠游,以極常人罔惑之情,而后引之以正,反之以義,推神明之應于視聽之表,崇否泰之運于智力之外,以明天任命之不可違,故作《思游賦》。其辭曰:

  有軒轅之遐胄兮,氏仲任之洪裔。敷華穎于末葉兮,晞靈根于上世。準乾坤以斡度兮,儀陰陽以定制。匪時運其焉行兮,乘太虛而搖曳。戴朗月之高冠兮,綴太白之明璜。制文霓以為衣兮,襲采云以為裳。要華電之煜?龠兮,珮玉衡之琳瑯。明景日以鑒形兮,信煥曜而重光。

  至美詭好于凡觀兮,修稀合而靡呈。燕石緹襲以華國兮,和璞遙棄于南荊。夏像韜塵于市北兮,瓶罍抗方于兩楹。鸞皇耿介而偏棲兮,蘭桂背時而獨榮。關寒暑以練真兮,豈改容而爽情。

  感昆吾之易越兮,懷暉光之速暮。羨一稔而三春兮,尚含英以容豫。悼曜靈之靡暇兮,限天晷之有度。聆鳴蜩之號節(jié)兮,恐隕葉于凝露。希前軌而增騖兮,眷后塵而旋顧。往者倏忽而不逮兮,來者冥昧而未著。二儀泊焉其無央兮,四節(jié)環(huán)轉而靡窮。星鳥逝而時反兮,夕景潛而且融。景三后之在天兮,嘆圣哲之永終。諒道修而命微兮,孰舍盈而戢沖。握隋珠與蕙若兮,時莫悅而未遑。彼未遑其何恤兮,懼獨美之有傷。蹇委深而投奧兮,庶芬藻之不彰。芳處幽而彌馨兮,寶在夜而愈光。逼區(qū)內之迫脅兮,思攄翼乎八荒。望云階之崇壯兮,愿輕舉而高翔。

  造庖犧以問象兮,辨吉繇于姬文。將遠游于太初兮,鑒形魄之未分。四靈儼而為衛(wèi)兮,六氣紛以成群。驂白獸于商風兮,御蒼龍于景云。簡廝徒于靈圉兮,從馮夷而問津。召陵陽于游溪兮,旌王子于柏人。前祝融以掌燧兮,殿玄冥以掩塵。形飄飄而遂遐兮,氣亹癖而愈新。挹玉膏于萊嵎兮,掇紫英于瀛濱。揖太昊以假憩兮,聽賦政于三春。洪范翕而復張兮,百卉隕而更震。睇玉女之紛彯兮,執(zhí)懿筐于扶木。覽玄象之韡曄兮,仍騰躍乎陽谷。吸朝霞以療饑兮,降廩泉而濯足。將縱轡以逍遙兮,恨東極之路促。詔纖阿而右回兮,覿硃明之赫戲。蒞群神于夏庭兮,回蒼梧而結知。纚焦明以承旂兮,駔天馬而高馳。讒羲和于丹丘兮,誚倒景之亂儀。尋凱風而南暨兮,謝太陽于炎離。戚溽暑之陶郁兮,余安能乎留斯!聞碧雞之長晨兮,吾將往乎西游。奧浮鹢于弱水兮,泊舳艫兮中流。茍精粹之攸存兮,誠沈羽以泛舟。軼望舒以陵厲兮,羌神漂而氣浮。訊碩老于金室兮,采舊聞于前修。譏淪陰于危山兮,問王母于椒丘。觀玄烏之參趾兮,會根壹之神籌。擾毚于月窟兮,詰姮娥于蓐收。爰攬轡而旋驅兮,訪北叟之倚伏。乘增冰而遂濟兮,凌固陰之所滀。探蛇于幽穴兮,?敢罔養(yǎng)之潛育。哂倏忽之躁狂兮,喪中黃于耳目,偭燭龍而游衍兮,窮大明于北陸。

  攀招搖而上躋兮,忽蹈廓而凌虛。登閶闔而遺眷兮,頫玄黃于地輿。召黔雷以先導兮,覲天帝于清都。觀渾儀以寓目兮,拊造化之大爐。爰辨惑于上皇兮,稽吉兇之元符。唐則天而民咨兮,癸亂常而感虞。孔揮涕于西狩兮,臧考祥于婁句。跖肆暴而保乂兮,顏履仁而夙徂。何否泰之靡所兮,眩榮辱之不圖?運可期兮不可思,道可知兮不可為。求之者勞兮欲之者惑,信天任命兮理乃自得。

  且也四位為匠,乾巛為均。散而為物,結而為人。陽降陰升,一替一興。流而為川,滯而為陵。禍不可攘,福不可征。其否兮有豫,其泰兮有數(shù)。成形兮未察,靈像兮巳固。承明訓以發(fā)蒙兮,審性命之靡求。將澄神而守一兮,奚飄飄而遐游!

  斐陳辭以告退兮,主悖惘而永嘆。惟升降之不仍兮,詠別易而會難。愿大饗以致好兮,盍息駕于一飧。會司儀于有始兮,延嘉賓于九乾。陳鈞天之廣樂兮,展萬舞之至歡。枉矢鑠其在手兮,狼弧翾其斯彎。睨翟犬于帝側兮,殪熊羆于靈軒。

  爾乃清道夙蹕,載輪修祖。班命授號,轙辀整旅。兆司郁以郕路兮,萬靈森而陳庭。豐隆軒其警眾兮,鉤陳帥以屬兵。堪輿竦而進時兮,文昌肅以司行。抗蚩尤之修旃兮,建雄虹之采旌。乘云車電鞭之扶輿委移兮,駕應龍青虬之容裔陸離。俯游光逸景倏爍徽霍兮,仰流旌垂旄焱攸扦纚。前湛湛而攝進兮,后亻禁僸而方馳。且啟行于重陽兮,奄稅駕乎少儀。跨列缺兮規(guī)乾巛,揮玉關兮出天門。涉漢津兮望昆侖,經(jīng)赤霄兮臨玄根。觀品物兮終復魂,形已消兮氣猶存。眺懸舟之離離兮,懷舊都之藹藹。仍繁榮而督引兮,將遄降而速邁。華云依霏而翼衡兮,日月炫晃而映蓋。蹈煙煴兮辭天衢,心闣?兮識故居。路遂遒兮情欣欣,奄忽歸兮反常閭。修中和兮崇彝倫,大道繇兮味琴書。樂自然兮識窮達,澹無思兮心恆娛。

  舉賢良,與夏侯湛等十七人策為下第,拜中郎。武帝詔曰:“省諸賢良答策,雖所言殊涂,皆明于王義,有益政道。欲詳覽其對,究觀賢士大夫用心!币蛟t諸賢良方正直言,會東堂策問,曰:“頃日食正陽,水旱為災,將何所修,以變大眚?及法令有不宜于今,為公私所患苦者,皆何事?凡平世在于得才,得才者亦借耳目以聽察。若有文武器能有益于時務而未見申敘者,各舉其人。及有負俗謗議,宜先洗濯者,亦各言之!庇輰υ唬骸俺悸劰胖ッ,原始以要終,體本以正末。故憂法度之不當,而不憂人物之失所;憂人物之失所,而不憂災害之流行。誠以法得于此,則物理于彼;人和于下,則災消于上。其有日月之眚,水旱之災,則反聽內視,求其所由,遠觀諸物,近驗諸身。耳目聽察,豈或有蔽其聰明者乎?動心出令,豈或有傾其常正者乎?大官大職,豈或有授非其人者乎?賞罰黜陟,豈或有不得其所者乎?河濱山巖,豈或有懷道釣筑而未感于夢兆者乎?方外遐裔,豈或有命世杰出而未蒙膏澤者乎?推此類也,以求其故,詢事考言,以盡其實,則天人之情可得而見,咎征之至可得而救也。若推之于物則無忤,求之于身則無尤,萬物理順,內外咸宜,祝史正辭,言不負誠,而日月錯行,夭癘不戒,此則陰陽之事,非吉兇所在也。期運度數(shù),自然之分,固非人事所能供御,其亦振廩散滯,貶食省用而已矣。是故誠遇期運,則雖陶唐、殷湯有所不變;茍非期運,則宋、衛(wèi)之君,諸侯之相,猶能有感。唯陛下審其所由,以盡其理,則天下幸甚。臣生長蓽門,不逮異物,雖有賢才,所未接識,不敢瞽言妄舉,無以疇答圣問!边獮樘由崛耍勏擦。

-----------于休上古,人之資始。四隩咸宅,萬國同軌。有漢不競,喪亂靡紀。畿服外叛,侯衛(wèi)內圮。天難既降,時惟鞠兇。龍戰(zhàn)獸爭,分裂遐邦。備僭岷蜀,度逆海東。權乃緣間,割據(jù)三江。明明上帝,臨下有赫。乃宣皇威,致天之辟。奮武遼隧,罪人斯獲。撫定朝鮮,奄征韓、貊。文既應期,席卷梁、益。元憝委命,九夷重譯。邛、冉、哀牢,是焉底績。我皇之登,二國既平。靡適不懷,以育群生。吳乃負固,放命南冥。聲教未暨,弗及王靈;收鹌渫,赫如雷霆。截彼江、沔,荊、舒以清。邈矣圣皇,參乾兩離。陶化以正,取亂以奇。耀武六旬,輿徒不疲。飲至數(shù)實,干旄無虧。洋洋四海,率禮和樂。穆穆宮廟,歌雍詠鑠。光天之下,莫匪帝略。窮發(fā)反景,承正受朔。龍馬骙骙,風于華陽。弓矢橐服,干戈戢藏。嚴嚴南金,業(yè)業(yè)余皇。雄劍班朝,造舟為梁。圣明有造,實代天工。天地不違,黎元時邕。三務斯協(xié),用底厥庸。既遠其跡,將明其蹤。喬山惟岳,望帝之封。猗歟圣帝,胡不封哉!

  以母憂解職。久之,召補尚書郎。

  將作大匠陳勰掘地得古尺,尚書奏:“今尺長于古尺,宜以古為正!迸嗽酪詾榱曈靡丫,不宜復改。虞駁曰:“昔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其形容,象物制器,以存時用。故參天兩地,以正算數(shù)之紀;依律計分,以定長短之度。其作之也有則,故用之也有征?疾絻蓛x,則天地無所隱其情;準正三辰,則懸象無所容其謬;施之金石,則音韻和諧;措之規(guī)矩,則器用合宜。一本不差而萬物皆正,及其差也,事皆反是。今尺長于古尺幾于半寸,樂府用之,律呂不合;史官用之,歷象失占;醫(yī)署用之,孔穴乖錯。此三者,度量之所由生,得失之所取征,皆絓閡而不得通,故宜改今而從古也。唐、虞之制,同律度量衡,仲尼之訓,謹權審度。今兩尺并用,不可謂之同;知失而行,不可謂之謹。不同不謹,是謂謬法,非所以軌物垂則,示人之極。凡物有多而易改,亦有少而難變,亦有改而致煩,有變而之簡。度量是人所常用,而長短非人所戀惜,是多而易改者也。正失于得,反邪于正,一時之變,永世無二,是變而之簡者也。憲章成式,不失舊物,季末茍合之制,異端雜亂之用,當以時厘改,貞夫一者也。臣以為宜如所奏!庇直碚摲舛U,見《禮志》。

  虞以漢末喪亂,譜傳多亡失,雖其子孫不能言其先祖,撰《族姓昭穆》十卷,上疏進之,以為足以備物致用,廣多聞之益。以定品違法,為司徒所劾,詔原之。

  時太廟初建,詔普增位一等。后以主者承詔失旨,改除之。虞上表曰:“臣聞昔之圣明,不愛千乘之國而惜桐葉之信,所以重至尊之命而達于萬國之誠也。前《乙巳赦書》,遠稱先帝遺惠余澤,普增位一等,以酬四海欣戴之心。驛書班下,被于遠近,莫不鳥騰魚躍,喜蒙德澤。今一旦更以主者思文不審,收既往之詔,奪已澍之施,臣之愚心竊以為不可!痹t從之。

  元康中,遷吳王友。時荀顗撰《新禮》,使虞討論得失而后施行。元皇后崩,杜預奏:“諒暗之制,乃自上古,是以高宗無服喪之文,而唯文稱不言。漢文限三十六日。魏氏以降,既虞為節(jié);侍优c國為體,理宜釋服,卒哭便除。”虞答預書曰:“唐稱遏密,殷云諒暗,各舉事以為名,非既葬有殊降。周室以來,謂之喪服。喪服者,以服表喪。今帝者一日萬機,太子監(jiān)撫之重,以宜奪禮,葬訖除服,變制通理,垂典將來,何必附之于古,使老儒致爭哉!”皇太孫尚薨,有司奏“御服齊衰期”。詔令博士議。虞曰:“太子生,舉以成人之禮,則殤理除矣。太孫亦體君傳重,由位成而服全,非以年也!睆闹。虞又議玉輅、兩社事,見《輿服志》。

  后歷秘書監(jiān)、衛(wèi)尉卿,從惠帝幸長安。及東軍來迎,百官奔散,遂流離鄠、杜之間,轉入南山中,糧絕饑甚,拾橡實而食之。后得還洛,歷光祿勛、太常卿。時懷帝親郊。自元康以來,不親郊祀,禮儀弛廢。虞考正舊典,法物粲然。及洛京荒亂,盜竊縱橫,人饑相食。虞素清貧,遂以餒卒。

  虞撰《文章志》四卷,注解《三輔決錄》,又撰古文章,類聚區(qū)分為三十卷,名曰《流別集》,各為之論,辭理愜當,為世所重。

  虞善觀玄象,嘗謂友人曰:“今天下方亂,避難之國,其唯涼土乎!”性愛士人,有表薦者,恆為其辭。東平太叔廣樞機清辯,廣談,虞不能對;虞筆,廣不能答;更相嗤笑,紛然于世云。

  束皙,字廣微,陽平元城人,漢太子太傅疏廣之后也。王莽末,廣曾孫孟達避難,自東海徙居沙鹿山南,因去疏之足,遂改姓焉。祖混,隴西太守。父龕,馮翊太守,并有名譽。皙博學多聞,與兄璆俱知名。少游國學,或問博士曹志曰:“當今好學者誰乎?”志曰:“陽平束廣微好學不倦,人莫及也!边鄉(xiāng)里,察孝廉,舉茂才,皆不就。璆娶石鑒從女,棄之,鑒以為憾,諷州郡公府不得辟,故皙等久不得調。

  太康中,郡界大旱,皙為邑人請雨,三日而雨注,眾謂皙誠感,為作歌曰:“束先生,通神明,請?zhí)烊崭视炅。我黍以育,我稷以生。何以疇之?報束長生!别c衛(wèi)恆厚善,聞恆遇禍,自本郡赴喪。

  嘗為《勸農(nóng)》及《餅》諸賦,文頗鄙俗,時人薄之。而性沈退,不慕榮利,作《玄居釋》以擬《客難》,其辭曰:

  束皙閑居,門人并侍。方下帷深譚,隱幾而咍,含毫散藻,考撰同異,在側者進而問之曰:“蓋聞道尚變通,達者無窮。世亂則救其紛,時泰則扶其隆。振天維以贊百務,熙帝載而鼓皇風。生則率土樂其存,死則宇內哀其終。是以君子屈己伸道,不恥干時。上國有不索何獲之言,《周易》著躍以求進之辭。莘老負金鉉以陳烹割之說,齊客當康衢而詠《白水》之詩。今先生耽道修藝,嶷然山峙,潛朗通微,洽覽深識,夜兼忘寐之勤,晝騁鉆玄之思,曠年累稔,不墮其志。鱗翼成而愈伏,術業(yè)優(yōu)而不試。乃欲闔櫝辭價,泥蟠深處,永戢琳瑯之耀,匿首窮魚之渚,當唐年而慕長沮,邦有道而反甯武。識彼迷此,愚竊不取。

  若乃士以援登,進必待求,附勢之黨橫擢,則林藪之彥不抽,丹墀步紈夸之童,東野遺白顛之叟。盍亦因子都而事博陸,憑鹢首以涉洪流,蹈翠云以駭逸龍,振光耀以驚沈?。徒屈蟠于陷井,眄天路而不游,學既積而身困,夫何為乎秘丘。

  且歲不我與,時若奔駟,有來無反,難得易失。先生不知盱豫之讖悔遲,而忘夫朋盍之義務疾,亦豈能登海湄而抑東流之水,臨虞泉而招西歸之日?徒以曲畏為梏,儒學自桎,囚大道于環(huán)堵,苦形骸于蓬室。豈若托身權戚,憑勢假力,擇棲芳林,飛不待翼,夕宿七娥之房,朝享五鼎之食,匡三正則太階平,贊五教而玉繩直。孰若茹藿餐蔬,終身自匿哉!”

-----------昔元一既啟,兩儀肇立,離光夜隱,望舒晝戢,羽族翔林,蟩蛁赴濕,物從性之所安,士樂志之所執(zhí),或背豐榮以巖棲,或排蘭闥而求入,在野者龍逸,在朝者鳳集。雖其軌跡不同,而道無貴賤,必安其業(yè),交不相羨,稷、契奮庸以宣道,巢、由洗耳以避禪,同垂不朽之稱,俱入賢者之流。參名比譽,誰劣誰優(yōu)?何必貪與二八為群,而恥為七人之疇乎!且道睽而通,士不同趣,吾竊綴處者之末行,未敢聞子之高喻,將忽蒲輪而不眄,夫何權戚之云附哉!

  昔周、漢中衰,時難自托,福兆既開,患端亦作,朝游巍峨之宮,夕墜崢嶸之壑,晝笑夜嘆,晨華暮落,忠不足以衛(wèi)己,禍不可以預度,是士諱登朝而競赴林薄;驓晕,或不食其祿,比從政于匣笥之龜,譬官者于郊廟之犢,公孫泣涕而辭相,楊雄抗論于赤族。

  今大晉熙隆,六合寧靜。蜂蠆止毒,熊羆輟猛,五刑勿用,八纮備整,主無驕肆之怒,臣無牦纓之請,上下相安,率禮從道。朝養(yǎng)觸邪之獸,庭有指佞之草,禍戮可以忠逃,寵祿可以順保。

  且夫進無險懼,而惟寂之務者,率其性也。兩可俱是,而舍彼趣此者,從其志也。蓋無為可以解天下之紛,澹泊可以救國家之急,當位者事有所窮,陳策者言有不入,翟璜不能回西鄰之寇,平、勃不能正如意之立,干木臥而秦師退,四皓起而戚姬泣。夫如是何舍何執(zhí),何去何就?謂山岑之林為芳,谷底之莽為臭。守分任性,唯天所授,鳥不假甲于龜,魚不借足于獸,何必笑孤竹之貧而羨齊景之富!恥布衣以肆志,寧文裘而拖繡。且能約其躬,則儋石之畜以豐;茍肆其欲,則海陵之積不足;存道德者,則匹夫之身可榮;忘大倫者,則萬乘之主猶辱。將研六籍以訓世,守寂泊以鎮(zhèn)俗,偶鄭老于海隅,匹嚴叟于僻蜀。且世以太虛為輿,玄爐為肆,神游莫競之林,心存無營之室,榮利不擾其覺,殷憂不干其寐,捐夸者之所貪,收躁務之所棄,圣籍之荒蕪,總群言之一至。全素履于丘園,背纓緌而長逸,請子課吾業(yè)于千載,無聽吾言于今日也。”

  張華見而奇之。石鑒卒,王戎乃辟璆。華召皙為掾,又為司空、下邳王晃所辟。華為司空,復以為賊曹屬。

  時欲廣農(nóng),皙上議曰:

  伏見詔書,以倉廩不實,關右饑窮,欲大興田農(nóng),以蕃嘉谷,此誠有虞戒大禹盡力之謂。然農(nóng)穰可致,所由者三:一曰天時不諐,二曰地利無失,三曰人力咸用。若必春無{雨脈}霂之潤,秋繁滂沱之患,水旱失中,雩禳有請。雖使羲和平秩,后稷親農(nóng),理疆甽于原隰,勤藨蓘于中田,猶不足以致倉庾盈億之積也。然地利可以計生,人力可以課致,詔書之旨,亦將欲盡此理乎?

  今天下千城,人多游食,廢業(yè)占空,無田課之實。較計九州,數(shù)過萬計?缮陣来朔溃铊b司精察,一人失課,負及郡縣,此人力之可致也。

  又州司十郡,土狹人繁,三魏尤甚,而豬羊馬牧,布其境內,宜悉破廢,以供無業(yè)。業(yè)少之人,雖頗割徙,在者猶多,田諸菀牧,不樂曠野,貪在人間。故謂北土不宜畜牧,此誠不然。案古今之語,以為馬之所生,實在冀北,大賈牂羊,取之清渤,放豕之歌,起于鉅鹿,是其效也?上め阒T牧,以充其地,使馬牛豬羊龁草于空虛之田,游食之人受業(yè)于賦給之賜,此地利之可致者也。昔騅駓在坰,史克所以頌魯僖;卻馬務田,老氏所以稱有道,豈利之所以會哉?又如汲郡之吳澤,良田數(shù)千頃,濘水停洿,人不墾植。聞其國人,皆謂通泄之功不足為難,舄鹵成原,其利甚重。而豪強大族,惜其魚捕之饒,構說官長,終于不破。此亦谷口之謠,載在史篇。謂宜復下郡縣,以詳當今之計。荊、揚、兗、豫,污泥之土,渠塢之宜,必多此類,最是不待天時而豐年可獲者也。以其云雨生于畚臿,多稌生于決泄,不必望朝隮而黃潦臻,禜山川而霖雨息。是故兩周爭東西之流,史起惜漳渠之浸,明地利之重也。宜詔四州刺史,使謹按以聞。

  又昔魏氏徙三郡人在陽平頓丘界,今者繁盛,合五六千家。二郡田地逼狹,謂可徙還西州,以充邊土,賜其十年之復,以慰重遷之情。一舉兩得,外實內寬,增廣窮人之業(yè),以辟西郊之田,此又農(nóng)事之大益也。

  轉佐著作郎,撰《晉書·帝紀》、十《志》,遷轉博士,著作如故。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fā)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shù)十車。其《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至周幽王為犬戎所滅,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蓋魏國之史書,大略與《春秋》皆多相應。其中經(jīng)傳大異,則云夏年多殷;益干啟位,啟殺之;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壽百歲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其《易經(jīng)》二篇,與《周易》上下經(jīng)同!兑佐黻庩栘浴范c《周易》略同,《繇辭》則異!敦韵乱捉(jīng)》一篇,似《說卦》而異!豆珜O段》二篇,公孫段與邵陟論《易》!秶Z》三篇,言楚、晉事!睹啡,似《禮記》,又似《爾雅》、《論語》。《師春》一篇,書《左傳》諸卜筮,“師春”似是造書者姓名也!冬嵳Z》十一篇,諸國卜夢妖怪相書也。《梁丘藏》一篇,先敘魏之世數(shù),次言丘藏金玉事!独U書》二篇,論弋射法。《生封》一篇,帝王所封。《大歷》二篇,鄒子談天類也!赌绿熳觽鳌肺迤,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見帝臺、西王母。《圖詩》一篇,畫贊之屬也。又雜書十九篇:《周食田法》,《周書》,《論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簡書折壞,不識名題。冢中又得銅劍一枚,長二尺五寸。漆書皆科斗字。初發(fā)冢者燒策照取寶物,及官收之,多燼簡斷札,文既殘缺,不復詮次。武帝以其書付秘書校綴次第,尋考指歸,而以今文寫之。皙在著作,得觀竹書,隨疑分釋,皆有義證。遷尚書郎。

  武帝嘗問摯虞三日曲水之義,虞對曰:“漢章帝時,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邨人以為怪,乃招攜之水濱洗祓,遂因水以泛觴,其義起此!钡墼唬骸氨厝缢,便非好事!别M曰:“虞小生,不足以知,臣請言之。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云"羽觴隨波"。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見金人奉水心之劍,曰:"令君制有西夏。"乃霸諸侯,因此立為曲水。二漢相緣,皆為盛集!钡鄞髳,賜皙金五十斤。

  時有人于嵩高山下得竹簡一枚,上兩行科斗書,傳以相示,莫有知者。司空張華以問皙,皙曰:“此漢明帝顯節(jié)陵中策文也!睓z驗果然,時人伏其博識。

  趙王倫為相國,請為記室。皙辭疾罷歸,教授門徒。年四十卒,元城市里為之廢業(yè),門生故人立碑墓側。

  皙才學博通,所著《三魏人士傳》,《七代通記》、《晉書·紀》、《志》,遇亂亡失。其《五經(jīng)通論》、《發(fā)蒙記》、《補亡詩》、文集數(shù)十篇,行于世云。

  王接,字祖游,河東猗氏人,漢京兆尹尊十世孫也。父蔚,世修儒史之學。魏中領軍曹羲作《至公論》,蔚善之,而著《至機論》,辭義甚美。官至夏陽侯相。接幼喪父,哀毀過禮,鄉(xiāng)親皆嘆曰:“王氏有子哉!”渤海劉原為河東太守,好奇,以旌才為務。同郡馮收試經(jīng)為郎,七十余,薦接于原曰:“夫驊騮不總轡,則非造父之肆;明月不流光,則非隋侯之掌。伏惟明府苞黃中之德,耀重離之明,求賢與能,小無遺錯,是以鄙老思獻所知。竊見處士王接,岐嶷俊異,十三而孤,居喪盡禮,學過目而知,義觸類而長,斯玉鉉之妙味,經(jīng)世之徽猷也。不患玄黎之不啟,竊樂春英之及時!痹炊Y命,接不受。原乃呼見曰:“君欲慕肥遁之高邪?”對曰:“接薄祜,少孤而無兄弟,母老疾篤,故無心為吏。”及母終,柴毀骨立,居墓次積年,備覽眾書,多出異義。性簡率,不修俗操,鄉(xiāng)里大族多不能善之,唯裴頠雅知焉。平陽太守柳澹、散騎侍郎裴遐、尚書仆射鄧攸皆與接友善。后為郡主簿,迎太守溫宇,宇奇之,轉功曹史。州辟部平陽從事。時泰山羊亮為平陽太守,薦之于司隸校尉王堪,出補都官從事。

  永寧初,舉秀才。友人滎陽潘滔遺接書曰:“摯虞、卞玄仁并謂足下應和鼎味,可無以應秀才行!苯訄髸唬骸敖袷赖澜粏,將遂剝亂,而識智之士鉗口韜筆,禍敗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非榮斯行,欲極陳所見,冀有覺悟耳。”是歲,三王義舉,惠帝復阼,以國有大慶,天下秀孝一皆不試,接以為恨。除中郎,補征虜將軍司馬。

  蕩陰之役,侍中嵇紹為亂兵所害,接議曰:“夫謀人之軍,軍敗則死之;謀人之國,國危則亡之,古之道也。蕩陰之役,百官奔北,唯嵇紹守職以遇不道,可謂臣矣,又可稱痛矣。今山東方欲大舉,宜明高節(jié),以號令天下。依《春秋》褒三累之義,加紹致命之賞,則遐邇向風,莫敢不肅矣!背闹。

  河間王颙欲遷駕長安,與關東乖異,以接成都王佐,難之,表轉臨汾公相國。及東海王越率諸候討颙,尚書令王堪統(tǒng)行臺,上請接補尚書殿中郎,未至而卒,年三十九。

  接學雖博通,特精《禮》《傳》。常謂《左氏》辭義贍富,自是一家書,不主為經(jīng)發(fā)!豆颉犯浇(jīng)立傳,經(jīng)所不書,傳不妄起,于文為儉,通經(jīng)為長。任城何休訓釋甚詳,而黜周王魯,大體乖硋,且志通《公羊》而往往還為《公羊》疾病。接乃更注《公羊春秋》,多有新義。時秘書丞衛(wèi)恆考正汲冢書,未訖而遭難。佐著作郎束皙述而成之,事多證異義。時東萊太守陳留王庭堅難之,亦有證據(jù)。皙又釋難,而庭堅已亡。散騎侍郎潘滔謂接曰:“卿才學理議,足解二子之紛,可試論之!苯铀煸斊涞檬А从、謝衡皆博物多聞,咸以為允當。又撰《列女后傳》七十二人,雜論議、詩賦、碑頌、駁難十余萬言,喪亂盡失。

  長子愆期,流寓江南,緣父本意,更注《公羊》,又集《列女后傳》云。

  史臣曰:皇甫謐素履幽貞,閑居養(yǎng)疾,留情筆削,敦悅丘墳,軒冕未足為榮,貧賤不以為恥,確乎不拔,斯固有晉之高人者歟!洎乎《篤終》立論,薄葬昭儉,既戒奢于季氏,亦無取于王孫,可謂達存亡之機矣。摯虞、束皙等并詳覽載籍,多識舊章,奏議可觀,文詞雅贍,可謂博聞之士也;驍z官延閣,裁成言事之書;或蒞政秩宗,參定禋郊之禮。虞既厄于從理,皙乃年位不充,天之報施,何其爽也!王接才調秀出,見賞知音,惜其夭枉,未申驥足,嗟夫!

  贊曰:士安好逸,棲心蓬蓽。屬意文雅,忘懷榮秩。遺制可稱,養(yǎng)生乖術。摯虞博聞,廣微絕群。財成禮度,刊緝遺文。魏篇式序,漢冊斯分。祖游后出,亦播清芬。

-----------[釋]:皇甫謐,字士安,幼名靜,晉代安定郡朝那縣人,漢太尉皇甫嵩的曾孫。過繼叔父做兒子,年紀已二十歲,仍不愛學習,閑游放蕩沒有節(jié)制,有人認為他癡呆。有一次得來瓜果,就奉獻給過繼的叔母任氏。任氏說:“《孝經(jīng)》中說:‘即使用三牲來奉養(yǎng),仍然是不孝!憬衲甓畾q了,眼中無教育,心中無道德,沒有什么東西可以使我安慰的”。于是嘆息地說:“從前孟母子的母親三次遷居以便使孟子得到好的學習環(huán)境,曾子的父親特意殺豬取信以便教育兒子守信,難道說我居住沒有選擇好鄰居,教育有什麼失誤嗎?為什么你魯莽愚鈍得如此嚴重呢?修養(yǎng)德性專心好學,自然是你自已收獲,對我來說有什么呢?”于是面對著他而流淚。皇甫謐于是感奮激發(fā),拜鄉(xiāng)人席坦學習經(jīng)書,勤奮努力從不倦怠。生活清貧,親身耕種,常常駐機構帶著經(jīng)書做農(nóng)活,于是廣博通讀經(jīng)典古籍及百家著作。他性情沉靜,少私寡欲,開臺立下了廉潔自守不卑屈求仕的志向,把著書立說當作已任,自已取號為玄晏先生。曾選著《禮樂》、《圣真》等文。后來患了風痹證,仍手不釋卷,患風痹癥創(chuàng)出“甲乙經(jīng)”。

-----------皇甫謐(公元215—282),字士安,幼名靜,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省靈臺縣朝那鎮(zhèn)皇甫灣)人。漢太尉皇甫嵩之曾孫;祖父皇甫叔獻曾任霸陵令,父親皇甫叔候,僅舉孝廉,家道中落。
皇甫謐幼年喪母,由叔父、母撫養(yǎng)。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后,隨叔父徙居新安(今河南省澠池縣)。在叔母教誨下,奮志于學。因家貧,帶經(jīng)而農(nóng),耽玩典籍,手不釋卷,時人稱為“書yin”。經(jīng)多年刻苦學習,遂博通百家之言,成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文學家、史學家、醫(yī)學家。著有《禮樂》、《圣真》、《玄守》、《釋勸》等論和《帝王世紀》、《年歷》、《高士》、《逸士》、《烈女》等傳及《皇甫謐集》、《玄晏春秋》、《郡國志》等文史著作十八種。
皇甫謐一生,經(jīng)歷了三個朝代,生于漢末,長于曹魏,逝于西晉。因受儒家正統(tǒng)思想熏陶,面對曹魏代漢,司馬氏專權,立志不仕。魏國宰相司馬昭、晉武帝司馬炎都曾征召皇甫謐進朝做官,皆以病、老為辭,惟向晉武帝借書一車,雖疾羸不堪,仍苦讀不輟,披閱不怠。
皇甫謐四十歲時,因繼母去世,從新安回朝那奔喪,自此永居故土。四十二歲患嚴重風痹癥,不為病魔屈服,悉心鉆研針灸,以《皇帝內經(jīng)》中《素問》、《靈樞》及《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為據(jù),總結驗證,刪其浮辭,論其精要,撰成《針灸甲乙經(jīng)》,成為我國醫(yī)學經(jīng)典著作,為后世針灸學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皇甫謐被譽為中國古代十大名醫(yī)、“世界針灸學之祖”、世界級歷史文化名人。
皇甫謐晚年還著有《篤終論》專論葬送之制,其中論及生死觀及改革葬制,至今仍頗有積極意義。
皇甫謐不僅在學術上為當時和后世做出了貢獻,留下了豐富的遺產(chǎn),并對生徒誠摯教導,熱情培養(yǎng),門人摯虞,張軌、牛綜、席純,后來皆為晉代名臣。

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皇甫謐與世長辭,終年六十八歲。子童靈、方回等遵其遺命,簡葬于今甘肅省靈臺縣獨店鎮(zhèn)張鰲坡塬。
-----------從魏晉之際政治局勢與皇甫謐所患疾病之關系這一特殊的切入視角,結合皇甫謐的地域家世學術文化背景,分析他在魏晉政局中基本的政治態(tài)度及思想情感。文中較多地使用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和唐以前中醫(yī)古籍中的相關材料,與正史所載皇甫謐在正始末年“得風痹疾”和甘露中“病風”“苦聾”的情況相映證,指出其罹疾之基本原因,和當時朝中緊張的政治氣氛所引發(fā)的情志憂懼不安、其羸弱的體質狀況、以及居處環(huán)境、漢魏時期頻發(fā)的寒冷災害性氣候等因素密切相關。進而依據(jù)中醫(yī)病機之說,對其“風痹”和“病風”的不同病因病機及證候等加以區(qū)別辯證,以說明其實際病況,并初步涉及他所以選用服寒食藥以療痼疾之緣由等;矢χk在魏末堅拒征辟,隱居著述,精研醫(yī)理,以學術事業(yè)終其一身的人生選擇以及他在中古學術文化史中的真正地位由此得以更深理解。
  【關鍵詞】魏晉之際   政治局勢   漢魏思想   皇甫謐   風痹   病風一
皇甫謐是魏晉士人中一個相當獨特的人物。他生于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卒于西晉國勢最盛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親眼目睹了魏晉最高權力轉換的整個過程。雖與魏末名士阮籍嵇康屬于同一代人,卻在政治和思想上都處于一種較為邊緣的地位,既沒有卷入作為當時關注焦點、與士人進退出處密切相關的自然名教之爭等玄學討論,也未對曹馬兩派的派別和權力之爭表現(xiàn)出明顯是非之意。但當司馬氏掌握政權,士人紛紛歸順入仕之時,他卻不從流俗,堅決不應征辟,隱居著述,精研醫(yī)理,以學術事業(yè)終其一生。由他所開創(chuàng)的河西學術一脈,在中古思想文化學術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在歷史的表層,我們不難看到皇甫謐是以久嬰篤疾的理由,拒絕朝廷的征辟,也借不仕的態(tài)度,表明了他的政治人生選擇,展現(xiàn)了他的人格精神[1]。而在歷史的更深層面,他是何以罹致廢疾以及所在時代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是如何影響了他的精神體質和疾病進程,也許對于我們真正深入理解其人其學及當時社會思想文化的真實狀況,是一個更有意義的問題。因此本文擬從魏晉之際的政治局勢對皇甫謐所患諸疾之影響這一特殊的觀察視角入手,結合其地域家世學術文化背景,去探尋其人在魏晉之世的心路歷程,并由此認識他的人生選擇以及他在中古學術文化史中的真正地位。
  魏晉之際,天下多故,世途險惡,統(tǒng)治集團內部激烈的權力斗爭,使士人的生存環(huán)境異常艱難。對此,學者論之已詳。要之,魏末朝廷內曾有過四次鉅變,即正始十年(249)春的高平陵事件;嘉平六年(254)李豐、夏侯玄、許允等曹爽余黨的被誅;嘉平六年秋魏少帝曹芳的被廢;以及甘露五年(260)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的被弒。此四次事件作為魏晉間政治沖突的集中表現(xiàn),在大批士人卷入其中,成為犧牲品的同時,也對社會中一般士人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極大震動,導致他們內心若干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嚴重擾亂。
  作為魏晉間一系列廢立弒逆事件的親歷者,皇甫謐對當時政治中所發(fā)生的一切有何感受呢?他在此時期罹患篤疾的情況,恰好為治史者留下了一些通常易被忽略的歷史線索。因此,我們可首先留意一下有關皇甫謐前后所患疾病的具體時間問題。
  根據(jù)現(xiàn)有史料,可知皇甫謐先是在正始九、十年間“得風痹疾”。本傳載皇甫謐在泰始三年(267年)前后上晉武帝疏中,有“久嬰篤疾,……十有九載”之言,說明皇甫謐罹患風痹疾之時間,當在曹魏正始九年(248年)前后,時年三十四歲左右;其后即開始學醫(yī)“習覽經(jīng)方”;甘露中(256-260年)病情加劇,“病風”“苦聾”,其后作《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jīng)》[2];大致在甘露末景元初,開始“服寒食藥”,由于“性與之忤”,又“違錯節(jié)度”,造成身心極大痛苦,幾欲自殺,其泰始三年上武帝疏中,自言服寒食藥違錯節(jié)度已七年,推其時在魏甘露五年(260年)前后,時皇甫謐四十六歲左右[3];此期間作《釋勸》,表明了他拒絕出仕,并將進一步深入研究醫(yī)道的態(tài)度;再其后,或由于朝廷前后敦迫出仕,環(huán)境壓力加大的因素,病情趨于惡化,故作《篤終》安排后事,其時大致當在泰始末年(273年前后),不足六十歲時[4]。
  從上述疾病進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皇甫謐病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與魏末朝中所發(fā)生的幾次政治變故在時間上有一些耐人尋味的微妙相聯(lián)。可以推想,這種時間上的契合關系,一定程度上也是他在當時思想情感與政治傾向的獨特表露。如對皇甫謐本人的家世、學術背景和深層思想等作一番考察,還應當說,這種一致并非偶然巧合。二
  皇甫謐出身西州著姓,家世忠義尚武。漢魏隴右河西地區(qū), 士風民俗與文化風氣自來與中原地區(qū)有所不同。作為漢以來的西北邊陲重地, 雍涼士民, 浸染羌胡之風, 本身多好勇尚武, 嫻于弓馬!稘h書》卷二八(下)《地理志》八(下)言:
   (涼州)其民或以關東下貧,或以報怨過當,或以誖逆亡道,家屬徙焉。習俗頗殊,地廣民稀,水草宜畜牧,故涼州之畜為天下饒。保邊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馬為務;酒禮之會,上下通焉,吏民相親。是以其俗風雨時節(jié),谷糴常賤,少盜賊,有和氣之應,賢于內郡。此政寬厚,吏不苛刻之所致也。
兩漢(尤其是東漢)之涼州地區(qū),地域上可分西北之河西四郡及東南之北地、安定、漢陽(天水)、武都諸郡兩大板塊,前者連接西域,后者則緊靠司隸部之右扶風。在各方面都與漢之三輔地區(qū)關系極其密切;矢κ鲜谰影捕ǎ涞乇厩氐,漢武帝元鼎三年分北地置郡,漢以來行政區(qū)劃一直隸屬涼州。到漢末以后,才改隸雍州[5]。作為西州要郡,安定風氣亦與當時涼州各郡相同!稘h書·地理志》八稱:“(天水、隴西)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戰(zhàn)備,高上力氣,以射獵為先!瓭h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藬(shù)郡民俗質木,不恥寇盜”;矢χk自言少年時不喜讀書,“與從姑子梁柳等或編荊為盾, 執(zhí)杖為戈, 分陣相刺, 有若習兵”[6],正見邊郡尚武風氣之深遠影響。
  雖為西北邊州,漢代涼州與京畿所在之三輔地區(qū),在政治、文化上有著特別的親和與認同!逗鬂h書》卷五八《虞詡傳》載虞詡在永初四年反對鄧騭因羌胡殘破并、涼而欲棄涼州之議,指出:“涼州既棄,即以三輔為塞;三輔為塞,則園陵單外!?曰:‘關西出將,關東出相!^其習兵壯勇,實過馀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據(jù)三輔,為心腹之害者,以涼州在后故也。其土人所以推鋒執(zhí)銳,無反顧之心者,為臣屬于漢故也”。虞詡此議,西州士人咸贊同之,安定王符在《潛夫論》中即言“失涼州,則三輔為邊;三輔內入,則弘農(nóng)為邊;弘農(nóng)內入,則洛陽為邊。推此以相況,雖盡東海猶有邊也!盵7]可見涼州三輔,實為輔車相依,彼此地位都很重要。或因此故,涼州地區(qū)除了尚武之習,還有深厚的漢學淵源,是漢代學術文化的重點幅射區(qū),而其主要之文化影響無疑來自關中三輔地區(qū)。東漢以降,河西關隴間文化聯(lián)系更為密切,《后漢書》卷七六《循吏傳》載南陽任延“年十二為諸生,學于長安,明《詩》、《易》、《春秋》,顯名太學。學中號為‘任圣童’!比窝佑趦蓾h之交,避兵至于隴西,至光武帝建武中,出任武威太守,其到郡,“造立校官,自掾史子孫,皆令詣學受業(yè),復其徭役。章句既通,悉顯拔榮進之。郡遂有儒雅之士。”任延之學,屬正統(tǒng)今文學,所治《詩》、《易》、《春秋》,對隴右河西地區(qū)之學風民俗,頗具影響。尤其安定其及毗鄰的隴西、武威等郡,地處河西走廊與關中三輔之間,作為中原文化流布隴右河西的重要通道,當?shù)厥咳耸軡h代思想學術影響的程度更過他郡。[8]
  安定皇甫氏自漢以來,即以事功儒業(yè)著稱于郡;矢χk七世祖棱,為漢度遼將軍;六世祖旗,為扶風都尉;高祖節(jié),雁門太守;從高祖規(guī),度遼將軍、護羌校尉;曾祖嵩,太尉;祖叔獻, 灞陵令;父叔侯, 舉孝廉。[9]其家族不僅累世以材力為名將,習兵尚武而重事功,同時又兼有累世奉儒,治正統(tǒng)經(jīng)學之傳統(tǒng)!逗鬂h書》卷六五《皇甫規(guī)傳》載規(guī)于順帝時舉賢良方正,對策皆正論。以批評時事,譏刺梁冀得罪,托疾免歸。在家“以《詩》、《易》教授,門徒三百馀人,積十四年”;永康元年又舉賢良方正,對策有“天之于王者,如君之于臣,父之于子也。誡以災妖,使從福祥!姳菹聲毫羰ッ,容受謇直,則前責可弭,后福必降”諸言。卷七一《皇甫嵩傳》亦言嵩自幼“好《詩》、《書》”。分別為皇甫規(guī)和皇甫嵩所器重交好的敦煌張奐與北地傅燮等人,均有治今文經(jīng)學之背景。張奐在今文經(jīng)方面造詣頗深,且有所撰述創(chuàng)新,“少游三輔,師事太尉朱寵,學歐陽《尚書》。初,牟氏《章句》浮辭繁多,有四十五馀言,奐減為九萬言!焙鬄榛鹿傧莺,禁錮歸田里,“閉門不出,養(yǎng)徒千人,著《尚書記難》三十馀萬言!盵10]傅燮為忠烈節(jié)義之士,在皇甫嵩為左中郎將討張角時,出任其護軍司馬。史載其學淵源乃“少師事太尉劉寬,再舉孝廉!盵11])按劉寬為弘農(nóng)華陰人,《后漢書》卷二五《劉寬傳》李注引《謝承書》稱:“寬少學歐陽《尚書》,京氏《易》,尤明《韓詩外傳》。星官、風角[12]、算歷,皆究極師法,稱為通儒。未嘗與人爭勢利也!庇纱丝赏茰y,安定皇甫氏家世所治之《易》、《書》、《詩》諸經(jīng),其家法亦不會與張、傅二人之師承淵源相去太遠。不過從皇甫規(guī)、張奐等人本“有兵略”,多有文章著述傳世[13],張氏又有治文字之學之家風等情形來看,其學亦已經(jīng)是摻雜今古,由經(jīng)學而入小學乃至諸子之學了。這當然是由時代之大背景使然。

-----------由于得漢學之深厚影響,加之民風敦厚樸訥,涼州學者在思想學術方面往往恪守正統(tǒng)儒學文化本位,當漢末新學風興起之后,此地區(qū)仍保有濃郁的漢代舊學風氣,存重節(jié)義,不染浮華,與中原地區(qū)士人的某些時尚風習保持著相當大的距離。在此方面,安定王符之學或許可以作為一個典型的例證。從《潛夫論》中《務本》、《遏利》、《論榮》、《考績》諸篇文字對當時政風、士風與學風的深入批評,不難看出,厚篤務實不喜交游的西州士人,已經(jīng)看到了正統(tǒng)經(jīng)學與名教統(tǒng)治衰落后,社會思想文化領域所發(fā)生的名實相離變化,因此站在傳統(tǒng)的立場上,主張務本清源,而對當時許多士人不修本實,背棄儒學道德根本,以浮名交游進趨于世的行為深以為病。并非偶然的是,王符與安定皇甫氏之間,本亦因思想情感的投合而頗有交往!逗鬂h書》卷四九《王符傳》載皇甫規(guī)解官歸安定,有鄉(xiāng)人得太守者來謁,規(guī)臥而不迎,后“白王符在門,規(guī)素聞符名,乃驚遽而起,衣不及帶,屣履出迎,援符手而還,與同坐,極歡。時人為之語曰:‘徒見二千石,不如一逢掖!詴懒x之為貴也!贝撕笤诨矢κ虾笕巳缁矢︶、謐等的許多思想主張及個性為人中,屢可以發(fā)現(xiàn)來自王符的影響。特別是皇甫謐的許多觀念,如元氣論之宇宙觀及上古史觀[14]、士以道貴,重賢尚能之政治思想[15]、“不好戲弄”的生活態(tài)度[16],乃至于《針灸甲乙經(jīng)》中視精通醫(yī)道為忠孝之性、濟拯之心的具體體現(xiàn)[17]、《篤終》中儉殮薄葬之后事安排[18]等等,均可見《潛夫論》中思想之痕跡。而玄晏先生守高尚之志,不肯“修名廣交”,潛隱不仕之人生選擇,也未必沒有潛夫先生窮居著書,以處士終老之人生經(jīng)歷之影子。只是王符在后漢之世,尚能于“志意蘊憤”之際,放言“譏當時得失,……指訐時短,討讁物情”[19],而皇甫謐在魏晉間,卻只能作《帝王世紀》、《高士傳》、《列女傳》,將自己對于時事的批判,寓于對上古帝王、前代之隱士奇女的感嘆懷想之中。
  由此而觀皇甫謐之思想,總體上當仍屬漢代舊學范圍,而與漢末之新學有別。但由于時代等諸多因素,其思想中又具有一種與王符相類似的新舊雜陳,似舊還新的特點([20])。亦可以說,西州地區(qū)乃至皇甫謐本人,并非完全沒有受至漢末以來新學風之影響[21]。尤其皇甫謐,在思想學術方面,較之其祖輩,已經(jīng)是更加多元。而其有變于漢代舊學最不能忽視的一個因素,應是他少時出繼叔父,遷居新安一事。
  按新安魏時屬弘農(nóng)郡,(晉以后改隸河東)地處谷洛二水之北,黃河以南,為漢魏新學風影響所及之區(qū)。皇甫謐在這一帶的居止行跡,根據(jù)現(xiàn)有史料,唯知其曾一度隱居女幾山,《晉書》卷八六《張軌傳》載張軌“與同郡皇甫謐善,隱于宜陽女幾山”[22]。宜陽新安毗鄰,同屬弘農(nóng),后者在前者以南約三十里許,曾為魏洛陽典農(nóng)都尉治所。新安一帶洛水穿流,林竹茂密,多山水之勝,又鄰近澠池二崤,形勢險阻[23],為“控扼之要地”[24]且與洛陽相隔不遠,易通消息,在魏晉間地理位置殊不尋常,頗類當時位于黃河以北,太行南麓的河內山陽地區(qū)。一些在魏末政局中地位重要的官僚名士,其活動與此地往往有一定關聯(lián)。如曾任洛陽典農(nóng)都尉的?丘儉,其起兵前,其子甸為治書侍御史,“私出將家屬逃走新安靈山上”,后司馬氏派兵,始“別攻下之”[25]。按靈山[26]在新安南,緊鄰宜陽,?丘甸逃走此地,可知其地勢險要。另據(jù)《水經(jīng)注》卷十五《洛水》:     臧榮緒《晉書》稱,孫登嘗經(jīng)宜陽山,作炭人見之,與語,登不應。作炭者覺其情神非常,咸共傳說。太祖聞之,使阮籍往觀,與語,亦不應。籍因大嘯。登笑曰:復作向聲。又為嘯。求與俱出,登不肯,籍因別去。登上峰,行且嘯,如簫韶笙簧之音,聲振山谷。籍怪而問作炭人,作炭人曰:故是向人聲。籍更求之,不知所止,推問久之,乃知姓名。此說亦見于王隱《晉書》[27],后東晉孫綽作《高士傳》,認為孫登所經(jīng)之山為蘇門山,但從阮籍曾作《宜陽記》,對此地的山川形勝物產(chǎn)顯得相當熟諳的情形來看,或當以宜陽山為是[28]。
  皇甫謐從安定遷往新安的時間,史無明書,參照相關史事,或可推算。曹魏中期之安定,由于魏蜀爭奪隴右戰(zhàn)略要地,加之鄰近之匈奴氐羌族勢力之侵擾,一直戰(zhàn)亂不絕。明帝太和二年,諸葛亮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皆叛應。以后連年出兵,在這一帶形成拉鋸局面。到青龍元年秋末,還有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職等的叛亂[29]。太和二年皇甫謐十四歲,估計他就在此時徙離原籍,其入居新安,大致應在志學之年前后。其后由于有機會了解接觸名流,一定程度上受漢魏新學熏染,是十分自然的事。因此之故,他與魏晉清談名士,思想深處并非侔不相通。其隱逸不仕的思想與實踐,不完全和嵇阮等竹林之游的宗旨追求相同,但在某些層面,也不乏契合之處。他在《釋勸》等文中表現(xiàn)出的尊士重道之觀念,駁文立上表朝廷謂“命士有贄為煩,請絕其禮幣”之議論,與阮籍“布衣韋帶之士,孤居特立,王公大人所以禮下之者,為道存也”[30]之言及嵇康《太師箴》對“大道沉淪”之后君主專制,“憑尊恃勢,不友不師。宰割天下,以奉其私”的抨擊,出發(fā)點或有不同,但立場相當接近。尤其他作《釋勸》之時間,大體上也正是嵇阮等人借自然放達之舉,對司馬氏作消極反抗之時,類似之思想態(tài)度,相同之歷史場景,清楚地說明,他與嵇阮等人之間的某種精神聯(lián)系。
  皇甫謐的思想特點,決定了他頗為微妙的政治傾向。在當日復雜的政局中,皇甫謐由于在思想上與正始玄風有較大差異,對名士浮華清談之習也距離甚遠,從各個方面來看,顯非曹魏集團中人。這或許也是司馬氏一再拉攏,極力征辟其入仕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實際上,他對以司馬氏為代表的東漢以來河北大族集團并不認同,在曹馬之爭中,也并無支持司馬氏集團的傾向。
  從歷史上看,皇甫氏這種僻處一方的西州著姓(相當于地方豪族)和號“天下名賢”,詩禮傳家的中原名族之間,在許多方面素來存在隔閡;矢χk高叔祖皇甫規(guī),在漢末之黨人運動中,雖然在感情傾向于朝中反對宦官外戚之清流士大夫,(因為受到當時黑暗朝政影響的,自然也包括他們那一批以實實在在之軍功來博取功名的武將)可是由于他的身份,大約還有另一些原因,史書說他“雖為名將,素譽不高”,并不為黨人所接納,他“以西州豪杰,恥不得豫”,竟不得不上表自請坐黨人之罪。[31]這種“西州豪杰”與“天下名賢”之隔,既有家世門第高下的因素,也有東漢以來黃河上游地區(qū)士人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士人在個性為人治學立身風氣等方面多有差異的緣故!逗鬂h書·王符傳》稱“和、安之后,世務游宦,當途者更相薦引,而符獨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進”。而從《潛夫論》中對俗士“多務交游而結黨助”[32]之尖銳批評,到后來皇甫謐在處世上不肯“修名廣交”以“崇接世利”[33],尤可從一個側面看到西州之士與中原新派士人觀念價值之不同。如唐長孺先生所指出,漢末以袁氏為代表的河北大族集團[34],有尚名之習,“所以在袁氏統(tǒng)治下的冀州朋黨標榜之風盛行,曹操得冀州后就下令禁止‘阿黨比周’,說冀州俗‘父子異部,更相毀譽’。而且這種用人態(tài)度又必然與大族橫行相關”[35]。
  除了在地域、家世門第方面并不屬于與冀州人士為主體的司馬氏河北大族集團的因素,皇甫謐之難以認同司馬氏集團,更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在儒學大義這一根本問題上。安定皇甫氏自漢以來,即守公忠仁厚之儒學家風,《后漢書·皇甫嵩傳》載嵩在漢末“夙夜在公,心不忘忠”,又“愛慎盡勤”,“折節(jié)下士”,為人作派迥異于董卓等涼州軍閥。相形之下,司馬氏雖號詩禮傳家,卻非純儒,剛狠冷酷,陰鷙好殺,“外寬而內忌,猜忌多權變”[36]。其所奉儒,乃“術”而非“學”,與皇甫家風全然不同。有此家世傳統(tǒng),且漢學背景深厚的皇甫謐,其政治觀念,是看重綱常,謹守君父大節(jié),并用這一觀念,去對待、理解魏晉間的朝廷權力之爭。固不贊同曹氏之某些思想和政治習尚,更反對司馬氏之狼顧狗偷,公然篡位。這一集團不尊君權,野心篡政,恣行廢立,甚至公然弒逆的行為,決非他這一類士人所能接受,其情感傾向于“君”是毫無疑問的。其所作《針灸甲乙經(jīng)·序》之末,有一段深切感慨之言:     夫愛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yī)事,此所謂游魂耳。若不精通于醫(y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無以濟之,此固圣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此序作于甘露五年高貴鄉(xiāng)公被弒之后,其中痛言忠孝之心,君父之困,決非泛泛之語,確可看出他內心愛憎情感之所在。
  由此,亦可以推想他對于正始名士的態(tài)度。正始改制之目的,在于改善君主統(tǒng)治,加強朝廷力量,限制世家大族勢力把持選舉,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那些出身于地方,門第不高的士人入仕進取,因利益上本無沖突,因此他們這類士人,其實對改制之事并無反感。何晏等人忠于魏室的立場,也并不與皇甫謐的立場相抵觸。只是這班新學之士,熱衷干進,在政事上卻短識無謀,不知兵略,為人作派不為皇甫謐所喜而已。事實上,在高平陵事變之前,皇甫謐已預感到他們必敗的命運,且深為之憂慮。《魏志》卷九《曹真?zhèn)鳌纷⒁稘h晉春秋》中載:
       安定皇甫謐以(正始)九年冬夢至洛陽,自廟出,見車騎甚眾,以物呈廟云:“誅大將軍曹爽.”寤而以告其邑人,邑人曰:“君欲作曹人之夢乎!,朝無公孫彊如何?且爽兄弟典重兵,又權尚書事,誰敢謀之?”謐曰:“爽無叔振鐸之請,茍失天機則離矣,何恃于彊?昔漢之閻顯,倚母后之尊,權國威命,可謂至重矣,閹人十九人一旦尸之,況爽兄弟乎?”
此條記載可以說是史書中反映皇甫謐在高平陵政變前夕之隱秘思想情感的唯一材料,甚值得分析。按所謂“曹人之夢”,典出《左傳》及《史記·管蔡世家》:“初,曹人或夢眾君子立于社宮而謀亡曹,曹叔振鐸請待公孫彊,許之。旦而求之曹,無之。戒其子曰:‘我死,爾聞公孫彊為政,必去之!安懿柤次唬锰镞,曹鄙人公孫彊好弋,獲白雁,獻之,且言田弋之說說之,因訪政事,大說之,有寵,使為司城以聽政。夢者之子乃行”[37]。不久,曹國亡,而曹君伯陽與公孫彊俱被殺。此典故中所暗喻之史事及所隱含的皇甫謐之心態(tài)甚為曲折。表面上,似是以公孫彊比喻曹爽等,指責他們亂政。但從謐所言“爽無叔振鐸之請”語中,可知亂政者或曰謀亡曹者當別有人。按曹叔振鐸其人,與管叔鮮和蔡叔度同為周武王同母弟,武王克殷后封功臣昆弟,他與管、蔡同時被封,成為曹國之君。武王死后周公專王室,管、蔡疑周公之為不利于成王,因而作亂,遂被誅放。此事亦牽連到武王其馀母弟,曹叔等均被遣就國,不再任職王室。司馬遷因此將他與管、蔡同傳,其與周室之關系地位可知。結合“曹人之夢”古典之原義與皇甫謐和邑人之對話的內容,可對此典所喻指之人事作一分析:其中“曹”乃代指魏室,當無可疑;“謀亡曹”之“眾君子”,應是代指司馬氏集團,當時許多人都隱約意識到了這一集團將不利于魏室,從魏明帝時高堂隆“臣觀黃初之際,天兆其戒,異類之鳥,育長燕巢,口爪胸赤。此魏氏之大異也,宜防鷹揚之臣于蕭墻之內”[38]之上疏,到陳矯答明帝“憂社稷”之問,以為司馬氏未必為“社稷之臣”[39],可以看出這種猜疑是由來已久的;“曹伯陽”與“公孫彊”,表面上應是代指魏帝和曹爽集團,不過當時在位之齊王過惡不彰,而且以皇甫謐之思想為人,也不可能直斥君過,故此處所實喻者乃為魏宗室的曹爽與何晏、鄧?等人。耐人尋味的是皇甫謐之邑人以為“朝無公孫彊如何?”這實際上顯示出當時一般人的看法,即并不以為何、鄧等為朝中亂政之人。“叔振鐸”其人,自是代指曹魏宗社之靈;矢χk用其古典,以為“爽無叔振鐸之請,茍失天機則離矣,何恃于彊”,可見他也并不認為何、鄧諸人即公孫彊輩。且人謀亡曹而叔振鐸能請待之,實際上說明此時魏德尚未衰微,還遠未到亡國之時。然則司馬氏之誅伐廢立,顯然悖于天理。還值得注意的是,皇甫謐將預感中的曹爽之誅,比作東漢宦官誅外戚閻顯!逗鬂h書》卷十《皇后傳》稱閻顯“及弟景、耀、晏并為卿校,典禁兵”,“頗與朝權”,曹爽兄弟的情形自是與之相類似。閻顯在歷史上當然是過惡很多的人,但是由宦官孫程等十九人所發(fā)動的誅滅閻氏的那場宮廷政變,不過是本執(zhí)賤役之閹人乘間竊權,淆亂綱紀之舉,更沒有合法的依據(jù)!逗鬂h書·宦者傳論》對當時朝廷“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國命”,以至使此輩“手握王爵,口含天憲”,“雖時有忠公,而竟見排斥”,“漢之綱紀大亂矣”的局面,嘗痛切直陳,而皇甫謐曾祖皇甫嵩,正是當時忠公之臣為宦官所排斥者[40]。由此亦可想見皇甫謐對此輩之觀感。所以,此處謐以“閹人十九人”喻司馬氏集團,對其所為實無肯定之意。總之,在這一段喻指曲折的言談中,皇甫謐對曹魏政權及朝中的曹爽、司馬氏兩大集團各自不同的情感態(tài)度,自有明確展現(xiàn),其親疏向背如何,可不待言。
  皇甫謐此夢及其后對夢的解說,表明了他對國家社稷命運的強烈關心和極深之憂懼。而在正始末年,朝廷中的政治形勢已是異常緊張,危機四伏,明眼人俱已看出一場大沖突的爆發(fā)迫在眉睫。《世說·規(guī)箴》注引《名士傳》載何晏“懼而賦詩”事:     是時曹爽輔政,識者慮有危機。晏有重名,與魏姻戚,內雖懷憂,無由退也。著五言詩以言志曰:“鴻鵠比翼游, 群飛戲太清。常畏大網(wǎng)羅, 憂禍一旦并。豈若集五湖, 從流唼浮萍。永寧曠中懷, 何為怵惕驚?”何晏是圈內人,對危機將發(fā)的感受遠過他人。恰好他也曾在正始九年十二月末問夢于象數(shù)大師管輅:“連夢見青蠅數(shù)十頭,來在鼻上,驅之不肯去。有何意故?”輅據(jù)相術之理答曰“鼻者艮,此天中之山,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今青蠅惡臭,而集之焉,位峻者顛,輕豪者亡,不可不思害盈之數(shù),盛衰之期”[41]。在這番對答中,不難看出何晏內心對個人命運以及與之相關的朝廷政局的深切憂慮。其夢正是這種內心焦慮的表現(xiàn)。而皇甫謐與何晏幾乎同時的夢境,可以看出他雖然身處權力圈外,其憂慮的程度卻并不稍減,而且與何晏相比,憂國家社稷的成份更為明顯,其忠于朝廷態(tài)度是無庸置疑的。
  對當時沒有直接卷入曹馬之爭的廣大士人來說,國家將有大變的現(xiàn)實,迫使他們考慮應變之方。無論情感好惡如何,依據(jù)個人的性格、思想、以及社會地位與利益的不同,他們也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應付方式。包括嵇康阮籍在內的許多較多受到老莊玄學影響的清談名士,在正始嘉平之際選擇了避世遠害以保身的方法,退隱山林,或不與當局合作以保持個體獨立,或猶豫觀望,等待時局的明朗化。阮籍在正始八年前后被曹爽召為參軍,他懼禍及,“因以疾辭,屏于田里”;曹爽誅后,“時人服其遠識”[42]。山濤在正始后期為河南從事,夜宿傳舍,預感政變將發(fā),為“無事馬蹄間”,“投傳而去”。后“果有曹爽事,遂隱身不交世務”[43],為數(shù)年后投入司馬集團埋下伏筆。然而對深受漢學濡染且憂勞君國甚深的皇甫謐來說,在這一時期作出適當?shù)倪x擇卻是極其艱難的一件事。在討論“天下多故”的魏晉之際士大夫思想心態(tài)時,人們通常忽略了他們這種性格迂執(zhí)剛介的正統(tǒng)儒學之士[44],在面臨那種與他們自來堅執(zhí)的君父之節(jié)嚴重沖突的政治危機時,內心所產(chǎn)生的無法化解的強烈精神反映過程,以及這種觀念沖突給他們心理和生理上帶來的嚴重傷害。

-----------我就是 安定人
-----------甘肅平?jīng)鋈税?每次路過,就會收到短信:平?jīng)鲆苿油ㄐ艢g迎你來到針灸鼻祖的故鄉(xiāng).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