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癉之癥,胸中易饑,食則難飽,多用飲食則發(fā)煩,頭眩、小便艱澀,身如黃金之色,此是胃中虛熱之故,非胃中之濕熱也。人身脾胃屬土,脾陰土也,而用則陽;胃陽土也,而用則陰。脾胃和同,則剛?cè)岵?jì),通調(diào)水道,易于分消。惟七情傷損于內(nèi),則陰陽不相和合,胃無陰以和陽,則熱聚而消谷;脾無陽以和陰,則寒聚而積水,兩相搏激,故昏眩、煩悶生焉。于是所食之水谷,不變?yōu)榫A之清氣,而反蒸為腐敗之濁氣矣。濁氣下降者也。濁氣下流于膀胱,膀胱受胃之熱,氣化不行,小便閉塞,水即走于陰器,而熱散走于皮膚,故一身發(fā)黃也。治法升胃中之清氣,以分利其膀胱,則清升而濁易降,水利而熱易消。方用分濁散∶
茯苓(一兩) 車前子(三錢) 豬苓(三錢) 茵陳(一錢) 梔子(三錢) 水煎服。
一劑水少利,二劑濕乃退,十劑全愈。
方中以茯苓為君者,利水而不傷胃氣。胃氣不傷,而后佐之去熱消濕之品,則胃無火亢之憂,自然脾無水郁之害。倘不早治,而水濕之氣,流入于腎,則腎被其傷,必至腹?jié)M成蠱,不可治矣。
此癥用茵陳苓術(shù)湯亦效。
茵陳(三錢) 茯苓 白術(shù) 薏仁(各五錢) 知母(一錢) 水煎服。
酒疸之癥,心中時時懊 ,熱不能食,嘗欲嘔吐,胸腹作滿,然清言了了,人以為酒食作疸也,然而酒濕之成疸,由于內(nèi)傷饑飽勞役也。夫人之善飲者,由于膽氣之旺也。夫膽非容酒之物,而能滲酒,酒經(jīng)膽氣之滲,則酒化為水,入于膀胱而下泄矣。惟其內(nèi)傷于饑飽勞役,則五臟受損,臟損而腑亦損矣。五臟六腑俱已受損,寧膽氣之獨(dú)旺乎?膽氣即衰,則飲酒力不能滲。無如人之縱飲如故,則酒多而滲亦多,更傷膽氣。膽損不能滲酒,酒必留于脾胃之間;而脾胃不及從前之旺,則酒肉不能受,傳之膀胱;而膀胱又不及從前之健,則水入不能消,下既不行,必返而上吐,而下泄又艱,中州又不可久留,于是濕熱之氣,蘊(yùn)隆沖膈,懊 而發(fā)于心。由是遍漬周身,分布四體,盡發(fā)為黃也。夫心至懊 ,其心神之昏亂可知,何又能清言了了耶?不知酒氣熏蒸于一時,則見懊 ;懊 者,欲痛不痛之狀,非心中之神至于妄亂不寧也。治法宜解其酒之毒,而兼壯其膽;膽氣旺而酒氣自消,酒氣消而水氣自泄,水氣泄而黃自解矣。方用旺膽消酒湯∶
柞木枝(三錢) 山梔子(三錢) 桑白皮(三錢) 白茯苓(三錢) 白芍藥(一兩) 竹葉(一百片)
澤瀉(二錢) 水煎服。二劑而膀胱利,四劑而黃色輕,八劑全愈。
夫柞木專能消酒毒于無形,酒毒既消,則拔本塞源矣。至助膽之藥,舍白芍、山梔無他味也。其余之藥,不過分消濕熱之氣。世不知治法,或吐或下,皆操刀而殺之也,可不慎哉。
此癥用郁李歸芍湯亦效。
白芍(一兩) 當(dāng)歸 茯苓(各五錢) 郁李仁(五分) 甘草(三分) 黃連(五分) 車前子(二錢)水煎服。
女勞之疸,其癥腎氣虛損,四肢酸痛,夜夢驚恐,精神困倦,飲食無味,舉動乏力,心腹脹滿,腳膝痿緩,房室不舉,股內(nèi)濕癢,水道澀痛,時有余瀝,小腹?jié)M身盡黃,額上黑,人以為黃膽之癥,誰知因女色而成者乎。夫人室久戰(zhàn),相火充其力也,相火衰則不能久戰(zhàn)矣;鹚ザ銖(qiáng)入房,則泄精必多,火隨水散,熱變?yōu)楹。人身水火,不可少者也。水衰則不能制火,而火易動;火衰則不能利水,而水易留,顧水留宜可以制火矣。然而所留之水,乃外水而非內(nèi)水也,內(nèi)水可以制火而成液,外水不能消火而成癉。故女勞之疸,仍是濕熱而結(jié)于精竅之間,非血瘀而閉于骨髓之內(nèi)也。倘用抵當(dāng)湯水蛭之類,以峻攻其瘀血,或用礬石散硝石之品,以蕩滌其微陰,則促之立亡矣。治法宜補(bǔ)腎中之氣,而不可有助火之失。宜利膀胱之水,而不可有亡陰之愆。當(dāng)緩以圖功,不當(dāng)責(zé)以近效也。方用減黃丹治之。
白茯苓(五錢) 山藥(五錢) 人參(三分) 白術(shù)(一錢) 芡實(五錢) 薏仁(五錢)
菟絲子(三錢) 車前子(一錢) 生棗仁(一錢) 水煎服。十劑黃膽減,又十劑黃膽更減,又十劑全愈。
再服三十劑可無性命之憂。
女勞疸最難治,人生此病,未有不死者。茍存堅忍之心,絕欲慎疾,信服前湯,無不生者。蓋此丹固本以救傷,并不逐邪以瀉瘀,腎m.payment-defi.com/jianyan/氣日健,而黃色日減矣;蛞膳畡谥愠捎谀I之無火,似當(dāng)補(bǔ)火,不知疸雖成于無火,今病久陰耗,若補(bǔ)火則恐爍陰,不特?zé)o益而反害之矣。
此癥用 杜術(shù)湯亦效。
白術(shù)(二兩) 杜仲(五錢) 茯苓(五錢) 車前子(三錢) (五錢)
山藥(一兩) 水煎服。
肺疸之癥,鼻塞不通,頭面俱黃,口澹咽干,小水不利,人以為黃膽之癥,誰知實由于肺氣之虛耶。肺金氣旺,則清肅之令下行于膀胱,凡有濕熱盡從膀胱下泄,則小水大行,何濕能存。水既直瀉,則熱亦難留。惟其肺氣先虛,而后濕熱郁蒸于胸膈之間,致肺燥而失其清肅之令,水氣遂乘其燥而相入,燥與濕合而成熱,濕熱相留欲分入膀胱,而膀胱不受,欲走于皮毛之竅,而腠理未疏,不能越行于外,遂變現(xiàn)黃色于皮膚也。治法宜宣通肺氣,健其脾胃之土。蓋因肺氣閉于上,而后水氣塞于下,使肺氣上通則水且下降,況重補(bǔ)其脾胃以生肺乎,此治肺疸必宜宣揚(yáng)夫肺氣也。方用揚(yáng)肺利濕湯∶
桔梗(三錢) 天花粉(二錢) 白術(shù)(五錢) 茯苓(五錢) 桑白皮(三錢) 茵陳(三錢)
豬苓(二錢) 黃芩(五分) 水煎服。一劑鼻塞通,二劑咽干潤,三劑口澹除,四劑小水大利,十劑頭面之黃盡散矣。
此方開腠理而生津液,則肺金有潤燥之功。合之茯苓、茵陳、花粉、白術(shù)則土氣大旺,金氣亦揚(yáng),清肅令行,而膀胱之壅熱立通,小便利而黃色烏能獨(dú)存哉。
此癥亦可用通氣飲∶
桔梗(二錢) 紫菀(二錢) 白術(shù)(五錢) 茯苓(五錢) 甘草(三分) 茵陳(一錢)
心疸之癥,煩渴引飲,一飲水即停于心之下,時作水聲,胸前時多汗出,皮膚盡黃,惟兩目獨(dú)白,人以為黃膽也,誰知是心中虛熱以成之乎。夫心喜燥不喜濕,然過于燥,則未免易其性以喜濕矣。然而心終宜燥,而不宜濕。以濕濟(jì)燥,可權(quán)宜行于一時,不可經(jīng)常行于長久。蓋水乃陰物,陰居陽地,不肯遽入于小腸,心又因水制,力不能分消,移其水以入于膀胱,故水停心下作聲。而膻中乃心之相臣,見水邪犯心,且出其火以相救,戰(zhàn)爭于胸間,水得火炎,而熱化為汗,時出于胸。其余之水,何能盡解,旁趨而出諸皮毛,乃壅閉而變?yōu)辄S矣。一身皆黃而兩目不變者,蓋因肝開竅于目,心為肝子,邪見肝木之旺,不敢犯肝之界,兩目正肝之部位,所以濕熱不至于目,而無黃色之侵耳。然則治法,宜補(bǔ)肝氣以生心,瀉水濕以逐熱,則黃膽不攻而自散也。方用瀉肝利濕湯∶
白芍(一兩) 茯苓(五錢) 白術(shù)(五錢) 茵陳(三錢) 炒梔子(三錢) 木通(一錢)
遠(yuǎn)志(一錢) 水煎服。一劑癥輕,二劑又輕,十劑全愈。
此方補(bǔ)肝即所以補(bǔ)心,瀉水即以瀉熱。倘徒治黃而不辨其臟氣之生克,妄用龍膽草等藥,必至變?yōu)楹S之癥,反難施治矣。
此癥用茵陳苓術(shù)黃連湯亦效。
茵陳(三錢) 茯苓 白術(shù)(各五錢) 黃連(二錢) 水煎服。
肝疸之癥,兩目盡黃,身體四肢亦現(xiàn)黃色,但不如眼黃之甚,氣逆手足發(fā)冷,汗出不止,然止在腰以上,腰以下無汗,人以為黃膽也,誰知是肝氣之郁,濕熱團(tuán)結(jié)而不散乎。夫肝屬木,非水不長,何以得濕而反郁乎?不知肝之所喜者,腎水也,非外來之邪水也。腎水生木而發(fā)生,邪水克木而發(fā)癉。蓋肝藏血而不藏水,外來之水多,則肝閉而不受,于是移其水于脾胃。然而外來之水,原從脾胃來也。脾胃之所棄,而脾胃仍肯容之乎?勢必移其水于膀胱,而膀胱又不受。蓋膀胱因肝木之濕熱,不敢導(dǎo)引而入,以致自焚。于是濕熱復(fù)返而入肝,而肝無容身之地,乃郁勃而發(fā)汗,汗不能盡出而黃癥生矣。使汗能盡出,未必遽成黃也。無奈肝之濕熱,欲下走于腎宮,而腎氣惡肝木之犯,杜絕而不許入境,腰以下正腎之部位也,所以無汗而發(fā)黃耳。治法開肝氣之郁,佐之分濕散邪之劑,則黃膽自愈矣。方用利肝分水飲∶
龍膽草(二錢) 茵陳(三錢) 茯苓(一兩) 豬苓(三錢) 柴胡(一錢) 車前子(三錢)
白蒺藜(三錢) 甘菊花(五錢) 水煎服。二劑而目之黃澹矣。又服四劑,身之黃亦澹矣。再服四劑,氣逆、汗出之病止,又服十劑全愈。
此方開郁于分濕之中,補(bǔ)肝于散熱之內(nèi),既善逐邪,又能顧正,兩得而無失矣。
此癥用利目湯亦妙。
龍膽草(二錢) 茵陳(三錢) 白芍(一兩) 茯苓(五錢) 澤瀉 車前子 白蒺藜(各三錢)
柴胡(一錢) 草決明(二錢) 水煎服。
脾疸之癥,身黃如秋葵之色,汗 衣服,皆成黃色,兼之涕唾亦黃,不欲聞人言,小便不利,人以為黃汗之病也,誰知是脾陰之黃乎。夫脾土喜溫,黃病乃濕熱也。熱宜非脾之所惡,何故成黃?不知脾雖不惡熱而畏濕,脾乃濕土,又加濕以濟(jì)濕,脾中陽氣盡行消亡,無陽則陰不能化,土成純陰之土,何能制水哉?水存于脾中,寒土不能分消,聽其流行于經(jīng)絡(luò)、皮膚矣。凡臟腑之水皆下輸膀胱,今脾成純陰,則無陽氣達(dá)于膀胱矣。然水寒宜清,變黃色者何故?蓋寒極似土也。夫寒極宜見水象,水寒宜見黑色,不宜見黃。而今變黃者,以水居于土之中也。其不欲聞人言者,脾寒之極,其心之寒可知,心寒則膽怯,聞人言則惕然驚矣,故不愿聞。則治法宜大健其脾,而溫其命門之氣,佐之以利水之劑,則陰可變陽,黃病可愈矣。方用補(bǔ)火散邪湯∶
白術(shù)(三兩) 附子(三錢) 人參(二兩) 茵陳(三錢) 白茯苓(一兩) 半夏(三錢)水煎服。連服四劑,而小便利。再服四劑,汗唾不黃矣。
此方白術(shù)、人參以補(bǔ)其脾,茯苓、茵陳以利其水,附子以溫其火,真火生而邪火自散,元陽回而陰氣自消。陰陽和協(xié),水火相制,何黃病之不去哉。
此癥用茵陳分濕湯亦效。
白術(shù)(二兩) 肉桂 茵陳 豬苓(各三錢) 半夏(一錢) 水煎服。
腎疸之癥,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不得臥,人以為黃膽也,誰知是腎寒之故乎。夫腎本水宮,然最不能容水,凡水得腎之氣而皆化,故腎與膀胱為表里,腎旺則膀胱亦旺。然腎之所以旺者,非腎水之旺,而腎火之旺也。腎火旺而水流,腎火衰而水積。水積多則成水臌之病,水積少則成黃癉之 ,故黃癉易治而水臌難治。如腎疸之病,不可治癉,一治癉而黃膽反不能痊。必須補(bǔ)其腎中之火,而佐之去濕健脾之藥,則黃膽可指日而愈也。方用濟(jì)水湯∶
白術(shù)(二兩) 肉桂(三錢) 茯苓(一兩) 山藥(一兩) 薏仁(一兩) 茵陳(一錢)
芡實(五錢) 水煎服。二劑小水大利,再用二劑,飲食多矣。再用二劑可以臥矣。再用二劑,身體面目之黃盡去。
此方用白術(shù)以健脾也。然而白術(shù)能利腰臍之氣,是健脾正所以健腎。況茯苓、山藥、芡實之類俱是補(bǔ)腎之味,又是利濕之劑;得肉桂以生其命門之火,則腎不寒,而元陽之氣自能透化于膀胱。況所用薏仁之類,原是直走膀胱之品,所謂離照當(dāng)空,而冰山雪海盡行消化,何黃之不散哉;蛑^發(fā)黃俱是濕熱,未聞濕寒而能變黃也。嗟乎!黃病有陰黃之癥,是脾寒亦能作黃,豈腎寒獨(dú)不發(fā)黃耶。況腎寒發(fā)黃,又別有至理。夫黃者,土色也。黃之極者即變?yōu)楹;黑之未極者,其色必先發(fā)黃。
腎疸之發(fā)黃,即變黑之兆也。黃至于黑,則純陰無陽,必至于死。今幸身上發(fā)黃,是內(nèi)以無陽,陰逼其陽而外出,尚有一線之陽在于皮膚,欲離而未離也。故補(bǔ)其陽,而離者可續(xù)耳。倘皮膚已黑,此方雖佳,何以救之哉。
此癥用加減五苓散亦佳。
白術(shù)(二兩) 茯苓(一兩) 澤瀉(三錢) 薏仁(三錢) 草(三錢) 肉桂(三錢)水煎服。
人有心驚膽顫,面目俱黃,小水不利,皮膚瘦削,人以為黃膽之癥,誰知是膽怯而濕乘之乎。夫膽屬少陽,乃陽木也。木最喜水,濕亦水也。水濕入膽,宜投其所喜,何反成黃膽之。可w水多則木泛,木之根不實矣。少陽之木,非大木可比,曷禁汪洋之侵蝕乎,此膽之所以怯也。膽怯則水邪愈勝,膽不能防,水邪直入膽中,而膽之汁反越出于膽之外,而黃病成矣。治法瀉水濕之邪,則膽氣壯而木得其養(yǎng)。
又不盡然也,木為水浸久矣,瀉水但能去水之勢,不能固木之根。木雖克于土,而實生于土,故水瀉而土又不可不培也,培其土而木氣始能養(yǎng)耳。方用兩宜湯∶
茯苓(五錢) 白術(shù)(一兩) 薏仁(五錢) 柴胡(五分) 龍膽草(一錢) 茵陳(一錢)
郁李仁(五分) 水煎服。二劑輕,四劑又輕,十劑全愈。
此方利濕無非利膽之氣,利膽無非健脾之氣也。脾土健,土能克水,則狂瀾可障,自然水歸膀胱盡從小便而出矣。
此癥用竹茹龍膽湯亦效。
白芍(一兩) 龍膽草 半夏(各一錢) 茯苓(五錢) 茵陳 竹茹(各二錢) 白術(shù)(三錢) 水煎服。
人有小便點滴不能出,小腹臌脹,兩足浮腫,一身發(fā)黃,人以為黃癉矣,誰知是膀胱濕熱,結(jié)而成癉乎。夫膀胱之經(jīng),氣化則能出水,無熱氣,則膀胱閉而不行,無清氣,則膀胱亦閉而不行。所以,膀胱寒則水凍而不能化,膀胱熱則水沸而亦不能化。黃癉之病,無不成于濕熱。是膀胱之黃癉,乃熱病而非寒病也。熱而閉結(jié)必解熱,寒而閉結(jié)必祛寒。第黃癉既成于濕熱,宜解熱而不宜祛寒矣。然而祛寒者,必用熱藥以溫命門之火;解熱者,必用涼藥以益肺金之氣。蓋肺氣寒,則清肅之令下行于膀胱,而膀胱不能閉結(jié)也。方用清肺通水湯∶
白術(shù)(一兩) 蘿卜子(一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一錢) 麥冬(三錢) 桑白皮(三錢)
茵陳(一錢) 澤瀉(二錢) 車前子(三錢) 黃芩(二錢) 蘇子(二錢) 水煎服。一劑小便微利,二劑小便大利,四劑而黃癉之癥全消。
此方雖與揚(yáng)肺利濕湯大同小異,實有不同也。揚(yáng)肺利濕湯,提肺之氣也;清肺通水湯,清肺之氣也。二方皆有解濕之藥,而利與通微有異,利則小開其水道,而通則大啟其河路也。
此癥用通流飲m.payment-defi.com/kuaiji/亦效。
茯苓(五錢) 白術(shù)(三錢) 桂枝(五分) 茵陳(一錢) 木通 車前子(各二錢)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