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驚起源
莊在田曰∶慢驚之癥,小兒吐瀉得之居多,或久瘧久痢,痘后疹后,或因寒食積滯,過于攻伐傷脾,或 稟賦本虛,誤用涼藥,或因急驚用藥攻降太甚,或失于調(diào)理,虛極生風(fēng),皆可致此。江筆花曰∶俗所稱慢驚 風(fēng)者,脾虛生風(fēng)也。小兒或吐或瀉,久則脾虛,肝木乘之,面色青白,手足微搐,是內(nèi)風(fēng)侮土,非外 風(fēng)也;陽衰神怠,氣息短促,是中氣脫乏,非驚嚇也。是可知慢驚起源,由于內(nèi)虛,與急驚之為實證迥異。
故急驚因關(guān)竅不通而噤口切牙,慢驚則因陽衰陰僭而噤口切牙;急驚因邪循脊項而角弓反張,慢驚則因脊 腦虧乏而角弓反張;急驚因熱侵筋絡(luò)而四肢抽掣;慢驚則因筋絡(luò)空虛而四肢抽掣,急驚因肝熱生風(fēng)而兩目扇 動,慢驚則因肝虛生風(fēng)而兩目扇動;急驚因熱痰阻滯而喉中鳴響,慢驚則因津液化涎而喉中鳴響;急驚 因熱深厥深而四肢作冷,慢驚則因陽氣衰微而四肢作冷;急驚因協(xié)熱下利而大便溏 泄,慢驚則因脾損火衰而大便溏泄。虛實之分,至為判然也。又小兒驚風(fēng),有一起即為慢驚者,多為 吐瀉及瘧、痢、痧、痘之后,元氣不復(fù)所致m.payment-defi.com;有一起為急驚而轉(zhuǎn)成慢驚者,多由其人先天 不足,邪無所制,漸成內(nèi)傷所致,而誤治所致者,亦不在少數(shù)也。
二、慢驚病理
小兒慢驚之起源既明,則其病理固可推求而知,要不外脾陽不運,心肝交疲,神衰氣怯,內(nèi)虛生風(fēng) 諸端是矣。故慢驚之為患,不在病邪之內(nèi)侵,而在正氣之微弱。若正氣得能漸長,病邪自歸消滅,正 氣不能伸張,病邪必永無衰歇之日也。其間病勢雖 有似于急驚者,然虛實之辨,究有不同,試比例言之∶急驚之噤口切牙為關(guān)竅不通,故搐鼻不易有嚏,嚏 出則其噤可減,慢驚之噤口切牙為陽衰陰僭,故其噤時而自松,并非關(guān)竅不通,搐鼻常能噴嚏;急驚之角 弓反張因邪循脊項,故反折痙急而有力,慢驚之角弓反張,因脊腦虧乏,故牽引柔弱而無力;急驚之四肢抽掣 因熱侵筋絡(luò),故動作較疾而收引甚急,慢驚之四肢抽掣因筋絡(luò)空虛,故動作較緩而牽引微搐;急驚之兩目扇 動因肝熱生風(fēng),故其勢迅疾,或上插或閃閃作動,慢驚之兩目扇動因肝虛生風(fēng),故其勢較緩,或斜睨或正 圓直視;急驚之喉中鳴響因熱痰阻滯,故熱甚上潮則梗塞欲絕,慢驚之喉中鳴響因津液化涎,故其聲如鋸而 無痰可豁;急驚四肢作冷因熱深厥深,故必有壯熱而口氣穢濁,慢驚四肢作冷因陽氣衰微,故多面青額 汗而身體微溫;急驚溏泄因協(xié)熱下利,故瀉下多臭穢而色黃,慢驚溏泄因脾損火衰,故瀉 下多完谷而色青。此就其病理方面,可知其虛實之迥異也。至于病至身冷汗粘,神識全蒙,是內(nèi)傷至極, 真陽外越,屬不治之證矣。
三、慢驚癥狀
慢驚風(fēng)之癥狀,初起多因吐瀉之后,發(fā)熱不退,睡臥不寧,漸見頭昏腦脹,四肢抽掣,繼則神昏氣喘, 眼翻驚搐,或乍寒乍熱,或二便青白,甚至口噤切牙,角弓反張,腹中氣響,喉內(nèi)痰 鳴,雖口唇開裂出血而口中氣冷,目光昏暗,重者面青額汗,四肢冰冷,或搖頭吐舌,或眼合不開, 或睡則露睛。若見身冷粘汗,直臥如尸,喘嗽頭軟,背直口噤,頭搖唇縮,氣粗痰響,面 無潤澤之色者,多屬不救。此慢驚風(fēng)癥狀之一斑也。
四、慢驚治法
慢驚初起,證狀尚未盡顯者,僅見吐瀉,時作驚狀,治應(yīng)和脾鎮(zhèn)肝為主,宜惺惺散;蛲聻a不止, 脾困不食,津液化涎,痰聲漉漉者,宜湯氏醒脾散,惟全蝎、蜈蚣、冰、麝、金石之藥, 則宜慎用,其有勢急不得不然者,則一用即止。隨用四君子湯、理中湯之類為調(diào)治。痰聲不降,虛實參半者, 先用滾痰丸以治其標(biāo),次則仍以四君子湯加減,為之調(diào)治。慢驚病進,現(xiàn)虛寒或假熱之證象者,宜逐寒蕩驚 湯,甚者加進加味理中地黃湯。慢驚不已,脾土虛寒,陽氣衰微者,宜六君子湯加炮姜、木香,或加附子以 回陽。痰盛者,宜青州白丸子。元氣虧損,馴至昏憒者,可急灸百會穴,或用海藏返魂丹。然近世小兒稟賦日 薄,體質(zhì)日脆,倘遇慢驚,每多不救,故與其臨病驚惶,毋寧慎之于吐 瀉方起之時,或感冒初起之時,謀諸良醫(yī),謹(jǐn)其醫(yī)藥之為愈也。
(一)惺惺散 治小兒吐瀉脾弱,內(nèi)虛生驚。
人參 茯苓 木香 天麻 扁豆 全蝎(炙) 陳倉米(炒。各等分)
(二)醒脾散 治吐瀉不止,痰作驚風(fēng),脾困不食。
白術(shù) 人參 甘草(炙) 陳皮 茯苓 全蝎(各五錢) 半夏曲 木 香(各一分) 白附子(炮,四個) 天南星(一個) 陳倉米(一百粒)
研為末,每服一錢,加生姜、大棗,清水煎服。
(三)四君子湯 見第三章第五節(jié)。
(四)理中湯 見第一章第四節(jié)。
(五)礞石滾痰丸 見本章第二節(jié)。
(六)逐寒蕩驚湯 凡因風(fēng)熱不退,及吐瀉而成者,總屬陰虛陽越,必成慢驚,非感風(fēng)寒可比,故不 宜發(fā)散。治當(dāng)培元固本,引火歸元,先用辛熱沖開寒痰,再進溫補。
研勻,水煎一小杯灌下。
(七)加味理中地黃湯 助氣,補血,卻病,回陽。治小兒精神已虧,氣血大壞,形狀野狼狽,瘦弱至極。
熟地黃(五錢) 白術(shù)(土炒,二錢) 黨參 當(dāng)歸 炙黃 破故紙 酸棗仁 枸杞子(各二錢) 炮姜 萸肉 炙甘草 玉桂(各一錢)
加生姜三片,紅棗三枚,胡桃肉二個,用灶心土二兩煎水煮藥,加附子五分,煎水摻入。泄瀉不止,一 二劑后去當(dāng)歸加丁香六分,大熱不退加白芍一錢。
(八)六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不能運化,胸滿腹脹,大便溏泄等證。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半夏(制。各二錢) 炙甘草 陳皮(各一錢) 加生姜 大棗 (九)青州白丸子 治風(fēng)痰壅盛,嘔吐涎沫,口眼 斜,手足癱瘓,婦人血風(fēng),小兒驚風(fēng),痰盛泄瀉。
半夏(七兩) 天南星(三兩) 白附子(二兩) 川烏頭(去皮臍,五錢)
生研為末,生絹袋盛之,于井水內(nèi)擺出粉,以盡為度,如法曬露,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湯 送下。驚風(fēng)每服四五丸,薄荷湯送下。
(十)灸百會穴法 治中風(fēng),偏風(fēng),口噤,言語謇澀,角弓反張,半身不遂,頭風(fēng)腦痛。
百會穴∶屬督脈經(jīng),在前頂后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直兩耳尖,凹可容豆,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針 可二分,灸可七壯(襯以姜片,用陳蘄艾絨小團灼于其上,或針入二分,用艾絨燒灼針尾處)。
(十一)返魂丹 治小兒癲癇,潮發(fā)螈 ,口眼相引,項背強直,牙關(guān)緊急,及諸病久虛,生風(fēng)多睡者。
烏犀 水銀 天麻 檳榔 僵蠶 硫黃 白附子 川烏 獨活 干蝎 萆 肉桂 當(dāng)歸 細辛 防風(fēng) 天 南星 阿膠 藿香 烏蛇 沉香 槐膠 羌活 白花蛇 麻黃 半夏 羚羊角 陳皮 天竺黃 木香 人 參干姜 茯苓 蔓荊子 晚蠶沙 敗龜版 本 桑螵蛸 白芷 何首烏 虎骨 縮砂仁 白術(shù) 枳 殼丁香 濃樸 蟬殼 川芎 附子 石斛 肉豆蔻 龍腦 雄 黃朱砂 膩粉 麝香 烏雞 狐肝 按∶此方為藥隊之奇兵,以多而雜相制取勝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