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瘧證門
    

古今醫(yī)統大全:瘧證門

病機生氣通天論曰∶夏傷于暑,秋為 瘧。( ,老也,夏熱已甚,秋陽復收,兩熱相攻,故為瘧。)又曰∶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fā)為風瘧!抖Y記·月令》曰∶孟秋行夏令,則民多瘧疾。瘧論篇 帝曰∶夫 瘧皆生于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岐伯對曰∶瘧之始發(fā)也,先起…

病機

生氣通天論曰∶夏傷于暑,秋為 瘧。( ,老也,夏熱已甚,秋陽復收,兩熱相攻,故為瘧。)

又曰∶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fā)為風瘧。

《禮記·月令》曰∶孟秋行夏令,則民多瘧疾。

瘧論篇 帝曰∶夫 瘧皆生于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岐伯對曰∶瘧之始發(fā)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飲冷。帝曰∶何氣使然?

愿聞其道。岐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并于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栗鼓頷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于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凍飲料也。此皆得之夏傷于暑,熱氣盛,藏于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也。

又云∶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于皮膚之間,與衛(wèi)氣并居。

衛(wèi)氣者,晝行于陽,夜行于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搏,內外相搏,是以日作。帝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氣之舍深,內搏于陰,陽氣獨發(fā),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帝曰∶善。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客于風府,循膂而下,衛(wèi)氣一日一夜大會于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jié),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風府,日下一節(jié),二十五日下至 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內,注于伏膂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間日發(fā)者,由邪氣內搏于五臟,橫連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wèi)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

帝曰∶衛(wèi)氣每至于風府,腠理乃發(fā),發(fā)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wèi)氣日下一節(jié),其氣之發(fā)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岐伯曰∶此邪氣客于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于頭項者,氣至頭項而。恢杏诒痴,氣至背而;中于腰脊者,氣至腰脊而。恢杏谑肿阏,氣至手足而病。衛(wèi)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wèi)氣之所發(fā),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帝曰∶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則有時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沉以內搏,故衛(wèi)氣應乃作。

帝曰∶瘧先寒而后熱者何也?岐伯曰∶夏傷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fā),因遇夏氣凄滄之小寒,藏于脈理皮膚之中,秋傷于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于寒而后傷于風,故先寒而后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帝曰∶先熱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傷于風而后傷于寒,故先熱而后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fā),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癉,熱極為之也。)

帝曰∶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溫也,及其熱,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類。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岐伯曰∶經言無刺 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故為其病逆未可治也。

夫瘧之始發(fā)也,陽氣并于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栗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復并于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夫瘧氣者,并于陽則陽盛,并于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病極則復。病之發(fā)也,如火之熱,不可當也。故曰∶方其盛時必毀;因事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

夫瘧之未發(fā)也,陰未并于陽,陽未并于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發(fā),為其氣逆也。

瘧氣者,必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至極則陰陽俱衰,衛(wèi)氣相離,故病得休,衛(wèi)氣集,則復病也。

帝曰∶瘧有一二日,或至數日發(fā),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邪與衛(wèi)氣客于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或渴或不渴。

帝曰∶夏傷于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

帝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于何藏?岐伯曰∶溫瘧得之冬中于風,寒氣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fā),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fā)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于腎,其氣先從內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后寒,名曰溫瘧。

帝曰∶癉瘧何如?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www.med126.com熱,氣盛于身,厥逆上沖,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于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fā),發(fā)則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于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名曰癉瘧。

(治以青皮湯、白虎湯之類是也。)

《巢氏病源》云∶此病生于嶺南,帶山嵐之氣,其狀發(fā)寒熱,休作有時,皆由山溪源嶺溫毒之氣故也。其病重于傷暑之瘧。

巢氏云∶凡瘧久不瘥者,則表里俱虛,客邪未散,真氣不復,故疾雖暫間,小勞便發(fā)。

痰瘧者,謂患人胸膈先有停痰結實,因成瘧疾,即令人心下脹滿,氣逆煩嘔也。

嚴氏云∶《內經》謂瘧生于風,又夏傷于暑,此四時之氣也;虺藳鲲嬂洌旓L臥濕,饑飽失時,致脾胃不和,痰積中脘,遂成此疾,所謂無痰不成瘧。一日一發(fā)者易治,間日一發(fā)或二三日一發(fā)者難愈。

巢氏曰∶心病為瘧者,令人心煩。其病欲飲清水,多寒少熱。若人本來心性和雅,而急卒反于常倫;或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腳爪。此人必死,禍雖未及,呼曰行尸。此心病聲之候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可治者,明而察之。

肝病為瘧者,令人色蒼蒼然,氣息喘悶戰(zhàn)掉,狀如死者。若人本來少于悲恚,忽爾嗔怒,出言反常,乍寬乍急。言未竟,以手向眼,如有所思。若不即病,禍必至矣。此肝病聲之證也。

其人若虛,則為風寒所傷;若實,則為熱氣所損。陽則瀉之,陰則補之。

肺病為瘧,乍來乍去,令人心寒,寒甚則發(fā)熱善驚,如有所見。此肺瘧證也。若人本來語聲雄,忽爾不亮,拖氣用力,方得出言,而反于常。人呼共語,直視不應。雖曰未病,勢當不久。此則肺病聲之候也。察觀疾,表里相應,根據源審治,乃不失也。

脾病為瘧者,令人寒,腹中痛,腸中鳴,鳴已汗出。若其人本來少于喜怒,而忽反常,喜無度,正言鼻笑,不答于人。此是脾病聲之候也。不盈句月,病必至也。

腎病為瘧者,令人凄凄然,腰脊痛而宛轉,大便澀,自掉不定,手足寒。若人本來不喜不怒,忽然謇而好嗔怒,反于常性。此腎已傷,雖未發(fā)覺,是其候也。見人未言而前開口笑,還閉口不聲,舉手閘極腹。此腎病聲之證。虛實表里,浮沉清濁,宜以察之,逐以治之。

陳無擇云∶夫瘧備三因,外則感四氣,內則動七情,飲食肌飽,房室勞逸,皆能致之。經所謂夏傷暑,秋 瘧者,此則因時而敘耳,不可專以此論。

外所因證有寒瘧,有溫瘧,有癉瘧,并同《素問》。有濕瘧者,寒熱身重,骨節(jié)煩疼,脹滿自汗善嘔。因汗出復浴,濕舍皮膚及冒雨水。有牝瘧者,寒多不熱,但慘 振栗,病以時作。此則多感陰濕,陽不能制陰也。

五種瘧疾以外感風寒暑濕,與衛(wèi)氣相并而成。除癉瘧獨熱,溫瘧先熱,牝瘧無熱外,諸瘧皆先寒后熱。

內所因證,病者以蓄怒傷肝,氣郁所致,名曰肝瘧。以喜傷心,心氣耗散所致,名曰心瘧。

以思傷脾,氣郁涎結所致,名曰脾瘧。以憂傷肺,肺氣凝痰所致,名曰肺瘧。以失志傷腎所致,名曰腎瘧。所致之證同《素問》。此五種瘧疾,以感氣不和,郁潔痰飲所致。

不內外因,有疫瘧者,一歲之間,長幼相似。有鬼瘧者,夢寐不祥,多生恐怖。有瘴瘧者,乍熱乍寒,乍有乍無,南方多病。有胃瘧者,飲食饑飽,傷胃而成,世謂食瘧。有勞瘧者,經年不瘥,前后復發(fā),微勞不任。亦有數年不瘥,結成癥癖在腹脅,名曰老瘧,亦曰瘧母。以上證,各有方以治之。

《機要》云∶經曰∶夏傷于暑,秋必 瘧。傷之淺者近而暴,傷之重者遠而緩。 瘧者,久瘧也。是知夏傷暑,氣閉而不能發(fā)泄于外,邪氣內行,至秋而為瘧也。有中三陽者,有中三陰者,其證各殊也。在太陽經,謂之寒瘧,治多汗之;在陽明,謂之熱瘧,治多下之;在少陽經,謂之風瘧,治多和之。此三陽受病,謂之暴瘧,發(fā)在夏至后處暑前,此乃傷之淺者近而暴也。在陰經則不分三經,總謂之濕瘧,當從太陰經論之,發(fā)在處暑后冬至前,此乃傷之重者遠而緩,為 瘧也。

子和云∶《內經》既以夏傷于暑而為瘧,何世醫(yī)皆以脾寒治之,用雄黃之類?復有指為食瘧,此又非也。豈知《內經》之論則不然,皆夏傷于暑,遇秋風寒而后發(fā)也。邪熱淺則連日,邪熱深則間日。并入于里則寒,并入于表則熱。若此論,則了不相干于脾也。治平之時,其民夷靜,雖用砒石、辰砂有毒之藥,以熱治熱,亦能取效;擾攘之時,其民勞苦,內火與外火俱動,以熱攻熱,轉為瀉血吐血瘡瘍嘔吐之疾,豈與夷靜之人同治哉?予嘗用張長沙汗吐下三法愈瘧病極多,大忌錯作脾寒治之。

《玉機微義》云∶瘧無脾寒及鬼食,皆是得之于暑,又謂治平與擾攘之時治瘧不同,皆確論www.med126.com也。然食瘧則世亦有之者。予觀其用藥,以白虎加人參湯、小柴胡五苓散、桂苓甘露飲之類,則調之也。甚者咸欲承氣、大柴胡湯下之。更不愈,以常山散吐之。悉是寒藥降火之劑,蓋以瘧從火之化也。又有謂治 蕘貧賤之人與富貴膏粱不同之論,固是,仍用溫脾散辰砂劫藥,貧賤之人豈與治平時人同歟?貧賤者脾胃虛寒,其可用劫劑歟?此上恐非出于子和之筆也。

學人審之。

或問∶俗以瘧為脾寒何也?曰∶此亦有理。天地之間,唯昊楚閩廣人患此至多,為陽氣之所盛處。其地卑濕,長夏之時,人多患 瘧霍亂瀉痢,傷濕熱也。本暑盛陽極,人伏陰在內,脾困體倦,腠理開發(fā);蛞蚣{涼于水閣木陰,及泉水澡浴,而微寒客于肌肉之間,經所謂遇夏氣凄滄之小寒迫之是也;騽谝垧囷杻葌,而即病作,故指肌肉屬脾,發(fā)則多惡寒戰(zhàn)栗,乃謂之脾寒爾。實由風寒濕暑之邪郁于腠理,夏時毛竅疏通而不為病,至秋氣收斂之際,表邪不能發(fā)越,故進退不已,往來寒熱,病勢如凌虐人之狀,所以名瘧,即四時之傷寒,故十二經皆能為病。

古方治法多兼于里,內傷取效,脾胃和而精氣疏通,陰陽和解,諸邪悉散。此實非脾病也。

但病氣隨經升降,其發(fā)早晏日次不等,《內經》具病例已詳。后世以發(fā)表解肌溫經散寒等法,亦未嘗執(zhí)于燥脾劫劑也。又曰∶既瘧本夏傷暑為病,世有不服藥餌,或人與符咒厭之亦止,何也?

曰∶此夏時天地氣交,百物生發(fā),濕熱熏蒸,諸蟲吐毒之際,人因暑熱汗出,神氣虛散,感得時行不正之氣為病,故與厭之亦止,若移精變氣之謂也。然古人稱瘧不得為脾寒者,正恐人專于溫脾之說,不明造化之源,而失病機氣宜之要故也。

丹溪曰∶瘧有暑有風有濕有痰有食積,久而發(fā)者為老瘧,不已者為瘧母。風暑之瘧,多因夏月在風涼處歇,遂閉汗不能得泄,暑舍于內,故大法當汗之。瘧而惡飲食者,必自飲食上得之,當用青皮湯之類是也。三日一發(fā)者,受病一年;間日一發(fā)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fā)者,受病一月;連發(fā)二日住一日者,氣血俱病,俗名脾寒,乃因名而速其實也。茍因飲食而得之,未必是寒,況其他乎?

脈候

《要略》曰∶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而小緊者下之瘥,弦遲者宜溫,弦緊者宜發(fā)汗針灸,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fā)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肺經》曰∶瘧脈自弦。微則為虛,代散則死。瘧脈弦大者吐之,不愈須再吐之。凡弦而大者為瘧脈。若虛濡而數者非瘧也,乃陰虛證耳。每日午后惡寒發(fā)熱,至曉亦得微汗而解。此皆似瘧而非瘧。

治法

瘧疾多因風寒暑濕而得之,乃天之邪氣所傷,當以汗解。故仲景河間悉用發(fā)表之藥,但以寒熱多少,分經絡而治。

傅氏云∶瘧系外邪,當以汗解,或汗不得出,郁而成痰。宜養(yǎng)胃化痰發(fā)汗,邪氣得出,自然和也。

瘧無汗,要有汗,發(fā)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要無汗,扶正氣為主,帶散。(無汗,以升麻、葛根川芎、蒼術、柴胡之屬;有汗,以當歸、芍藥、參、 、黃柏之屬調之。)

凡瘧數作之后,發(fā)散和解了,便宜截之。久則中氣虛弱,邪愈深而難治。

瘧疾多起于暑熱風濕,未經發(fā)散,遽用常山、烏梅、丹、砒劫劑,輕者必重,重者必危。

夫三日一作者,陰經受病也,作于子午卯酉,少陰瘧也;作于寅申巳亥,厥陰瘧也;作于辰戌丑未日,太陰瘧也。瘧得于暑,當汗而解。或因取涼太過,汗郁成痰。其初感也,弱者即病胃;氣強者伏而不動。至于再感,復因內傷,其病乃作,宜其難瘥。

夫感暑與風皆外邪也,非汗多不解。若已經誤用劫劑,胃氣重傷,似難速愈,必先與參術等補劑加減以取汗,得汗而虛,又行補養(yǎng)。下體屬陰,最難得汗,補藥力到,汗出至足,方是佳兆。又有感病極深,邪氣必自臟傳至腑,其發(fā)無時。若發(fā)于午之后、寅之前者,血受病也,為難愈,須漸漸趲早,方是佳兆。治此疾者,春夏為易,秋冬為難。大忌飽食,以汗之難易為優(yōu)劣也。

瘧疾有三陰三陽之異。蓋傷于陽者近而暴,傷在陰者遠而深;在氣則發(fā)之早,在血則發(fā)之晏;淺則日作,深則間之。此雖分在陰在陽,是乃淺深之謂,皆當從汗而發(fā)也!稒C要》謂在三陽經,其汗下和解同傷寒治。外邪解而內未已者,以早晚分氣血,而用大柴胡湯、大承氣、仁承氣下之!秲蓮V撮生》論暑毒瘴瘧,每用疏轉之劑取下根源。其有先傷暑后發(fā)瘧涉年余者,度其腹中有癖,水磨沉香下解毒雄黃丸,黑血如泥瀉下極臭,由是遂愈。因知諸瘧皆有積,在治法之外,又當隨輕重而利導之。實者加子和舟車丸、浚川散、隱君滾痰丸之類;虛者養(yǎng)正丹、木香檳榔丸之類。可見常山于瘧作效,為能消痰破癖,上可吐涎而下可利水故也。久瘧胸中郁郁,欲吐而不能吐,當以蘆散、雄黃散吐之。此為暴病而氣實者設也。丹溪論邪氣深入陰分血分而成久瘧者,必當用升發(fā)藥,自臟而出之于腑,然后自表作汗而解。若用下藥,則邪氣愈陷下而難出也。又久瘧之人正氣虛者,不可用劫藥損其胃氣,劫之數次不愈者,病若不變,必待春來陽氣上升,瘧氣隨升發(fā)之氣而出方已。遇此者當以補之。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后熱, 然,熱止汗出,難已。刺委中,(足膝后橫紋中央是穴。)出血三合。虛者勿刺,宜大調中湯加羌活、柴胡、桂枝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宜刺足陽明跗上沖陽穴,(足背上五寸骨間動脈。)宜大調中湯加桂枝、石膏、黃芩、芍藥。

足少陽瘧,令人身體解 ,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中惕惕然,熱多汗出甚。

宜刺足少陽俠溪穴,(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jié)前陷中是穴。)大調中湯加柴胡、黃芩、芍藥、人參。

足太陰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公孫,(公孫為太陰絡在足大指本節(jié)后同身寸一寸,刺灸。)藥宜大調中湯加桂枝、芍藥、甘草、人參。

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取大溪,(此少陰絡也,在足內踝后跟骨

上動脈陷中,刺三分,灸三壯。)藥宜大調中湯加知母、黃芩。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jié)M,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陰太沖,(在足大指本節(jié)后二寸陷中。)藥宜大調中湯加川芎、當歸、玄胡、苦楝,脈沉微加附子

風瘧自感風而得,惡風自汗,煩躁頭疼,轉而為瘧。風,陽氣也,故先熱后寒?膳c解散,如川芎、白芷、青皮、柴胡、紫蘇、細辛、檳榔之類。

溫瘧一證,亦先熱后寒,此為傷寒壞病,與風瘧大略相同。熱多寒少,小柴胡湯;熱少寒多,小柴胡加桂。

夫寒瘧自感寒而得,無汗惡寒,攣痛面慘,轉而為瘧。寒,陰氣也,故先寒后熱?膳c發(fā)散寒邪,生料五積散、增桂養(yǎng)胃湯,或良姜、官桂、草果之類,甚則姜附湯、附子理中湯。

暑瘧為暑勝熱多得之,一名癉瘧,陰氣獨微,陽氣獨發(fā),但熱不寒,里實不泄,煩渴且嘔,肌肉消爍,合用小柴胡湯、香薷飲。嘔者,縮脾飲(方見暑門。)加生姜溫服下消暑丸。熱多燥甚者,少與竹葉湯,常山、柴胡于暑證最便。當暑盛時作者,人參白虎湯之類。

濕瘧因冒襲雨濕,汗出澡浴得之。身體痛重,肢節(jié)煩疼,嘔逆脹滿,合用五苓散、除濕湯加蒼術、茯苓之屬。寒多者加姜、桂。

牝瘧為久受陰濕,陰盛陽虛,不能制陰,所以寒多不熱,氣虛而泄,凄愴振振,柴湖桂姜湯,減半黃芩,加以半夏。

食瘧一名胃瘧,飲食無節(jié),饑飽有傷致然也。凡食啖生冷咸酸、魚鹽肥膩,中脘生痰,皆為食瘧。其狀苦饑而不能食,食則中滿嘔逆腹痛。青皮、陳皮、草果、半夏、砂仁、白豆蔻作劑,或煎四獸湯下紅丸子之屬。

瘴瘧乃山嵐瘴氣蒸毒所致,自嶺以南地方苦炎,燥濕不常,人多患瘴瘧。其狀血乘上焦,病若來時,令人迷困,甚則發(fā)燥狂妄,亦有啞而不能言者,皆由敗血瘀于心,毒涎聚于脾,此為實熱所致,而尤甚于暑瘧者也。治之須用涼膈散疏通大府,小柴胡加大黃,或木香丸、觀音丸之類。

勞瘧則前數證經久不瘥,真氣以耗,邪氣猶存,或藥暫止,小勞來復。法當調養(yǎng)氣血,十全大補湯之屬。有熱者,止以八珍湯

瘧母,此為前證彌年越歲,經汗吐下,榮衛(wèi)虧損,邪氣伏藏脅間,結有癥癖,成塊不移。

此證未可直攻,急作烏頭七棗湯以扶其里,候其內氣已完,繼已經效驅瘧丹,或消癖丸下之愈。

鬼瘧,世俗之謂也,乃邪入陰分,夜間發(fā)作,故名鬼。但凡午后及夜作者,用四物湯加黃柏、酒炒知母、紅花、升麻,提起陽分,方可截之!夺t(yī)林集要》云∶瘧在陰經而夜發(fā)者,桃仁承氣湯下之再截。

治瘧有汗要無汗,須扶正氣;(以小柴胡桂枝湯或白虎桂枝湯亦可。)無汗要有汗,須散邪帶補,桂枝湯加黃 知母石膏湯,或人參柴胡飲子。

熱多寒少,目痛多汗肺大者,以大柴胡湯微利之。余邪未盡,以白芷石膏三物湯以盡其邪。

治瘧總套,初得病勢方熾,二三發(fā)間,未宜遽截,不論寒熱多少,且用清脾飲或草果飲,或二陳湯加草果五七分,或平胃散加草果、柴胡各五分,又或養(yǎng)胃湯加川芎、草果各五分。熱少者,進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湯。服后寒仍多者,養(yǎng)胃湯加附子、桂枝各五分。獨寒者尤宜,不效則七棗湯。熱多者,宜驅瘧飲或參蘇飲,每服加草果五分。大熱不除,宜小柴胡湯。

渴甚者,以五苓散,白虎湯入辰砂少許。獨熱無寒,亦與小柴胡湯。熱雖極,不甚渴者,本方加桂,或以柴胡桂姜湯,候可截則截之。

《雜著》云∶邪從外入者,宜發(fā)散之,又須分別陰分陽分而用藥。邪瘧及新瘧發(fā)熱者,可散可截;虛瘧及久瘧者,宜補氣血。若過服截藥,致傷脾胃,則必綿延不休。

久瘧不愈,寒多熱少,咳嗽痰涎,用四獸飲,二服以后,參、術、草果截之!夺t(yī)林集要》云∶久瘧不已,宜服七寶飲。

久瘧不得汗,以二陳湯倍加蒼、白術,少加檳榔。

久瘧以二陳湯加川芎、蒼術、白術、柴胡、葛根,一補一發(fā)藥也。

久瘧欲吐不吐者,宜探而吐之,或用藜蘆末水調服,以吐為度。甚者發(fā)寒熱,頭痛如破,渴而飲水多汗,可以參、 、芩、連、梔子、川芎、蒼術、白術之類治之。

瘧大渴大熱,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黃連、黃柏、知母、梔子、麥門冬、天花粉。

瘧母治法,以丸藥消導之,醋炙鱉甲為君,三棱莪術、香附、海粉、青皮、桃仁、紅花、神曲、麥芽,隨證加減,丸醋湯下。

瘧因勞役憂思而作,汗多食少倦甚者,補中益氣湯

小柴胡湯加常山,截瘧神效。

瘧疾能食而痰伏者,小胃丹下之;不能者,必從飲食上得之,以食治,清脾湯之類。

瘧疾既久,脾胃虛寒,及老弱不食,可用理中湯加青皮、草果、半夏、茯苓。久而不已,姜附湯。

婦人久瘧,用小柴胡合四物湯服之。

小兒瘧疾有痞塊,生地、芍藥各一錢,陳皮、川芎、炒黃芩、半夏各一錢、甘草三分加姜煎,調醋炙鱉甲末效。

治案

一男子 瘧,脅下有肥氣,腹中作痛,形如覆杯,病已三載,兩手脈沉伏而有力。以三花神佑丸五六十丸下之五六行,以涼水止之,蓋冷主收斂故也。一二日服白虎湯,五七日后以常山散吐出冷痰涎水,又以柴胡湯和之,間服妙功丸磨積愈。

《正傳》有二男子皆年四五十,各得 瘧三年,俱發(fā)于寅申巳亥日。一人晝發(fā),發(fā)于巳而退于申;一人夜發(fā),發(fā)于亥而退于寅。晝發(fā)者,乃陰中之陽病,宜補氣解表,與小柴胡倍柴胡、人參,加白術、川芎、葛根、陳皮、青皮、蒼術。夜發(fā)者為陰中之陰病,宜補血疏肝,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加青皮。各與干帖,加姜棗煎,于未發(fā)前二時每日一帖,服至八帖,同日得大汗而愈。

丹溪治一人,因勞役發(fā)嗽得 瘧,又服發(fā)散藥,變?yōu)榘l(fā)熱,舌短語言不正,痰吼有聲,脈洪實似滑。先用獨參湯加竹瀝蛤殼一,服后吐膠痰,舌本正,后用黃 人參湯服半月愈。

一人性急好酒色,味濃,適多憂怒,患久瘧,忽大熱下臭積,大孔痛陷下,此大虛,脈弦大而浮。以瓦磨如錢圓燒紅,童便淬,急取以紙裹于痛處,恐外寒乘而入也,以參、歸、陳皮煎服,淡味半月安。

一婦病瘧,三日一發(fā),食少,經不行已三月,脈無。時冬寒,議作虛寒治。疑誤,再診,見其梳洗言動如常,知果誤也。經不行,非無血,為痰所凝。脈無,非血氣衰,則積痰生熱,結伏其脈而不見耳,當作實熱治。與三花丸,旬日后食進,脈出帶微弦。謂胃氣既全,雖不藥,瘧當自愈而經行也。令淡滋味,果應。

一婦身材小,味濃, 疲瘧月余,間日發(fā)于申酉。頭與身痛,寒多喜極熱辣,脈伏面慘晦,作實熱治之,以十棗湯為末,粥丸黍米大,服十粒津咽,日三次,令淡飯半月,大汗愈。

一婦人久痢,因哭子變瘧,一日五六作,汗如雨不止,脈微數,疲甚,無邪可治,陰虛陽散,死在旦夕。且服四獸等熱劑,遂用參術二兩、白芍藥一兩、黃 半兩、炙甘草二錢,作四大劑服之而愈。

藥方

(《濟生》)清脾飲 治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干,小便赤澀。

青皮 濃樸(姜制) 白術 黃芩 草果 柴胡 茯苓 半夏 甘草(炙。各等分)

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五片,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仲景)小柴胡二陳湯 治熱痰作瘧,用此和解。(方見傷寒門。)

(《活人》)白虎加桂枝湯 治瘧但熱不寒及有汗者。

知母 桂枝 甘草(炙) 粳米(各一錢) 石膏(五錢)

上咀,水盞半煎一盞,去滓溫服。

(《局方》)參蘇飲 治瘧初作,用此散解。(方見風寒門。)

(《局方》)二陳湯 治食痰作瘧。(方見痰門。)

(《局方》)五苓散 治瘧疾小水不利,用此分理陰陽。(方見濕門。)

草果飲 治諸瘧通用。

草果 白芷 良姜 青皮 川芎 紫蘇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加姜煎,亦治寒瘧。

(《拔萃》)桂枝黃芩湯 治瘧,服藥寒熱轉甚者,此三陽合病也。

桂枝 黃芩(一錢) 人參 柴胡(錢半) 石膏 知母(各一錢) 半夏 甘草(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七分服。

(《御藥》)柴胡栝姜根湯 治一切瘧疾,往來寒熱,煩渴引飲。

柴胡(二錢) 花粉 黃芩 人參 甘草(炙。各一錢)

上姜五片、棗二枚、水盞半煎八分,通口服。

(《簡易》)七寶飲 治一切瘧疾,或先寒后熱,或先熱后寒,不問鬼瘧食瘧。

常山 濃樸(姜制) 青皮 陳皮 甘草(炙) 檳榔 草果(各一錢)

上咀,作一服,于未發(fā)隔夜,水一盞、酒一盞共煎一盞,去渣露一宿,再將渣煎另放,亦露一宿,來日當發(fā)之晨,蕩溫,面東先服,頭服少頃,再服藥渣,大有神效。

(《和劑》)人參養(yǎng)胃湯 治瘧疾寒多熱少者,必須先服此藥。

人參 濃樸(制) 陳皮(各一錢半) 蒼術(二錢) 茯苓 半夏(制) 草果 藿香 甘草(炙。各一錢)

上咀,作一服,姜三片、棗二枚煎,不拘時服。

(《濟生》)萬安散 治一切瘧病之初,以其氣壯,進此藥以取效。氣虛胃弱及妊婦不宜服之。

蒼術 濃樸(姜炒) 陳皮 檳榔 常山(酒浸) 甘草(炙。各錢半)

上咀,水二盞煎一盞,去渣露一宿,臨發(fā)早溫服,忌熱物。

驅瘧飲 治諸瘧久瘧不愈者。

草果 青皮 陳皮 人參 茯苓 半夏(制) 濃樸 蒼術(炒) 檳榔 白術 甘草(各一兩)良姜(五錢)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棗二枚、烏梅一個,煎八分,食遠服。

白術散 治邪氣留于經絡,與衛(wèi)氣相并,日發(fā)瘧疾,寒熱交作者,初受風寒者尤宜。

麻黃 白術 茯苓 桂心(各七分) 陳皮 青皮 桔梗 白芷 甘草(炙) 半夏(制)紫蘇 烏梅肉(各六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老瘧飲 治久瘧結成 瘕,癖在胸脅,諸藥不愈者。

蒼術(制) 草果 桔梗 青皮 陳皮 良姜(各七分) 白芷 茯苓 半夏(制) 枳殼(炒)甘草(炙) 桂心 干姜(炮) 紫蘇 川芎(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入鹽少許煎八分,食前服。

(徐氏)正氣散退寒瘧,正胃氣,進飲食,脾胃虛怯者用之尤宜。

藿香 草果(各二兩) 半夏(制) 陳皮 濃樸 砂仁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匕,生姜棗子煎,俟瘧未發(fā)前和渣服。

(《辨疑》)柴葛二陳湯 治一切瘧,傷暑濕勞食等證。

柴胡 干葛 白術 陳皮 半夏(制) 黃芩(寒陰瘧即除之) 蒼術(制) 川芎 甘草(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生姜三片,煎服。干葛、川芎、蒼術乃發(fā)散外邪之藥,久瘧者及發(fā)散過者除之。不思飲食,加山楂、麥芽、枳實各五分。痰盛加貝母、知母。寒痰停飲加草果仁。陽分汗多,加人參、黃 去葛根。陰分,加酒芍藥、川當歸、川芎、生地黃各八分,或用升麻以提之。久瘧微邪潮熱,加四君子湯去祛邪之藥。欲截,加常山、檳榔、青皮、貝母各一錢。

(《雜著》)二術柴葛湯 治諸瘧必用之劑。

白術 蒼術 柴胡 葛根 陳皮(各七分) 甘草(五分)

若一日一發(fā)及午前發(fā)者,邪在陽分,加枯芩、茯苓、半夏(各一錢)。熱甚頭痛,加川芎、軟石膏(各一錢)?诳剩邮、知母、麥門冬(各一錢)。

若間日或三日發(fā),午后或夜發(fā)者,邪在陰分,加川芎、當歸、酒炒芍藥、熟地黃、酒炒知母(各一錢)、酒黃 、酒紅花(各四分)提。在陽分可截之。

若間一日連發(fā)二日,或日夜各發(fā)者,氣血俱病,加人參、黃 、白茯苓(各一錢)以補氣,川芎、地黃、歸、芍以補血。

若陽瘧多汗,用黃 、人參、白術以斂之。無汗用柴胡、蒼術、白術、黃芩、葛根以發(fā)之。

若陰瘧多汗,用當歸、白芍、熟地、黃 、黃柏以斂之。無汗用柴胡、蒼術、川芎、紅花、升麻以發(fā)之。

胃氣弱,飲食少,或服截藥傷脾胃而食少者,加人參、酒芍藥、大麥芽(各一錢)。

傷食痞悶或有食積者,加神曲、麥芽、枳實(各一錢)、黃連(五分)。

痰盛,加姜、半夏、南星、枳實(炒。各一錢),黃連、黃芩(各六分)。

若欲截之,加檳榔、常山、青皮、黃芩(各一錢)、烏梅肉(三個)。

日久虛瘧,寒熱不多,或無寒而但微熱者,邪氣已無,只用四君子湯合四物湯,加柴胡、黃芩、黃 、陳皮以滋補氣血。

(《活人》)柴苓湯 治瘧熱多寒少,口燥心煩少睡。(方見傷寒門。)

(《機要》)桂枝羌活湯 治瘧處暑以前發(fā),頭項痛,脈浮惡風無汗。

桂枝 羌活 防風 甘草(各一錢)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八分,溫服。如吐,加半夏曲

麻黃羌活湯 治前證,惡風無汗。

麻黃 羌活 防風 甘草(各一錢)

煎如前式。

白芷湯 治瘧熱多寒少,身頭痛,脈長。先以大柴胡湯下之,微利為度,后微熱不盡者,當服白芷湯以盡其邪。

白芷(一錢) 知母(二錢) 石膏(四錢)

上為粗未,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桂枝芍藥湯 治瘧疾寒熱大作,不論先后。此太陽陽明合病也,謂之大爭,寒熱作則必戰(zhàn)。經曰∶熱戰(zhàn)而動也。

發(fā)熱則必泄汗。經曰∶汗出不愈,知內熱也。陽盛陰虛之證,內實外虛,不治熱久而傳陰經也。此湯主之。

桂(一錢) 黃 石膏 芍藥 知母(各三錢)

上咀,水盞半煎服。

(《局方》)香薷飲 治傷暑發(fā)瘧。

香薷(二錢) 濃樸 扁豆(炒。各一錢)

上咀,水盞半、烏梅一個煎八分,臨時入姜汁一匙溫服。

五物香薷飲、香薷縮脾飲 并治暑瘧。(方見暑門。)

(《直指》)地龍 治瘴瘧諸瘧,大熱煩躁。

生地龍(二條,研細)

上入姜汁、薄荷汁、生蜜各少許,新汲水調下。熱熾,加腦子少許。

(《良方》)茵陳 治癉瘧發(fā)作有時,但熱不寒,頭痛不安,通身俱黑,大腸秘熱,小便黃赤宜服此。

茵陳蒿 山梔子 柴胡 黃芩 桔梗 牡丹皮 貝母 荊芥穗 升麻 半夏 羌活 杏仁(去皮尖)獨活 麻黃(去根節(jié)。各五錢) 細辛(一分)

上咀,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三片,煎一沸,急瀉出,臨發(fā)熱頭痛,去渣熱服不拘時。

但此瘧止發(fā)熱并初發(fā)時先壯熱者可服。熱多寒少,食后服此藥。

(《良方》)大青 治癉瘧積熱痰盛,寒少熱多,煩躁引飲。

大青(一兩,莖葉紫者是,不紫即是遠志,不可用也。如無真者,以青黛代之) 大黃(醋炒)赤芍藥 常山(炒) 龍膽草(去土) 甘草(炙,各三兩)

上搗篩,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煎八分,溫服。氣盛熱多宜服,若得利成熱稍退則止。人素有虛痰,年四十以上者不可服之。

(《良方》)半夏散 治痰瘧,發(fā)作有時,熱多寒少,頭痛,額角并胸前肌肉 動。

食才入口,即吐出,面色帶赤,宜服此。

半夏(泡七次為末,姜汁和調作餅曬干) 藿香 羌活 芎 (各一分) 牽牛(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食后白湯調下。

(《和劑》)勝金丸 治一切瘧,寒熱不一,嘔噦頭痛,煩渴喘息,胸膈停痰。

雞心檳榔(一兩,日干) 川常山(四兩,酒浸蒸焙干)

上為末,水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于未發(fā)前半日冷酒下便睡,不得吃熱湯飲,次日又用冷酒下二十丸,仍不得吃熱飲食,又次日飲食無拘。

(《子和》)常山飲 治瘧疾膈上有痰涎,宜吐以取效。若用砒霜之類發(fā)吐,縱瘧已,脾胃受傷,須用無毒之藥吐痰為佳。

常山(二兩,少煮曬干)

上咀,每服一兩,水煎空心服。

(《機要》)藜蘆散 治久瘧不能飲食,胸中郁郁如吐,欲吐不能吐者,痰結也。當以此吐之則已。

大藜蘆(為末)

每服半錢,溫齏水調下,以吐為度。

(《機要》)雄黃散 治瘧如前。

雄黃 瓜蒂 赤小豆(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溫齏水調下,以吐為度。

(《三因》)紅丸子 專治食瘧。

蓬術 三棱(各二兩,醋煮伏時) 胡椒(一兩) 青皮(三兩,炒) 陳魏(一分,醋化)

上為細末,另用蒼術末同阿魏醋米糊為丸,梧桐子大,炒土朱為衣。每服五十丸,二陳湯四獸飲皆可下。

(《局方》)二陳湯加妙仁、青皮、豆蔻。專治食瘧。(方見前。)

(《直指》)四獸湯 治食瘧諸瘧,和胃消痰。

半夏 人參 茯苓 白術 橘紅 草果 生姜 烏梅 大棗(各等分) 甘草(炙,減半)

上咀,以鹽少許腌食頃,濕紙濃裹慢火煨香熟。每服四錢,水盞半煎七分溫服。

(《澹寮》)露姜飲 治脾胃痰瘧,發(fā)為寒熱。

生姜(四兩)

上和皮搗汁一碗,夜露至曉,空心冷服。

(《良方》)芎歸鱉甲飲 治勞瘧表里俱虛,真元未復,病雖暫止,小勞又發(fā)。

川芎 當歸 鱉甲(醋炙) 茯苓 青皮 陳皮 半夏(制) 芍藥(各等分)

上咀,每服一兩,水二盞、姜五片、棗二枚、烏梅一個,煎一盞,食遠服。熱多,加柴胡;寒多,加草果。

(《良方》)鱉甲煮散 治勞瘧。

鱉甲(去裙醋炙) 黃 牛膝(酒洗) 天靈蓋(酥炙) 菟絲子(制) 續(xù)斷(各五分)羌活 柴胡 赤茯苓 生地黃 木香 陳皮(去白) 芎 山茱萸 獨活 藿香(各三分)麝香(另研,一分)

上末,作一服,水盞半、鹽少許煎七分,空心和渣服;驘捗酆屯,每服五十丸,鹽湯空心下。

(《良方》)烏梅丸 治勞瘧,瘴鬼等瘧悉皆治之。

烏梅肉(微炒) 蓯蓉(酒浸一宿割去皺皮炙干) 鱉(去裙醋炙黃) 桃仁(湯泡去皮尖及雙仁,麥麩炒黃色。各三兩) 香豉(一合) 麝香(半錢) 常山 川升麻 人參 甘草(炙) 知母 桂心(各三錢)

上為末,入麝香研勻,煉蜜和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未發(fā)前空心溫酒下三十丸,至發(fā)時又下三十丸,每日服之,以瘥為度。

(《良方》)露星飲 治久瘧成勞。

白茯苓 檳榔 常山 秦艽 柴胡 黃芩 半夏 官桂 白術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水酒各半盞煎,露一宿,次早溫服。

(《良方》)沃雪湯 治山嵐瘴瘧。

蒼術(炒) 甘草(鹽浸炙。各三兩) 防風(細切) 白芍藥 濃樸 干葛(各四兩)樸硝(兩半,研)

上咀,每服四錢,水二盞煎一盞,不拘時熱服。服畢少時,以姜蔥作羹或作粥,吃了避風坐臥,身體潤即愈。兩滓又合煎服。

(《良方》)香椿散 治瘴氣惡心,四肢疼痛,口吐酸水,不思飲食,憎寒壯熱發(fā)過引飲。二廣八閩多山嵐煙霧蛇虺蠱毒之氣,當七八月之間,芒華發(fā)時,此時瘴疾大作,謂之黃芒瘴,又謂黃茅瘴。人因虛怯,又因傷饑傷飽,或沖煙霧,或涉溪澗,遂得此疾,謂之黑腳瘴、蝦蟆瘴、啞瘴,其名不一,并皆治之。

香嫩椿葉(三兩,酒浸炒) 南壁土(向日者) 甘草(炙) 陳芽茶(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用酒調下。如患久者,更入甘遂、柴胡各半兩,空心臨臥服。

(《良方》)保安湯 治山嵐瘴瘧,寒熱久不瘥。

常山(半兩) 青蒿 知母(各一兩) 桃仁(去皮尖研,半兩)

上咀,每服三錢,水盞半、生姜半分,煎至七分,不拘時熱服(《良方》)預固丸 治嶺南諸瘧。

丹砂 雄黃(各一兩,并研細水飛過令干) 鬼臼(半兩,為末) 阿魏(一分,用酒半升熬成膏入藥)

上再研令勻,以阿魏膏和丸,如雞頭子大,緋絹袋貯十丸。常執(zhí)手中頻嗅,雖瘴氣中行不得惹。遇瘴病者,井花水嚼下三丸瘥。

(《良方》)破塊丸 治瘴疾結成氣塊,腹中不能消散,服之效。

蓽茇 大黃(各一兩,俱生用)

上為細末,入麝香少許,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冷酒下,日三服。

(《簡易》)定齋草果飲 快脾治瘧。

草果仁 蒼術(制) 濃樸(制) 陳皮 半夏曲 甘草(炙) 烏梅(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五片、棗二枚,煎七分,溫服。寒甚者加姜附,熱加柴胡,瘴瘧加檳榔。

(《寶鑒》)交加飲子 治痰瘴氣虛寒瘧。

肉豆蔻 草豆蔻(各二個,一個煨,一個生用) 濃樸(二寸,半生半制)大甘草(二寸,半生半炙) 生姜(二塊,一生一煨)

上等分水煎,發(fā)日空心服,未愈再服。

(《濟生》)七棗湯 治五臟氣虛,陰陽相勝,作為 瘧,發(fā)作無時,寒多熱少。

附子(一枚炮,以鹽水浸再炮,如此七次,去皮臍)

上咀,水一盞,棗七枚、姜七片,煎八分,當發(fā)日空心溫服。

(《濟生》)果附湯 治氣虛瘧疾,寒多熱少,或只單寒。

草果仁 附子(炮制。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姜七片、棗一枚,煎服。

(《澹寮》)分利順元散 治體虛之人患瘧,寒多不可用截藥。

川烏 附子(各一兩) 南星(二兩) 木香(五錢,銼,臨時入)

除木香,以三味一半生,一半炮,和咀,每服四錢,棗七枚、姜十片、水一盞煎七分,發(fā)前一日及當發(fā)日早晨連進一二服。半生半熟,所以能利解陰陽也。

(《辨疑》)桂附二陳湯 治寒瘧但寒少熱多,腰足冷。

附子(炮制) 半夏(制) 陳皮 白茯苓 肉桂 炙甘草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辨疑》)二十四味斷瘧飲 治久瘧。

常山(酒炒) 草果 檳榔 知母(酒炒) 陳皮 青皮 川芎 枳殼 柴胡 黃芩 荊芥 白芷 人參 紫蘇 蒼術 白術 半夏 良姜 茯苓 桂 葛根 甘草 杏仁 烏梅(各等分)

上咀,每服一兩,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發(fā)日早服。

鱉甲烏梅丸 治久瘧不愈。

鱉(醋炙,一個) 川常山(二兩,酒炒褐色) 烏梅肉(五錢) 人參(七錢) 知母 貝母 檳榔(各兩半) 青皮 陳皮(各一兩,去白) 草果仁(八錢)

上為細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酒下,忌豬羊雞半月。

浸酒藥 治久瘧服諸藥不效者。

常山(炒) 蒼術(制。各一兩) 草果 青皮 陳皮 貝母 甘草(各五錢) 鱉甲(炙,一個)烏梅肉(微炒) 人參(各四錢)

上咀,用老酒半鏃入瓶中浸藥。每晨服一二杯,忌怒勞冷食。

(《濟生》)鱉甲飲子 治瘧疾久不愈,脅下痞滿,腹中結塊,名曰瘧母。

草果仁 鱉甲(醋炙) 黃 白術 白芍藥 濃樸(制) 檳榔 橘紅 川芎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七片、棗一枚、烏梅一個,煎服。

(《直指》)消癖丸 治瘧母停結癖,腹脅堅痛。

芫花(炒) 朱砂(細研,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每服十丸,濃煎棗湯下。去癖須用芫花、大戟下之,下后即與養(yǎng)胃湯。

(《良方》)神效手把丸 治鬼瘧。

猢孫頭骨 虎頭骨 頭骨 砒霜 常山朱砂(細研) 乳香(另研) 麝香 白芥子 阿魏(各一分) 蜈蚣(一枚)

上為細末,碾令勻,取五月五日午時,煉蜜和搗五百杵,丸如皂角子大。以緋絹裹一丸,男左女右,臂上系之。發(fā)時于凈室內焚香恭誠解下,男左女右手把之,時時就鼻嗅之,五度效。

鬼瘧神效丸

砒霜 朱砂 乳香(各半兩) 麝香 阿魏 安息香 綠豆粉 猢孫頭骨

上各為末,和研勻,蒸餅丸,梧桐子大。發(fā)前男左女右手把一丸便臥,一伏時便瘥。

萬安丸 治鬼瘧。

虎頭骨(酒炙,三兩) 藜蘆(六兩) 雄黃 鬼臼 天雄(制) 蕪荑(炒) 皂角(酥炙去皮絲。各一兩)

上為細末,入別研雄黃末勻,煉蜜和丸,彈子大。令患人頭上戴一丸立止,或于房內燒之避邪。

(《宣明》)瘧神丹 治諸般瘧疾。

白砒(一兩) 雄黃(一錢)

上以五月五日用粽子尖左右研三千下,日未出不令雞犬見婦人知。丸如梧桐子大,發(fā)前一日面東冷水下一丸。

(《發(fā)明》)斬鬼丹

人信(五錢,用明礬五錢蓋罐內火 ,微有黑煙出,取起放土地上冷) 雄黃(三錢,明亮者)

上共研勻極細,五月五日五家粽角為丸,如小豆大,未發(fā)前面東涼水下三丸,嚼破吞之妙。小兒一丸,以吐為效。

(秘方)鬼哭丹 治諸瘧疾。

綠豆(一兩) 信石(明者,三錢)

上碾極細,以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發(fā)日早五更以新汲水朝東吞下。忌濕面生冷葷腥。

(《玉機》)一剪金 治瘧圣藥。

信石 黑豆 雄黃(各等分)

上以石臼搗為末,用細絹子捻藥一捻于中裹如豆大,用絲扎定剪切。每服一丸,星宿全時用汲水吞下,勿令人知。

(《宣明》)辟邪丹 治瘴瘧鬼瘧食瘧。

綠豆(四十九粒) 雄黑豆(四十九粒) 朱砂(二錢,另研) 白砒(另研,二錢)

上為末同研勻,滴水丸,黃丹為衣。每服一粒,取桃枝研汁調井花水向日吞下。

(《集成》)常山飲 截諸瘧。

常山 檳榔 烏梅 草果 知母 甘草(炙) 穿山甲(炮)

每服五錢,水盞半煎一盞,露一宿,臨發(fā)日前二時溫服。

(秘方)四神飲

常山(二錢) 檳榔 柴胡 貝母(各一錢)

上咀,水二盞煎,加黑豆二七粒。臨發(fā)前二時空腹服之。

(《選要》)驅瘧丹 治久瘧諸瘧如神。

常山末 草果末 菖蒲綠豆粉(各一兩) 信石(醋煮,二錢半)

上用稀面糊搜和,分作一百二十餅,每以一餅用茶清浸露一宿,臨發(fā)日五更冷服。痰飲在上即吐,痰飲在下即瀉。小兒用一角,根據前法服。忌豬羊魚雞面。

(《和劑》)克效餅子 治一切瘧疾,發(fā)作有時,先覺有時,乃作寒栗鼓振頤頷,中外皆寒,腰脊俱痛,寒戰(zhàn)既已,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飲冷;蛱稻坌刂,煩滿欲吐,或先寒后熱,或先熱后寒,或寒多熱少,或熱多寒少,或寒熱相半,或但熱而不寒,或但寒而不熱,或一日一發(fā),或間日一發(fā),或發(fā)后五六日再發(fā),皆治。

甘草(炙) 綠豆末 荷葉(炮。各五錢) 定粉(研) 龍腦(研) 麝香(研。各半錢)金箔(二十五片,為衣) 信石(醋煮,兩半) 朱砂(飛,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搜和,每兩作二十餅捻扁,以金箔為衣。每服一餅,新汲水磨化。日發(fā)者,未發(fā)前服之;間日發(fā)者,不發(fā)夜服;隔數日發(fā)者,前一日夜服;連日發(fā)者,侵晨服。

(《百選》)碧霞丹 治久瘧不愈。

東方甲乙木巴豆(取肉去油) 南方丙丁火官桂(去粗皮) 中央戊己土硫黃(去土石)西方庚辛金白礬(另研) 北方壬癸水青黛(另研。各等分)

上于五月初一日修治了,用紙各包,以盤盛根據前方位排定,勿令貓犬婦人見之,安頓神前,至端日午時用五家粽角尖和前藥令勻,丸如梧桐子大,令患人以綿裹一丸塞在鼻中,男左女右,于未發(fā)前一日安之,約度尋常發(fā)過少許方除。

(《發(fā)明》)煮藥豆法 治久瘧瘧母痞塊者,不宜用消痞丸散等破氣并熱藥,只宜制豆法,食盡二升,自然消愈。

大黑豆(二升) 常山(半斤) 枳實(四兩) 血竭(五錢,另研)

上用水一斗先銼常山枳實,煮十余沸,入豆,候熟去二味,再入血竭末,用武火熬盡汁,取出曬干,每日食之一二合后,可灸章門二穴,其痞自消。

一方∶用獨蒜十二個煨熟,桃仁一百個去皮尖爛搗入黃丹,丸如豆大。每服三丸,當發(fā)日清晨溫酒一盞面東吞下。

一方∶用桃仁一味不犯水,入黃丹研丸,五月五日合服。

一方∶截瘧神效,常山末二錢、烏梅肉四個,研爛酒調,臨發(fā)日服。

一方∶治五般瘧疾,用夜明砂一錢,冷茶調下。

一方∶何首烏為末,酒調下三錢,臨發(fā)日先服。

一方∶治老瘧痰瘧,用雄黃、瓜蒂、赤小豆等分為末。每服半錢,調用溫水下,以吐為度。

一方∶不問新久瘧,用常山一兩銼碎,以好酒浸一宿,瓦器煮干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半盞去滓停冷,五更服之,不吐不瀉效。

一方∶用隔年全歷日端午日午時燒灰,糊丸,如豆大。發(fā)日早以無根水送下一丸。

一方∶治瘧神效,用蒜不拘多少,研極爛和黃丹少許,以聚為度,丸如芡實大,候干。

每服一丸,新汲水面東吞下。

《子母秘錄》∶百草霜、黃丹等分細研,每服二錢,于發(fā)日空心米飲調服,不過兩服愈。

一方∶治鬼瘧進退不定,用猢孫頭骨一枚燒灰為末,空心酒調一錢,臨發(fā)溫服。

一方∶治久患癆瘧瘴瘧,用鱉甲三兩,酥炙令黃,去裙為末,臨發(fā)時酒調下三錢。

一方∶脂和烏梅肉為丸,未發(fā)先服三十丸即止。

《醫(yī)方大成》∶用狗蠅一個去頭翅,以蠟圓一丸,當發(fā)日冷酒吞下。

灸法

大椎(第一骨節(jié)盡處,灸三壯立愈。)三椎(骨節(jié),灸亦可愈。)間使(二穴,在手掌后二指,兩筋中間是穴,可灸。)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