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要大論∶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經(jīng)脈篇曰∶足太陰脾之脈,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
脈解篇曰∶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也。
舉痛論曰∶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厥陰之病,少腹堅滿。厥病嘔,病食不下,入而復出。厥甚,寒氣入脾,食畢而吐。)
《靈樞經(jīng)》曰∶人之噦,蓋谷入于胃,胃氣上注于肺。寒氣邪氣谷氣俱還入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于胃,故為噦。
又曰∶胃氣逆為噦。
又曰∶病深者其氣噦。
劉河間曰∶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
楊仁齋云∶胃氣不和而嘔吐,人所共知。然有胃寒有胃熱,有痰飲有宿食,有風邪入胃,有氣逆沖上,數(shù)種之異,可不究其所自來哉?
丹溪曰∶嘔為火氣炎上,特其一耳。有氣逆者,有寒氣郁于胃口者,有食滯胃脘,而新食不得下而反胃者,有胃中有痰而嘔者,有久病胃虛不納谷者。
□
東垣發(fā)明嘔吐噦者,俱屬于胃。胃者,總司也。究其三者之源,皆因脾胃虛弱,或因寒氣客胃,加以飲食所傷,而致胃氣上逆,或嘔或吐或噦者,皆陰火之邪上沖,而吸入之氣不得入,故食不下也。邪氣沖之,火逆胃中而作者也。
□
嘔者,陽明也。陽明多氣多血,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下之。藥以生姜為主;蛴行钨|之物為病者,因而越之,可為上焦氣壅表實而言之,非以瀉氣而言之也。
吐者,太陽也。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為血病也。有食入即吐,以橘紅主之。有食已則吐,有食久則吐。
噦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氣病也,以姜制半夏主之是也。
□
《機要》曰∶吐有三因,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在胃口,上通于天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
是故上焦吐者皆從于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其證食已即吐,渴欲飲水,大便結燥,氣上沖胸而發(fā)痛。治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皆從于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長,其證或先痛而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以毒藥去其積,木香、檳榔行其氣。下焦吐者皆從于寒,地道也。
其脈沉而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以毒藥通其秘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復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便秘結而自愈也。
脈浮而洪者為氣逆。沉而遲者為寒。趺陽脈浮者,胃氣虛,嘔而不食。寒氣在上,噯氣在下,二氣相爭,但出而不入,其人即嘔而不得食,恐怖即死,寬緩即瘥。
脈陽緊陰數(shù),食已即吐。陽浮而數(shù)亦然。
關脈浮大,風傷胃。關上脈數(shù),其人即吐。
寸口緊為寒,芤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噎。
脈弦者虛,胃虛無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變?yōu)榉次浮:谟谏,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
寸口脈微而數(shù),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故痛而吐。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厥者難治。
胃虛嘔吐,惡食不思食,兼寒者惡寒,或食久還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脈遲而微澀。此皆虛寒者也,宜藿香安胃湯、理中湯,甚者丁香煮散溫補。
胃中郁熱,飲食積滯而嘔者,則惡食惡寒,煩悶膈滿,或渴喜涼,聞食則吐,服藥亦吐。
脈洪大而數(shù)。此皆實熱者也,宜竹茹湯,麥門冬湯清之。
□
無病之人,卒然而嘔吐,定是邪客胃府。在長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風寒所犯。干暑者六和湯、五苓散之類,犯寒者藿香正氣散、理中湯、五積散之類。
久病而吐者,胃虛不納谷也,六君子湯加丁香、豆蔻、調中益氣湯之類。常常惡心嘔吐清水,有熱而有痰也,宜用二陳湯加蒼術、濃樸、黃連、生姜之類是也。嘔家多服生姜,生姜為嘔家之圣藥也。朱奉議治嘔吐,以生姜、橘皮、半夏主之。
有形質之物滯于膈中,并膈上有痰者,宜先吐之,則經(jīng)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是也。
丹溪云∶胃中有熱,膈上有痰,二陳加炒梔子、黃連、生姜。
肝火出胃,逆上而嘔者,抑清丸。
夏月嘔吐不止,五苓散加姜汁。
吐蛔而嘔,以錫灰、檳榔末米飲調下。
嘔吐而食不得進,為胃風也,清嘔則愈。嘔而心下痞,半夏瀉心湯。嘔逆上氣者,陳皮竹茹湯。似嘔不嘔、似噦不噦無賴者,生姜半夏湯。多酒而嘔吐者,宜砂仁、豆蔻、連、茱、干葛、解酲之類。
久病吐者,胃氣虛不納谷也,生姜、人參、白術、黃 、香附治之。凡痞滿短氣而嘔,宜補中氣,止可用調中益氣湯。惡心吐清水者,有熱有痰有虛,皆用生姜,隨證佐藥治之。
胃中有痰有熱者,二陳湯加姜汁炒黃連、黃芩。挾虛者加人參、白術。又云∶胃虛嘔者,二陳湯加砂仁、藿香、白術。
痰飲為患,或因多食生冷,脾胃不和,以致嘔吐惡心,或頭眩,或胃脘懊 不快,或發(fā)寒熱,二陳湯加丁香、烏梅、生姜煎服。心下痞而痛者,加草豆蔻仁。
痰熱惡心嘔吐氣盛者,導痰湯加砂仁、竹茹、姜炒黃連。
女子嘔吐甚者死,以其陰在上故也。
諸大吐渴飲水者死,以童便飲之妙。
凡嘔吐者,切不可下,逆之故也。
漏氣嘔者,身背皆熱,肘臂酸疼,氣不續(xù),膈間悶,食入則先吐而后下,名曰漏氣,由風邪客腠理,經(jīng)氣失道,邪氣內(nèi)著,麥門冬湯主之。
走哺者,下焦實熱,小便不通,氣逆不續(xù),嘔吐不禁,名曰走哺,人參湯主之。
藿香安胃散 治一切嘔吐不止。
藿香 半夏(制) 陳皮 濃樸 蒼術(各一錢) 甘草(炙,三分)
水盞半、姜七片、棗三枚,煎七分服。
藿香安胃湯 治胃虛而嘔。
藿香 人參 陳皮(各一錢) 丁香(五分) 生姜(十片)
水煎服。
一物湯 治卒吐暴逆,虛弱困乏無力,及久病患嘔吐,飲食入口即吐者。
黃 人參(一兩,擘破)
水一大碗煎五分,服之。(再以參汁煮粥,服之而愈。)
加味二陳湯 治嘔吐,冷熱不調,氣逆沖上。
陳皮 茯苓 半夏曲(各一錢) 甘草 藿香 砂仁(各五分) 白術 神曲 人參(各七分)
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溫服。
白術湯 治胃虛痰氣嘔吐。
白術(一錢) 半夏曲(二錢) 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 檳榔(一錢) 木香(五分)
水二盞,姜五片,煎七分服。
大藿香散 治七情傷感,氣郁于中,眩運痞悶,嘔吐不食。
藿香(洗) 人參(各五分) 半夏曲 白術(各一錢) 白茯苓 陳皮(各七分) 桔梗(五分)枇杷葉(炙去毛,五個) 官桂(三分) 甘草 木香(各三分)
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加味七氣湯 治氣郁嘔吐。
半夏 濃樸 人參 茯苓(各一錢) 官桂(五分) 甘草(炙,五分)
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服。
□
理中湯 治脾胃虛寒嘔吐,有痰氣加半夏、生姜、陳皮。(方見傷寒門。)
治中湯 治胃中虛,過傷生冷腥膾,吐逆不止m.payment-defi.com/pharm/。(方見寒門。)
養(yǎng)胃湯 治胃虛寒,不思飲食,反胃嘔吐。(方見反胃門。)
草豆蔻湯 治嘔吐,和中調胃。
草豆蔻 藿香(各五分) 陳皮 枳殼(各七分) 白術 山藥(各一錢) 桂心 丁香(各二分)
水盞半、姜五片、棗三枚、粟米少許,煎七分,食前溫服。
三圣散 治胃寒嘔逆不食。
半夏(大者,七枚,先以錐子穿透心,用麻繩穿通,于井花水內(nèi)浸七日,一日一換,為散烘干用) 丁香(四十九枚) 胡椒(四錢)
為細末。大人用生姜湯調一字。小兒箸頭點生姜汁后,點藥于口內(nèi)立愈,甚者三次。
丁香煮散 治胃虛寒嘔吐不食。
丁香 紅豆 甘草(炙) 干姜(炮) 青皮 陳皮 川烏 良姜(各五錢) 胡椒(七粒)益智仁(五粒)
水二盞,鹽一捻,煎七分,空心服。
丁香半夏丸 治胃寒嘔吐吞酸。
丁香(一兩) 紅豆 半夏(制。各二兩) 白術(二兩) 陳皮(三兩)
為末,姜汁打糊丸,胡椒大。每服二十丸,姜湯下。
紫沉香丸 治中焦吐食,由食積與寒氣相假,故吐又痛。
半夏曲(一錢) 代赭石(三錢) 砂仁 烏梅肉 丁香 檳榔(各二錢) 杏仁 沉香 木香 陳皮 白術(各一錢) 肉豆蔻(炮) 巴霜(五分)
上為末,醋糊丸,胡椒大。每服二十丸,姜湯下。
□
竹茹湯 治胃中邪熱,心煩喜冷,嘔吐不食。
葛根(二錢) 半夏(三錢) 炙甘草(一錢) 竹茹(一丸,彈子大)
水二盞、姜五片、棗二枚,煎七分,細細服。手足心熱者和中。
一人病傷寒得汗,身涼數(shù)日,忽嘔吐,藥與飲食俱不下。醫(yī)者皆進丁香、藿香等藥,下咽即吐。予曰∶此正汗后余熱留胃中,證與竹茹湯相合。亟煎一服與之,遂安。
麥門冬湯 治煩熱嘔逆,食下即吐。
麥門冬 竹茹 茅根 生姜 人參(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盞半煎七分服。
竹茹二陳湯 治胃中有熱,膈上有痰,嘔吐不已。
竹茹(二錢) 陳皮 半夏 白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水二盞,姜七片,煎八分服。
香茹飲 治伏暑嘔吐。(方見暑門。)
和中枳殼湯 治上焦氣熱上沖,食已暴吐,脈浮而洪。
枳殼 白術 半夏(各錢半) 陳皮 茯苓 桔梗 濃樸(各七分)
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調木香、檳榔末一錢。食遠溫服,其功如神。
荊黃湯 治暴嘔吐熱氣逆上者。
水煎,調檳榔末一錢服。
□
調胃承氣湯 治胃中熱壅,宿滯不行,大便秘結,嘔吐。(方見于傷寒門。)
半夏曲芽湯 治飲食積滯,痰涎壅盛,嘔吐不已。
半夏 陳皮 茯苓 枳殼 檳榔 神曲 麥芽 香附子 濃樸 蒼術 甘草(各等分)
姜五片,棗一枚煎。
玉浮丸 治一切嘔吐。(方見反胃門。)
姜橘湯 治病后或虛弱之人一切嘔吐,不納藥食。
橘紅(四錢) 生姜(七錢一塊,略打破,濕紙包煨,取出再打碎煎)
水盞半、棗一枚,栗米一撮,煎七分,溫服,細細呷完即愈。
大枳殼丸 治酒食所傷,胸膈脹滿,心腹疼,痰逆嘔吐,噫氣吞酸。
茯苓 白術 濃樸 枳殼 人參 木香 青皮 半夏 陳皮 三棱(炮) 莪術(炮)檳榔 神曲 干姜(炮) 麥芽 大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姜汁糊丸,胡椒大。每服百丸,食后姜湯下。
□
《食醫(yī)心鏡》∶治嘔吐,陳粟米一合,姜汁一杯,水二碗,煮熟取飲服。
《肘后方》∶治卒干嘔不止,搗生姜、葛根取汁服一升效。
一方∶用甘蔗汁溫服半升,三服效。
《千金方》∶治干嘔,空心飲羊乳一杯效。
《衍義方》∶治嘔逆食不下,以生滑石末溫水調下二錢。
姜蜜湯 治嘔吐,取姜汁一盞,煎滾收貯,白蜜半斤煉熟亦收貯。每服姜汁一匙、蜜二匙,沸湯調服,日夜五七次妙。
蘇合香丸 治冷氣嘔吐不止,姜湯調下神效。(方見風門。)
沉香均氣散 治嘔吐日久,服藥不效,人倦少食,或間而作吐。
砂仁(炒) 沉香(另研,二錢半) 橘紅(五錢) 紫蘇(三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遠姜湯調下。
《心統(tǒng)》云∶吐屬寒,用砂仁豆蔻;嘔屬火,用姜汁炒黃連加柿蒂。(痰加竹瀝。)
孫真人食忌∶治嘔吐,白檳榔一枚銼、陳皮炙一錢,水一盞煎服。
□
一法∶正坐,兩手向后捉腕摩肋,上下七,左右換手亦然。除腹冷、宿氣積、胃口冷,飲食進退吐逆不下。
一偃臥展脛,兩手左蹺兩足踵,以鼻內(nèi)氣,自極七息,除腹中食嘔。
一坐直舒兩腳,以兩手挽兩足,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以兩手直叉兩足底,腳痛舒,以頭枕膝上,自極十二通,m.payment-defi.com/sanji/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
中腕(一穴,在臍上四寸,以草度鳩尾至神闕中折是穴,炙三七壯,治嘔吐不思飲食。)
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