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自“足太陽瘧”至末,見《素問》卷十第三十六《刺瘧篇》。篇首“瘧而不渴”至“為五十九刺”,《素問·刺瘧篇》編次在后。又自篇首至末,見《甲乙經(jīng)》卷七第五,又見《巢氏病源》卷十一《瘧病諸候》,惟編次小異。
黃帝曰:瘧而不渴,間日而作,奈何?岐伯曰:瘧而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溫瘧者,汗不出,為五十九刺。
足太陽在陰主水,故不渴間日發(fā)也。足少陽在陽,故渴而間日作也。此二皆寒瘧也。溫瘧,傷寒所為,故汗不出,以五十九刺也。
平按:自“黃帝曰:瘧而不渴”至“岐伯曰”,《素問》、《甲乙》無此十六字!按套闾枴,《甲乙經(jīng)》云:“《九卷》曰取足陽明,《素問》刺太陰。”今本《素問》作“刺足太陽”,新校正云:“《九卷》云:刺足陽明!短亍吠!薄按套闵訇枴保都滓医(jīng)》云:“《九卷》曰取手少陽,《素問》刺足少陽。”今本《素問》作“刺足少陽”,新校正云:“《九卷》云:刺手少陽!短亍吠。”據(jù)新校正所引,則《太素》與《九卷》同,與《素問》異。今本書云“刺足太陽”、“刺足少陽”,與《九卷》異,與《素問》同。又檢今本《靈樞·雜病篇》云:“瘧不渴,間日而作,取足陽明;渴而日作,取手陽明!痹贆z本書卷三十《刺瘧節(jié)度篇》,與《靈樞》同,與《甲乙》、《素問》新校正所引不盡同,與本篇所云“刺足②太陽”、“刺足少陽”亦異。細(xì)玩楊注本篇云:“此二皆寒瘧”,《刺瘧節(jié)度篇》云:“取所主輸”,故不盡同也。
②“足”字,蕭本脫。今據(jù)經(jīng)文補(bǔ)。
足太m.payment-defi.com/job/陽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后熱渴,渴止汗出,難已,日刺郄中出血。
足太陽脈從頭下背下腰,邪客之,故寒從背起!睹魈谩纷闾柡衔,療經(jīng)瘧,狀與此同也。
平按:“渴,渴止汗出”《素問》作“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新校正云:“全元起本、《甲乙經(jīng)》、《太素》、巢元方并作先寒后熱渴,渴止汗出!迸c本書合!叭沾疼е小保端貑枴、巢氏無“日”字,《甲乙》作“間日作,刺腘中”。
足少陽瘧,令人身體解□,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汗出甚,刺足少陽。
足少陽脈羈終身之肢節(jié),故此脈病身體解□。足少陽與厥陰合,故寒熱俱不甚,惡見
人也。若熱多,即汗出甚也,可取足少陽風(fēng)池、丘虛等穴也。
平按:“解□”,巢氏作“解倦”!都滓摇窡o“熱不甚”三字!昂埂弊,《素問》、《甲乙》、巢氏均不重,疑衍。
足陽明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陽明跗上。
足陽明兩陽合明,故汗出,喜見日月光明,見之快心也。足跗上,足陽明脈行也。
平按:“灑”,巢氏作“灑”;“日”下無“月”字。《素問》“刺”下有“足”字。《甲乙》“跗上”下,有“及調(diào)沖陽”四字。巢氏作“刺足陽明腳膚上”。
足太陰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歐,歐已乃衰,即取之。
足太陰脈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故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也。脾胃主食,故脾脈病不嗜食。其脈入腹屬脾絡(luò)胃,上膈俠咽,故病將極喜歐。歐已乃衰時(shí),即宜取之也。
平按:《甲乙》“多寒熱”作“多寒少熱”!皻W”《素問》、《甲乙》、巢氏并作“嘔”!叭≈毕,《甲乙》有“足太陰”三字。
足少陰瘧,令人吐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而處,其病難已。
足少陰脈貫肝膈入肺中,從肺出絡(luò)心,注胸中,故足少陰瘧令人吐歐,甚則寒熱俱多于余經(jīng)瘧。其足少陰為陽乘之,故熱多寒少。以其腎陰脈傷,故欲閉戶而處,病難已也。
平按:“令人吐嘔”①《甲乙》作“嘔吐甚,多寒少熱”,巢氏作“久寒熱”!半y已”下,《甲乙》有“取太溪”三字。
①“令人吐嘔”四字,蕭本原無。今據(jù)文義加。
足厥陰瘧,令人腰痛,少腹?jié)M,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已,數(shù)小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邑邑,刺足厥陰。
足厥陰脈環(huán)陰器,抵少腹,故腰痛少腹?jié)M小便不利如癃。癃,淋也,小便不利如淋也。其脈屬肝絡(luò)膽,膽為足厥陰腑,故膽傷,恐懼氣不足,腸中邑邑也?纱套阖赎幬遢、中封等穴也。
平按:“非癃已”《素問》、《甲乙》作“非癃也”,巢氏作“非癃狀也”!皵(shù)小便意”《素問》作“數(shù)便意”,新校正云:“《甲乙》數(shù)便意三字,作數(shù)噫二字!薄耙匾亍,《素問》、《甲乙》、巢氏并作“悒悒”。
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間,喜喜驚如有見者,刺手太陰、陽明。
以上言經(jīng)病為瘧,以下言臟病瘧。肺以逼心,故肺病心寒喜驚,妄有所見。宜取肺之臟腑表里之脈也。
平按:“喜驚如有見者”《素問》、《甲乙》作“善驚如有所見者”,巢氏作“如是有見者”。
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及寒多,寒不甚,熱甚,刺手少陰。
心中煩熱,故欲得冷水及欲得寒。以其是陽,得寒發(fā)熱,故使得寒多也,其寒不甚,其熱甚也。心經(jīng)手少陰受病,遂令心煩,非心受病。人心有神,不可多受邪氣,非脈不受邪也,故令煩心。療在手少陰少海之穴也。
平按:“及寒多,寒不甚,熱甚”《素問》作“反寒多,不甚熱”六字,新校正云:“《太素》云:欲得清水及寒多,寒不甚,熱甚!迸c此同!都滓摇纷鳌昂啵簧鯚帷,巢氏作“乃寒多,寒不甚熱”。
肝瘧,令人色倉倉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肝瘧病甚則正色見,故倉倉然也。倉,青也。病甚氣奔,故太息出之?扇「沃(jīng)絡(luò),見血得愈也。
平按:“倉倉”《素問》、《甲乙》、巢氏均作“蒼蒼”。《甲乙》無“太息”二字。
脾瘧,令人疾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已汗出,刺足太陰。
脾脈足太陰脈屬脾絡(luò)胃連腸,以谷氣盛,故寒疾腹痛腸鳴?扇∑⒅(jīng)脈大都、公孫、商邱等穴也。
平按:《素問》無“疾”字,《甲乙》作“病”字。
腎瘧,令人灑灑,腰脊痛宛轉(zhuǎn),大便難,目詢?cè)內(nèi),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strong>
詢,請(qǐng)也,謂有詢請(qǐng),舉目求之。詢?cè),舉目視專也。灑,音洗,謂惡寒也。腎脈貫脊屬腎絡(luò)膀胱,故腰脊痛宛轉(zhuǎn),大便難也。其脈從腎上貫肝膈,肝脈入目,故詢?cè)內(nèi)。又或(yàn)檠,腎腑膀胱足太陽脈起目?jī)?nèi)眥,故令目眩也。足少陰、太陽上連手之少陰、太陽,故手足寒也。取此腎之臟腑二脈也。
平按:“灑灑”下,《素問》有“然”字,《甲乙》作“凄凄然”。“目詢?cè)內(nèi)弧薄端貑枴、《甲乙》作“目眴眴然”,巢氏作“目眩眴眴然”?/p>
胃瘧,令人疸病也,喜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疸,音旦,內(nèi)熱病也。胃受飲食,飲食非理,致有寒熱,故胃有瘧也。胃脈足陽明屬胃絡(luò)脾,故胃中熱,喜饑不能食,腹□滿也。足陽明大絡(luò),即大橫脈也。
平按:“疸病”《素問》、《甲乙》、巢氏均作“且病”,新校正云:“《太素》且病作疸病!薄端貑枴贰跋病弊鳌吧啤保都滓摇纷鳌昂啤。
瘧以發(fā),身方熱,刺跗上動(dòng)脈,開其空立寒。
以前諸瘧中,溫瘧將欲熱時(shí),可刺足跗上動(dòng)脈。動(dòng)脈即沖脈,為五臟六腑之海,故刺之以療十二瘧也。開空者,搖大其穴,熱去立寒也。或寒衰方熱也。
平按:“空”下,《素問》有“出其血”三字,《甲乙》有“出血”二字。
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
以前諸瘧之中,寒瘧可刺手足陽明、太陰。手陽明脈商陽、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五里等,足陽明神庭、開明、天樞、解溪、沖陽、陷谷、厲兌等,手太陰列缺、太泉、少商,足太陰大都、公孫、商丘等穴;驘崴シ胶。
平按:“諸瘧”上,《素問》有“瘧脈滿大”至“則失時(shí)也”八十九字,本書在第三十卷《刺瘧節(jié)度篇》,新校正云:“詳自瘧脈滿大至則失時(shí)也,全元起本在第四卷中,王氏移續(xù)于此。”本書無此八十九字,則《素問》為王氏所移益信。
諸瘧而脈不見者,刺十指間見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熱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十二種瘧各有絡(luò)脈見者,依刺去之。若絡(luò)不見,足陰陽脈,刺足十指間,手陰陽脈不見,刺手十指間,皆出血必已。又諸瘧將衰,身上有如赤小豆結(jié)起者,皆刺去之也。
平按:《甲乙》“而脈不見”,“而”作“如”!俺唷鄙,《素問》、《甲乙》無“熱”字。
十二瘧者,其發(fā)各不同時(shí),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先其病發(fā)時(shí)如食頃而刺之,
此言通療十二種瘧,并于瘧未發(fā)先一食之頃,刺之必已。
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
一刺病衰,病人未覺有愈;二刺知愈,其病未盡;三刺病氣都盡也。
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不已,刺郄①中盛經(jīng)出血;有刺項(xiàng)以下俠脊者,必已。舌下兩脈者,廉泉也。
如前刺之不已,可變法刺,凡有三刺:一刺舌下足少陰脈、任脈廉泉之穴;二刺腘內(nèi)委中,檢無郗中,或可刺于腘內(nèi)郗穴委中之中,足太陽盛經(jīng)出血;三刺項(xiàng)下俠脊足太陽大杼、譩譆等穴。
平按:《素問》、www.med126.com《甲乙》“有刺項(xiàng)以下”作“又刺項(xiàng)已下”。注“腘內(nèi)郗穴”,“內(nèi)”字袁刻作“中”。
①“郄”,蕭本原作“郗”。今據(jù)仁和寺本改。
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fā)者,先刺之。
先問者,問其瘧發(fā)之先,欲療其始,問而知之也。
平按:“必先問”,“先”字袁刻脫。
頭先痛及重,先刺頭上,
先取督脈神庭、上星、囟會(huì)、百會(huì)等穴。
及兩頜兩眉間出血。
兩頜眉間取絡(luò)出血。
平按:“兩頜”《素問》、《甲乙》均作“兩額”。
先項(xiàng)背痛者,先刺之。
先起項(xiàng)及背者,先刺項(xiàng)及背療瘧之處也。
先腰脊痛者,刺郄②中出血。
刺委中之郄也。
②“郄”,蕭本原作“郗”。今據(jù)仁和寺本改。
先手臂痛者,先刺陰陽十指間。
手表里陰陽之脈,十指之間也。
平按:《素問》、《甲乙》“陰陽十指間”作“手少陰、陽明十指間”,新校正云:“別本作手陰陽,全本亦作手陰陽!
先足胻痠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足陽明為三陽之長,故刺足十指間出血,皆稱足陽明也。
平按:《素問》、《甲乙》“胻”作“脛”。
風(fēng)瘧之發(fā),則汗出惡風(fēng),刺三陽經(jīng)背輸之血。
此風(fēng)瘧狀也。風(fēng)瘧候手足三陽經(jīng)之背輸,有瘧于穴處取之。
平按:“之發(fā)”《素問》作“瘧發(fā)”。《甲乙》“三陽”上有“足”字。
胻痠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以鑱,鑱絕骨出其血,立已。身體小痛,刺之諸陰之井,毋出血,間日一刺。
人足胻痠痛,按之不可,名曰胕髓之病。可以鑱,鑱出血也。五臟諸陰之井起于木,宜取勿出血也。有本“髓”為“體”。
平按:“胕髓”下,《素問》有“病”字,《甲乙》作“肘髓病”!耙澡,鑱絕骨”《素問》、《甲乙》作“以鑱針針絕骨”。《素問》“刺之”,“之”字作“至陰”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