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為百病之長,故六yin先之,以其善行數(shù)變,受之者輕為感冒,重則為傷,最重則為中,然有真中、類中,中血脈經絡腑臟之辨。西北高寒風勁,真氣虛者,猝為所中,是名真中,經所謂中六腑五臟之俞也。真中者,風邪在表,身痛拘急,宜汗,小續(xù)命湯,或疏風散。風邪在經,口眼 斜,偏枯疼痛,大秦艽湯,或愈風湯。
風邪入里,多滯九竅,唇緩便秘,口不能言,耳聾鼻塞目瞀,痰涎昏冒,宜下,三化湯,或麻仁丸。東南卑濕釀熱,真陰虧者,風自內生,虛陽上冒,亦致昏仆,是為類中,實與外風無涉,經所謂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也。類中者,痰多壅塞,搗蘿卜子,以溫湯和飲吐之。脾虛嘔痰者,六君子湯,異功散。腎虛水泛為痰者,六味丸,或八味丸湯服。中氣虛者,補中湯。陰虛者,補陰煎。夫以地分真、類,謂真中者西北為劇,類中者東南為多,未可膠柱以談也。善乎!石頑張氏之說曰∶嘗診西北中風者,驗其喑痱遺尿,詎非下元之憊,當從事地黃、三生等飲乎? 僻不遂,詎非血脈之廢,而從事建中、十全等湯乎?東南類中,豈無六經形癥見于外,便溺阻隔見于內,當從事續(xù)命、三化等湯乎?是真通論矣。其中血脈,則口眼 僻。中絡,則肌膚不仁。
中經,則脊重不伸。中腑,則肢節(jié)廢,便溺阻。中臟,則舌喑吐沫。《金匱》分析既明,至《千金》引岐伯論中風,大法有四∶一偏枯,半身不遂也;二風痱,四肢不收也;三風懿,奄忽不知人,舌強不能言也;四風痹,諸痹類風狀也。迄乎河間主火,謂心火暴盛,腎水虛衰。東垣主氣,謂猝中乃本氣自病。丹溪主痰,謂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總之,氣虛則火動痰升,其癥似風非風,皆辨明類中之由,與真中癥異。專宜養(yǎng)氣血,兼清痰火,大忌風燥之劑。凡虛風外中,輕則麻痹不仁;羌活愈風湯。
重則癱瘓不用。大秦艽湯。其痰火內生,輕則舌強難語;滌痰湯。重則痰壅神昏。至寶丹。既辨其中絡、中經、中腑、中臟,及中經絡,兼中腑臟,并審其兼虛兼實,兼寒兼熱兼痰,而入手先分閉癥脫癥,如牙關緊閉,兩手握固,是為閉癥。蘇合香丸,三生飲開之。如口開脾絕,手撒心絕,眼合肝絕,遺尿腎絕,鼻鼾肺絕,以及吐沫、直視、搖頭,面赤如妝,汗出如珠,皆為脫癥。大劑理中湯灌之。兼灸臍下。凡國中,先用通關散吹鼻,有嚏可治,無嚏多死。
〔口噤〕足陽明之經上夾口,風寒乘虛襲入,則攣急口噤,先用烏梅肉、冰片、生南星為末擦牙,其噤可開。宜竹瀝、姜汁調蘇合香丸灌之,再用巴豆油紙卷皂角末,燒煙熏入鼻中,人事自省。
〔痰壅〕宜吐之,稀涎散加橘紅,或姜鹽湯灌之。以鵝翎探吐,或三圣散加蝎吐之。后用星香散、二陳湯、滌痰湯、導痰湯。挾虛,加參、 、竹瀝。挾寒,加桂、附、姜汁。脾虛嘔痰,六君子湯,異功散。中氣虛,理中湯,溫胃飲。
〔口眼 僻〕因血液衰涸,不能榮潤筋脈!鹅`樞》云∶足陽明筋病,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又云∶足陽明、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宜潤燥以熄風。大秦艽湯、或十全大補湯尤妥。
〔半身不遂〕因氣血不至,故痛癢不知,經曰∶營虛則不仁,衛(wèi)虛則不用,營衛(wèi)俱虛,則不仁且不用。
自丹溪以左枯屬血虛,用四物湯。右枯屬氣虛,用四君子湯。氣血兩虛而挾痰,用二陳湯,加鉤藤、竹瀝、姜汁。宗其治者多不效,何也?治偏枯,宜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從右引左,從左引右,使氣血灌注,周流不息,莫如養(yǎng)血溫經。補中湯少加附子,下七味地黃丸。以附子能行參、 之力,而陽和自轉,肉桂能通血脈,而筋節(jié)自榮,挾痰者,八珍、十全等湯加南星、半夏、姜汁。營衛(wèi)俱虛者,黃 五物湯,膝骨軟,加牛膝、虎骨,節(jié)軟,加木瓜、當歸。
〔四肢不收〕諸陽經皆取于手足,循行身體,如邪氣客于肌膚,隨其虛處停滯,與氣血相搏,故肢不舉,脈緩大有力,土太過也,當瀉其濕。胃苓湯。脈細小無力,土不足也,當補其氣。補中湯。瘦人血枯筋急,木旺風yin者,四物湯加鉤藤、秦艽、防風、木瓜。肥人色白多痰者,六君子湯加秦艽、天麻、竹瀝、姜汁。
〔角弓反張〕邪入經絡,則腰背反折,攣急如角弓狀。小續(xù)命湯。如先受風,復感寒,無汗惡寒為剛痙;
先受風,復感濕,惡風有汗為柔痙。剛痙續(xù)命湯去附子,柔痙續(xù)命湯去麻黃。
〔螈 〕因肝經風火搏于經絡,則手足抽搐,或伸或縮,而動不止,由血虛不能榮筋,而燥氣乘之,宜滋肝腎,灌輸筋脈,使水火熄,則風木自平。大秦艽湯,或十補湯加減。
〔猝倒無知〕凡類中病出于臟,精去則氣去,所以眩暈猝倒,氣去則神去,所以昏憒無知,陰陽脫離,精氣不交,須參附大劑,峻補其陽。繼以地黃丸,加杞子、當歸,或十補丸,填補真陰。若心火盛,腎水衰,致猝倒神昏,肢掣口 ,宜地黃飲子去桂、附、巴戟,峻補其陰。繼以生脈散,滋其化源。
〔舌強不語〕舌為心、脾、肝、腎四經所系,邪中www.med126.com其經,則痰涎閉其脈道,舌機不掉,因痰迷心竅者,清心火,滌痰湯。因濕痰者,清脾熱,六君子湯加枳實、竹茹。因風熱者,清肝火,涼膈散加減。腎虛內奪為喑痱,地黃飲子。舌強口角流涎,脾不能攝者,六君子湯加竹瀝、姜汁。驚痰堵塞,舌本強硬者,正舌散加薄荷。舌麻語謇者,省風湯加沉香。唇緩舌強者,解語湯。肥人舌本強,作濕痰治,瘦人作心火治,不可純補,恐堵塞經絡中痰火。通用加味轉舌膏。外取龜尿少許,點舌神效。(置龜于新荷葉上,以豬鬃戳其鼻,尿立出。)
有飲食照常,但失音不語者,名曰啞風。宜小續(xù)命湯去附子,加石膏、菖蒲。
〔遺尿〕系腎氣虧極,用參、 、術、附、益智、五味。以保元陽之脫;鹛撜,地黃飲子。水虛者,六味丸。
〔眩暈〕凡虛陽上巔,得痰升則眩暈,經所謂上虛則眩也,宜培其中氣。五福飲或大補元煎,加甘菊炭、牡蠣、白芍、天麻。此猝倒所由來也。
〔麻木不仁〕遍體頑麻,無汗氣實。烏藥順氣散。十指及面麻木,乃氣虛風襲。補中湯去術、歸、陳,加白芍、五味子。麻木體軟,搔起白屑,乃脾血不榮。補中湯去柴胡,加地黃、白芍、芝麻。
真中風,雖風從外中,亦由內虛召風,其攣急偏枯,口 舌強,二便不爽,由風挾痰火壅塞,致營衛(wèi)脈絡失和。先用通關,繼則養(yǎng)血順氣,佐以消痰清火,大秦艽湯,或愈風湯。宣通經隧。風閉,用桂枝、羌活。
寒凝,用姜、附、桂心。熱痞,用梔、芩、石膏。濕滯,用蒼、樸、五苓。血瘀,用桃仁、牛膝、氣滯,用木香、枳殼、青、陳。痰阻,用星、夏、浮石、牛黃。類中風本非外風,猝仆昏厥,無 斜偏廢等癥,是宜辨也。故葉氏謂內風乃身中陽氣變化,肝為風臟,因血液衰耗,水不涵木,肝陽偏亢,內風時起,宜滋陰熄風,濡養(yǎng)營絡。以熟地、首烏、杞子、當歸、牛膝、胡麻、石斛、五味子、甘菊、牡蠣。補陰潛陽,如虎潛、固本、復脈之類。陰陽并損,無陽則陰無以化,宜溫柔濡潤。如沙苑子、蓯蓉、杞子、人參、阿膠、當歸。
通補,如地黃飲子、還少丹之類。風木過動,中土受戕,致不寐不食,衛(wèi)疏汗泄,飲食變痰。如六君子湯、玉屏風散、茯苓飲,酸棗仁湯之類。風陽上升,痰火阻竅,神識不清,至寶丹。芳香宣竅,或辛涼之品,如菊葉、菖蒲、山梔、羚羊角、天麻、丹皮、鉤藤。清上痰火。若陰陽失交,真氣欲絕,用參附湯回陽,佐以攝陰,如五味、龍骨、牡蠣。此其治也。自士材以類中癥,條分火中、虛中、濕中、寒中、暑中、氣中、食中、惡中,而《金鑒》因之;鹬,即河間所謂癱瘓,多由火盛水衰,心神昏冒,筋骨不用也。心火盛,涼膈散。腎水衰,六味湯。虛中,即東垣所謂猝中昏憒,皆屬氣虛。煩勞氣陷,補中湯。房勞精脫。生脈補精湯。濕中,即丹溪所謂東南濕土生痰,痰熱生風,因而昏冒。內中濕者,醇酒濃味,生冷過節(jié),滲濕湯;
外中濕者,陰雨霧露,坐臥濕地,除濕湯。寒中,體強口噤。臍腹冷痛,姜附湯;身寒無汗,附子麻黃湯。
暑中,面垢暈倒,須分陰陽。得之受暑納涼,寒外暑內,香薷飲,二香湯;得之赤日長途,中外皆熱,昏仆不醒,蒜汁合水灌之,繼以辰砂益元散。氣實者,蒼術白虎湯;氣虛者,人參白虎湯。氣中,氣逆痰潮,牙關緊急,極似中風,但中風身溫,中氣身冷,中風脈浮,應人迎,中氣脈沉,應氣口。蘇合香丸灌之。俟醒,以八味順氣散加香附。因怒氣逆,忽然昏噤,木香調氣飲。有痰,星香散。食中,醉飽后或感寒,或惱怒,胃氣不行,忽然厥逆,誤作中風、中氣治,必死。姜鹽湯探吐。感寒者,藿香正氣散。氣滯者,八味順氣散。惡中,飛尸鬼擊,卒厥客忤,肢冷口噤,蘇合香丸灌之。俟少蘇,服調氣平胃散。
浮遲者吉,堅大急疾者兇。浮大為風,浮遲為寒,浮滑為痰,浮數(shù)有力為火,浮弦有力為氣。沉澀而數(shù)為血凝,寸關虛滑而大,為真氣散。尺脈浮而無力,為腎氣不足;尺脈洪弦而數(shù),為腎氣大虧。類中風脈,遲緩可生,急數(shù)弦大者死;舉之搏大,按之絕無,為孤陽無根據者死?陂_眼閉,手撒遺尿,鼻鼾吐沫直視,昏沉不醒,發(fā)直搖頭上竄,面赤頭重,山根青黑,皆不治。
〔中風〕小續(xù)命湯 麻黃 人參 黃芩 芍藥 甘草 川芎 杏仁 防己 官桂 防風 附子 姜
〔表邪〕疏風散 麻黃(三兩) 杏仁 益智仁(各一兩) 升麻(一錢) 每服五錢。
〔經邪〕大秦艽湯 茯苓 白術 甘草 生地 白芍 歸身 川芎 羌活 獨活 秦艽 石膏 白芷防風 細辛 黃芩 姜
〔通治〕愈風散 大秦艽湯加 人參 黃 桂心 濃樸 柴胡 枳殼 杜仲 防m.payment-defi.com/pharm/己 知母 半夏薄荷 蔓荊 甘菊 前胡 蒼術 麻黃 枸杞 地骨皮
〔府實〕三化湯 大黃 枳實 濃樸 羌活
〔中臟〕麻仁丸 大黃 枳實 濃樸 芍藥 麻仁 杏仁 蜜丸。
〔脾虛〕六君子湯 人參 白術 茯苓(各二錢) 甘草(一錢) 姜(三片) 棗(二枚) 名四君子湯,此加陳皮、半夏。
〔嘔痰〕異功散 六君子湯除去半夏。
〔腎虛〕六味地黃丸 熟地黃(酒蒸曬八兩) 萸肉 山藥(各四兩) 茯苓 丹皮 澤瀉(各三兩) 蜜丸。
〔陽虛〕八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加桂心一兩,名七味地黃丸,此再加附子一兩。
〔中虛〕補中益氣湯 黃 (錢半) 人參 甘草(各一錢) 白術 陳皮 當歸(各五分) 升麻柴胡(各三分) 姜 棗
〔滋腎〕補陰煎 熟地 黃柏 知母 龜板 白芍 當歸 牛膝 虎脛骨 鎖陽 廣皮
〔除痰〕滌痰湯 人參 南星 半夏 枳實 茯苓 橘紅 菖蒲 竹茹 甘草 姜
〔宣竅〕至寶丹 烏犀角 朱砂 雄黃 玳瑁 琥珀(各研一兩) 麝香 龍腦(各研一錢) 金銀箔(各十五片) 牛黃(研半兩) 安息香(一兩) 將安息香熬膏,和諸藥末,分作百丸,蠟護。
〔辟邪〕蘇合香丸 蘇合香 安息香(各二兩) 薰陸香 龍腦 丁香 麝香(各研一兩) 青木香白術 沉香 香附 烏犀角(各研一兩) 加煉白蜜和,分作五十丸,另以朱砂一兩,水飛為衣,蠟護。原方又有檀香、蓽茇、訶黎勒。
〔閉癥〕三生飲 生南星 生川烏 生附子 木香 人參 姜
〔脫癥〕理中湯 白術(土炒二兩) 人參 炮姜 炙草(各一兩) 每服四錢。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取嚏〕通關散 南星 皂角 細辛 薄荷 生半夏 為末,吹鼻。又南星 冰片 烏梅肉 擦牙開噤,名開關散。
〔吐涎〕稀涎散 剛子仁(六粒,劈開) 牙皂角(三錢) 礬(一兩) 將礬化開,入二味攪勻,待礬枯,研末,用三分吹喉。
〔痰滯〕星香散 南星(四錢) 木香(五分)
〔化痰〕二陳湯 半夏(二錢) 陳皮 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 加姜煎。
〔膠痰〕導痰湯 二陳湯再加膽南星、枳實。
〔溫中〕溫胃飲 人參 白術 炮姜 扁豆 當歸 陳皮 炙草
〔補氣〕十全大補湯 當歸 生地(各三錢) 芍藥(二錢) 川芎(錢半) 名四物湯,合四君子湯,名八珍湯。再加黃 ,肉桂,名十全大補湯。
〔營衛(wèi)〕黃 五物湯 黃 白芍 桂枝 姜 棗
〔瀉濕〕胃苓湯 蒼術 濃樸 陳皮 甘草 名平胃散。白術 澤瀉 豬苓 茯苓 名四苓散,合二方,名胃苓湯。
〔補陰〕地黃飲子 熟地 桂心 附子 蓯蓉 巴戟 遠志 萸肉 石斛 麥冬 五味 薄荷 菖蒲茯苓
〔瀉火〕涼膈散 大黃 芒硝 連翹 山梔 甘草 黃芩 薄荷 蜜 去硝黃,加桔梗、竹葉,名加減涼膈散。
〔舌強〕正舌散 蝎尾(醋泡炒三錢) 茯苓(姜汁拌曬一兩) 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并擦牙齦。
〔痰熱〕省風湯 防風 生南星(各二錢) 生半夏 黃芩 甘草(各一錢) 加姜煎。
〔不語〕解語湯 防風 天麻 附子 棗仁(各錢半) 羚羊角 官桂 羌活(各八分) 炙草(五分)
竹瀝(半杯)
〔言謇〕加味轉舌膏 連翹 遠志 薄荷 柿霜 菖蒲 梔子 防風 桔梗 黃芩 炙草 犀角 大黃元明粉 川芎 蜜丸。
〔補氣〕五福飲 人參 熟地 當歸 白術 炙草
〔培中〕大補元煎 人參 熟地 山藥 杞子 萸肉 當歸 炙草 杜仲 陽虛加姜、附,氣虛加 、術。
〔中絡〕烏藥順氣散 麻黃 枳殼 桔梗 烏藥 僵蠶 白芷 陳皮 干姜 川芎 甘草
〔補陰〕虎潛丸 黃柏 知母 熟地 龜板 虎脛骨 鎖陽 當歸 牛膝 白芍 陳皮 羯羊肉 搗丸。
〔補元〕固本丸 人參(二兩) 天冬 麥冬 生地 熟地(各四兩) 蜜丸。
〔潤燥〕復脈湯 炙草(四兩) 生姜 桂枝 人參 阿膠(各二兩) 生地(一斤) 麥冬 麻仁(各八兩)
〔通補〕還少丹 熟地(二兩) 山藥 牛膝 杞子(各兩半) 萸肉 茯苓 杜仲 遠志 五味 楮實茴香 巴戟 蓯蓉(各一兩) 石菖蒲(五錢) 加棗肉蜜丸,鹽湯下。
〔表虛〕玉屏風散 黃 防風(各一兩) 白術(二兩)
〔扶脾〕外臺茯苓飲 茯苓 人參 白術 枳實 橘皮 生姜
〔補脾〕酸棗仁湯 棗仁 甘草 知母 茯苓 川芎
〔精虛〕生脈補精湯 人參 麥冬 五味 熟地 當歸 鹿茸
〔外濕〕除濕湯 羌活 本 升麻 柴胡 防風 蒼術
〔身寒〕附子麻黃湯 附子 麻黃 甘草
〔驅暑〕香薷飲 香薷 濃樸 扁豆 黃連 除扁豆,名黃連香薷飲。除黃連,名三物香薷飲,加苓、草,名五物香薷飲。
〔陰暑〕二香湯 香薷飲合藿香正氣散,名二香湯。
〔除熱〕蒼術白虎湯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名白虎湯,此加蒼術,或加人參。
〔調氣〕八味順氣散 人參 茯苓 白術 甘草 烏藥 白芷 青皮 陳皮
〔暴怒〕木香 藿香 砂仁 蔻仁 炙草 丁香 檀香
〔中暑〕藿香正氣散 藿香 紫蘇 白芷 腹皮 茯苓(各三兩) 白術 陳皮 半夏 濃樸桔梗(各二兩) 甘草(一兩) 加姜棗煎,每服五錢。
〔惡中〕調氣平胃散 木香 檀香 砂仁 蔻仁 濃樸 陳皮蒼術 藿香 甘草
楊 冬月辦公,夜半猝倒榻下,不省人事,身熱痰壅,口 舌強,四肢不收,脈左虛澀,右浮滑。
先用姜汁熱挑與之,痰頓豁。暫用疏風化痰藥宣通經隧,神識漸清,右體稍能轉側,但左體不遂,語言模糊。
癥屬真陰素虛,以河間地黃飲子,去桂、附、巴戟,加杞子、牛膝(俱酒蒸)、木瓜、何首烏。數(shù)十服,諸癥漸退,稍能步履,惟左手不遂。前方加桂枝、姜黃數(shù)劑,左腋時時微汗,不一月,左手如常。
按此癥乃風自火出,火自陰虧,水不涵木,肝風內煽,痰火上乘,堵塞清竅,是以猝倒無知也?谡,胃脈挾口環(huán)唇,寒則筋急,熱則筋弛,或左急右緩,或右急左緩。(《張氏醫(yī)通》曰∶左寒右熱則左急而右緩,右寒左熱則右急而左緩;蓋左中寒則逼熱于右,右中寒則逼熱于左,陽氣不得宣通故也。)舌強者,舌本心苗,腎脈系舌本,心火盛,腎水衰,故舌強。肝主筋,胃主四肢,肝胃血虛,則筋不榮而成痿軟也。左脈澀則水虧,右脈滑則痰盛,此偏枯之象已具,但非暫進豁痰,則經隧不開,湯液難下。用地黃飲子減去陽藥,正以五志過極而生火,法當滋陰而風火自熄。河間謂中風癱瘓,非肝木之風,亦非外中于風,乃心火暴盛,腎水虛衰,不能制之,而熱氣怫郁,心神昏冒,猝倒無知也,亦有因五志過極而猝中者,皆非熱甚,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制地黃飲子,原主補腎之真陰。但陰虛有二,有陰中之水虛,有陰中之火虛,火虛者桂、附、巴戟可全用,水虛者非所宜也。
族某 左體麻木,脛骨刺痛,腰膝痿軟,能飲多痰,脈左大右濡,此陰虛生熱而挾濕痰也。用薛氏六味地黃丸作湯劑,君茯苓,加生術、薏仁、牛膝、黃柏(俱酒炒)。十數(shù)服諸癥悉退,步履如初。丹溪以麻為氣虛,木為濕痰敗血,其脛骨刺痛者,腎虛挾火也,腰膝痿軟,腎將憊矣。法當戒飲,以六味湯滋化源,而君茯苓,佐術、薏,引用牛膝、黃柏以泄?jié)駸,利腰膝,不犯先哲類中禁用風燥之例。
李 右體不遂,艱于行步,已為三年痼疾,辭以難治。詢所苦,曰∶大便甚難,但得爽利為幸耳。
診其脈,右三部全伏,左三部洪大無倫。因思右枯既久,腑陽必衰,大腸曲折至右畔,傳送自遲,宜從風秘法,以辛通濡潤,如搜風順氣丸。但命火衰微,右體冰冷,先用崔氏桂附八味丸作煎劑,二服便爽,右肢運動稍活,后于八味丸加蓯蓉、當歸,蜜丸服。效。
孫 高年上盛下虛,頭眩肢麻,耳鳴舌強,值少陽司令,肝風內震,脈象浮洪,消谷善饑,便溏汗泄,皆液虛風動之咎。交夏火旺,遂口 言謇,此風火襲絡,類中顯然,最防傾仆痰涌。又午刻火升,頭汗身熱,其由來則本陰不交陽,無攻風劫痰之理。治以水涵木,兼攝虛陽。熟地(五錢)、五味子(五分)、麥冬(錢半)、茯神(三錢)、牡蠣(醋 研三錢)、甘菊(炒錢半)、鮮石斛(三錢)、白芍(二錢)、川貝母(錢半)、丹皮(一錢)、阿膠(水化二錢)。三服諸癥悉退,脈漸平,惟夜臥少安帖,此肝虛而魂失靜鎮(zhèn)也。原劑中加龍骨( 七分),接服無間。另訂膏方,即用前味加洋參、萸肉、蓮實、桑枝(取嫩者),熬膏收貯,窨退火氣,每服五錢。能加意調攝,可望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