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云∶二陽之病發(fā)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fēng)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m.payment-defi.com/zhuyuan/沈堯封曰∶二陽指陽明經(jīng)言,不指臟腑言。二陽之病發(fā)心脾者,陽明為多血之經(jīng),血乃水谷之精氣,借心火鍛煉而成。憂愁思慮傷心,因及其子,不嗜飲食,血無以資生,陽明病矣。經(jīng)云,前陰總宗筋之所會,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故陽明病,則陽事衰而不得隱曲也;太沖為血海,并陽明之經(jīng)而行,故陽明病,則沖脈衰而女子不月也。
王孟英按∶經(jīng)水固以月行為常,然陰虛者多火,經(jīng)每先期。陰愈虛,行愈速,甚至旬日半月而一行。更有血已無多,而猶每月竭蹶一行者,其涸也,可立而待也。若血雖虛而火不甚熾,汛必愆期,此含蓄有權(quán),雖停止一二年,或竟斷絕不行,但其脈不甚數(shù)者,正合坤主吝嗇www.med126.com之道,皆可無慮。昧者不知此理,而但憑月事以分病之輕重,聞其不行,輒欲通之,竭澤而漁,不仁甚矣。
《金匱》云∶婦人病,因虛、積冷、結(jié)氣,經(jīng)水?dāng)嘟^。
張景岳曰∶經(jīng)閉有血隔、血枯之不同。隔者病于暫,通之則愈;枯者其來也漸,補養(yǎng)乃充。
沈堯封曰∶《金匱》三證,積冷、結(jié)氣,有血不行也,景岳謂之血隔。積冷宜用肉桂大辛熱之藥,導(dǎo)血下行,后用養(yǎng)榮之藥調(diào)之;結(jié)氣宜宣,如逍遙散,或烏藥、香附行氣之品宣之。虛者,無血可行也,景岳謂之血枯宜補,趙養(yǎng)葵補水、補火、補中氣三法,最為扼要。
王孟英按∶補水勿泥于六味,補火勿泥于八味,補中氣勿泥于歸脾。
附錄魏玉璜一貫煎方 治肝腎陰虛,氣滯不運,脅肋攻痛,胸腹 脹,脈反細(xì)弱,或虛弦,舌無津液,喉嗌干燥者。
口苦燥者,加酒炒川連。
附錄集靈膏方(從王秉衡《重慶堂隨筆》)人生五十,陰氣先衰,老人陰虧者多。此方滋養(yǎng)真陰,柔和筋骨。
西洋參(取結(jié)實壯大者,刮去皮,飯上蒸九次,日中曬九次) 甘杞子 懷牛膝(酒蒸) 天冬 麥冬 懷生地 懷熟地 仙靈脾 八味等分,熬成膏,白湯或溫酒調(diào)服。
附錄滋水清肝飲方(高鼓峰) 治陰虛肝氣郁窒,胃脘痛,脅痛,脈虛弦或細(xì)軟,舌苔光滑鮮紅者。
附錄薛一瓢滋營養(yǎng)液膏方
女貞子 旱蓮草 霜桑葉 黑芝麻 黃甘菊 枸杞子 當(dāng)歸身 白芍藥 熟地黃 黑大豆 南燭葉 白茯神 葳蕤 橘紅 沙苑蒺藜 炙甘草
附錄薛一瓢心脾雙補丸方
西洋參(蒸透) 白術(shù)(蒸熟) 茯神 甘草 生地黃 丹參 棗仁 遠(yuǎn)志肉 北五味 麥門冬 玄參 柏子仁 黃連 香附(制) 川貝母 桔梗 龍眼肉
附錄陸九芝坎離丸方論
九芝封翁世補齋文曰∶坎離丸者,山右閻誠齋觀察取作種子第一方,最易最簡,最為無弊。方乃紅棗、黑豆等分。紅棗色赤入心,取其肉濃者,蒸熟去皮核;黑豆色黑入腎,即大黑豆,非馬料豆,用桑椹汁浸透,亦于飯鍋內(nèi)蒸之,蒸熟再浸再蒸。二味合搗令如泥,糊為丸,或印成餅。隨宜服食,亦能烏須發(fā),壯筋骨,以此種玉,其胎自固,而子亦多壽。壬午夏,曾以此方貢于徐侍郎頌閣,入之便賤驗方中。世之專事補陽而用硫、附輩者,慎不可從。如果陽道不起,不能堅久,精薄無子,還是鹿茸,尚為血肉有情之品。然亦須同二冬、二地及黃柏一味,大補其陰,則男婦皆可服,此亦誠齋之說也。
寇宗 曰∶童年情竇早開,積想在心,月水先閉。蓋憂愁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血耗竭,故經(jīng)水閉也;火既受病,不能榮養(yǎng)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虛則金氣虧,故發(fā)嗽;嗽既作則水氣竭,故四肢干;木氣不充,故多怒,發(fā)鬢焦,筋痿。五臟以次傳遍,故猝不死而終死也,比于諸勞,最為難治。
沈堯封曰∶此條亦從《金匱》虛字內(nèi)分出,實有是證。但此所愿不得,相火必?zé),非補水無以制之。六味地黃湯,補陰瀉陽,固是妙法。然脾虛食減,倘嫌地黃膩膈,炒松可也,不然以女貞易之,顧名思義,并瀉相火。
王孟英按∶此證最難治。六味礙脾,歸脾助火,惟薛一瓢滋營養(yǎng)液膏加小麥、大棗、遠(yuǎn)志,庶幾合法。一瓢又有心脾雙補丸,亦可酌用。
樓全善曰∶經(jīng)閉有污血凝滯胞門一證。羅謙甫血極膏,一味大黃為末,醋熬成膏,服之利一二行,經(jīng)血自下,是婦科仙藥。
沈堯封曰∶《金匱》論經(jīng)閉,有冷無熱,非闕文也。蓋天暑地?zé),則經(jīng)水沸溢,豈反有凝泣不來之理?
潔古、東垣,降心火、瀉三焦之說,不可盡信,即骨蒸內(nèi)熱,亦屬陰虧,非同實火之可寒而愈。
王孟英按∶王子亨《全生指速方》地黃煎,以生地汁八兩,熬耗一半,內(nèi)大黃末一兩同熬,候可丸,丸如梧子大。熟水下五粒,未效加至十粒。治女子氣竭傷肝,月事不來,病名血枯。蓋瘀血不去,則新血枯也。即《內(nèi)經(jīng)》烏 蘆茹丸、仲景大黃 蟲丸之義。后人但知彼血枯為血虛,而不知血得熱則瘀,反用溫補,豈能愈此血枯之。繄蚍庖酁榇苏,毋乃欠考。
朱丹溪曰∶肥人痰塞胞門,宜濃樸二陳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