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覺曰∶嘔吐之癥,一曰寒,一曰熱,一曰虛。寒則脈遲,熱則脈數(shù),虛則脈虛,即其脈可以分其癥。最易治者寒。陽明為消磨五谷之所,喜溫而惡寒。一自寒犯于內(nèi),兩相齟齬,食入即吐,不食亦嘔。彼法夏丁香白蔻砂仁,本草所注,一派止嘔定吐之品,非不神效,不如一碗生姜湯,而其效更速者。經(jīng)所謂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是也。最誤治者熱。寒之不已,郁而為熱。醫(yī)不知其熱,仍以辛熱治其寒,愈嘔愈熱,愈熱愈吐。彼麥冬蘆根定吐,書有明文,尚不知用,何況石膏之大寒大涼乎。不知石膏為止嘔定吐之上品,本草未注其性,《內(nèi)經(jīng)》實有其文。經(jīng)曰∶諸逆上沖、皆屬于火。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是也。最好治者虛。不專責之胃,而兼責之脾。脾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虛難轉輸,逆而嘔吐。調(diào)理脾胃,乃醫(yī)家之長策,理中湯六君子湯皆能奏效。經(jīng)曰∶足太陰之脈,挾咽連舌本。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是也。夫嘔吐,病之最淺者也,噎膈,病之至深者也,極為易辨。嘔吐其來也猝,噎膈其來也緩。嘔吐得食則吐,不食則有欲吐之狀。噎膈食入方吐,不食不嘔。
嘔吐或寒或熱或虛,外見寒熱與虛之形。噎膈不食,亦與平人一般。嘔吐不論年之老幼,噎膈多得之老人。嘔吐脈有遲有數(shù)有虛,噎膈脈緩。方書所論嘔吐,牽扯噎膈之文,噎膈半是嘔吐之方,有何疑似之難辨,而茫無定見也。
昔在湘中、壺盤會友,一老醫(yī)曰∶吾治噎膈,得愈數(shù)人。核其藥,曰附子理中湯,考其癥,乃脾虛之嘔吐者。又一老醫(yī)曰∶吾治噎膈,得愈數(shù)人。核其藥,曰黃連法夏湯?计浒Y,乃胃熱之嘔吐者。藥能醫(yī)假病,人多得假名,其即二老之謂歟。至于老人氣鯁,時嘗嘔吐,不可概以嘔吐論,亦不可遽以噎膈論。蓋津少氣虛,難以傳送。古人刻鳩于杖,祝其無噎者,此也。孕婦嘔吐,法夏不犯禁例,且能安胎,準繩已詳言之。更有婦人天癸來時,為風寒所襲,傳入肝經(jīng),血凝于肝,食入即嘔,一載有余。醫(yī)家以尋常治嘔吐之法治之,或寒或熱,俱不見效。只以桔梗紅花諸藥,去瘀生新,數(shù)劑而愈,此又不可不知也。
m.payment-defi.com/pharm/經(jīng)曰∶寒氣客于腸胃,厥逆而出,故痛而嘔。陳飛霞曰∶陽明胃氣下行為順,今逆而上行,故作嘔吐。其癥有聲有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有聲無物謂之噦。又曰∶干嘔,久病見此者死。蓋小兒嘔吐,有寒有熱有傷食。
然寒吐熱吐,未有不因于傷食者,其病總屬于胃。復有溢乳、 乳、嘔噦,皆與嘔吐相似,而不可以嘔吐治之。更有寒熱拒隔之證,又有蟲痛而嘔者,皆當詳其證而治之。凡治小兒嘔吐,先宜節(jié)其乳食,節(jié)者減少之謂也。然嘔吐多渴,不可與之茶水,水入復吐,終不能止,必強忍一二時之久,而后以米湯與之,吐自止矣。
寒吐者,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面白眼慢,氣緩神昏,額上汗出,脈息沉微,宜溫中消食。輕者,藿香正氣散。不止,理中湯加藿香。又不止,參香散。若再不止,此陰盛格陽,謂之拒格。急以理中湯一劑,用公豬膽汁,和童便少許,將藥潤濕炒熟,煎服即止。此《內(nèi)經(jīng)》熱因寒用之法。蓋陰寒太過,陽熱之藥,拒而不納,故以豬膽童便為向導,其始則同,其終則異。下咽之后,陰體漸消,陽氣乃發(fā)。
熱吐者,面赤唇紅,吐次少而出物多,乳片已消,色黃,遍身發(fā)熱而煩躁。夏月多此癥,宜五苓散加藿香;不止,藿連湯;再不止,用理中湯煎熟,調(diào)六一散冷服即止,此寒因熱用也。
傷食吐者,眼胞浮腫,面色微黃,足冷,其熱夜重日輕,或吐餿酸之氣,或吐黃水,或吐清痰,其脈弦實而滑。此有宿食也,宜下去其積乃止,消積丸治之。傷乳吐者,才乳即吐,或稍停而吐。此因乳食無度,脾胃嬌嫩,不能運化,此滿則溢也,名溢乳。但宜節(jié)其乳,則吐自止。 乳者,時時吐乳而不多,似吐非吐,皆胃虛所致也,宜參香散。有乳多而吐者,非真吐也,茍不知禁,即成真吐也。百日內(nèi)小兒多有之。蓋身小身軟,必待乳母擁抱之。
茍有傾側,乳即溢出,此人事也,不須用治。
嗽吐者,兒有咳嗽,必待其嗽定,方可與乳。若嗽未定,以乳哺之,其氣必逆,乳不得消化而為痰,痰氣壅塞,嗽不得轉,而吐乳也。枳桔二陳湯。
小兒初生三日內(nèi)吐乳者,用丁香三粒,陳皮三分,生姜三片,煎服自止。又不若煨姜湯更妙,此余用最多者。
益三四日內(nèi),總皆寒吐也。
初起 乳,即當調(diào)治。如 不已,即成吐。吐不已,即成嘔。嘔不已,即成噦。至此胃氣大虛,精神漸脫矣。
若嘔吐不已,日漸沉困,囟陷顱腫,青筋大露者,并頻吐不食,昏沉語塞,喘急大熱,常吐腥臭者死。
噦者有聲無物,最危之候。凡人久病以后,而見此者,皆為不治。
凡嘔吐不納藥食者,先將姜湯和土作丸,塞其兩鼻孔,徐徐灌之。
白虎湯 治熱吐。
夢覺理中湯 治寒吐。
黃 (一錢) 焦術(一錢) 干姜(一錢) 附子(五分) 炙甘草(一錢) 大棗(一枚)
六君子湯(見前咳嗽方內(nèi)治)虛吐。
《集成》藿香正氣散 治內(nèi)傷脾胃,外感風寒,吐瀉霍亂等癥。
藿香梗 家蘇葉 大腹皮 廣陳皮 牙桔梗 法半夏 茯苓 神曲 白芷(各一錢) 川樸 炙甘草(各五分)生姜(一錢) 大棗(一枚)
上為末,以姜棗湯沖服固可,酌量煎服亦可。
五苓散 (見前咳嗽方內(nèi)。)
《集成》藿連湯 治熱吐。
川黃連 紫油樸 藿香葉 生姜 大棗
《集成》參香散 治胃虛作吐,諸藥不止。
人參(切片焙干) 沉香(銼末) 公丁香 藿香根(焙) 廣木香(銼屑)
上等分,為細末,木爪煎湯服。
六一散
西滑石(六錢,研末,水飛用) 甘草(一錢)
上共為細末,陰陽水沖服。
《集成》消積丸 治食停胃口作吐。
西砂仁(十三個,酒炒) 公丁香(九粒) 烏梅肉(三個,蒸去核) 巴豆仁(一粒,煨透去凈油)
上共為末,米糊為丸,綠豆大,白開水下。
《集成》枳桔二陳湯
枳殼(一錢) 桔梗(一錢) 陳皮(一錢) 半夏(一錢) 茯苓(一錢) 炙甘草(一錢) 生姜(一錢) 大棗(一枚)
涂蔚生曰∶飛霞此節(jié)證論方治,多未穩(wěn)恰,不如夢覺之精美而純。如其曰寒吐熱吐,未有不因于傷食者,是其將寒熱所以成吐之理,盡行抹煞。未知寒自寒,熱自熱,而食自食也?v寒熱有因于食,亦斷無盡因于食之理。
如其盡因于食,其擬用之理中湯、五苓散等劑,何以竟非消食之藥乎?其所擬用之藿香正氣散,多系散寒消滯破氣之藥。設使人非感寒,內(nèi)傷食積,與觸時疫不正之氣者,無不立見僨事。又如其謂熱吐,遍身發(fā)熱而煩躁者,用五苓散,是猶為以涂糊涂。蓋五苓散,為治寒水不化之大劑,其見癥雖有發(fā)熱,煩躁作渴等等,亦確系水停而津不能散布,始見標熱之象也。如桂枝可治熱吐,則黃連知母,得勿可治寒吐者乎?故曰不如夢覺之精美而純。至于少陰水虧,虛火上犯脾胃而作吐者,則猶為此癥不可不知。余曾治一嘔吐,多方不效之癥,以六味地黃湯,少加桂附而愈者。可見嘔吐之癥,不專屬于脾胃之虛寒也。然亦可見嘔吐之癥,不專屬于肝腎之虛熱也。醫(yī)者能以舉一反m.payment-defi.com/shouyi/三,方為通權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