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傷的病理變化有局部與全身兩方面。局部的病理變化過程,除了創(chuàng)傷直接造成的組織破壞和功能障礙,主要是創(chuàng)傷性炎癥、細胞增生和組織修復過程。傷后的全身性反應則是機體對各種刺激因素的防御、代償或應激效應,為維持自身穩(wěn)定所需要。一般而言,較輕的創(chuàng)傷如小范圍的淺部軟組織挫傷或切割傷,全身性反應輕微;輕重的創(chuàng)傷則有明顯的全身性反應,而且因此容易引起并發(fā)癥。
(一)創(chuàng)傷性炎癥
組織受傷后,局部有出血、血凝塊、失活的細胞等,其周圍未損傷的部分可發(fā)生炎癥。炎癥起始于微血管的反應,先可發(fā)生短暫的收縮,繼而發(fā)生擴張和充血;同時血管通透性增高,水分、電解質和血漿蛋白可摻入組織間隙。而且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等)可從內皮細胞間進入組織m.payment-defi.com/yaoshi/間隙和裂隙內。如果創(chuàng)傷外加細菌沾染和異物進入,炎癥反應就較迅速、劇烈。
創(chuàng)傷性炎癥的發(fā)生機理是復雜的,至今尚在研究中,但已知有許多介質參與炎癥反應。傷后血液中的激肽、補體和凝血因子等發(fā)生變化,可產生緩激肽、補體碎片(C3a、C5a)、纖維蛋白降解物(FDP)等。組織細胞可釋出血管活性胺(組胺、5-羥色胺)、前列腺素(PG)、血栓質(TX)、白三烯(LT)、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腫瘤壞死因子(TNF)、白介素(IL)等,以及氧自由基、蛋白酶等。炎癥介質的釋出還可互相關連,結果導致上述的急性炎癥組織改變(表13-1)。
表13-1 創(chuàng)傷性炎癥的有關介質
炎癥組織改變 | 血漿源和細胞源的介質 |
微循環(huán)改變 | PGE2、PGI2、PGA(血管擴張),PGF2、TXA2(血管收縮,血小板聚集),LT(血管擴張),組胺(血管擴張或收縮) |
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漿成分滲出 | 緩激肽、C5a、3a、組胺、5-羥色胺、FDP、PAF、TNF、LT |
白細胞粘附、趨化(浸潤) | C5a、3a、6、7、IL、TNF、PAF、淋巴趨化因子、FDP |
細胞受損變質 | 氧自由基、蛋白酶、磷脂酶等 |
創(chuàng)傷性炎癥有利于創(chuàng)傷修復。如滲入傷口間隙內的纖維蛋白原變?yōu)槔w維蛋白,可充填裂隙和作為細胞增生的網架;又如中性細胞能對抗侵入傷口的細菌,單核細胞變?yōu)榫奘杉毎星宄w粒、加強免疫監(jiān)視等作用。損傷后炎癥反應抑制(如受休克或大量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影響),會延遲愈合時間。但炎癥反應強烈或廣泛時不利于創(chuàng)傷治愈。如傷后腫脹使局部組織內張力過高,可引起血循環(huán)障礙;滲出過多可使血容易減少。在這些情況下應即作相應的處理。
如果不并發(fā)感染、異物存留,傷后炎癥可在3~5日趨向消退。
(二)全身性反應
1.體溫反應 傷后常有發(fā)熱,為一部分炎癥介質(如TNF、IL等)作用于體溫中樞的效應。并發(fā)感染時體溫明顯增高;并發(fā)深度休克時體溫反應受抑制。體溫中樞受累嚴重可發(fā)生高熱或體溫過低。
2.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變化由于疼痛、精神緊張、失血、失液等,下丘腦-垂體軸和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軸可出現應激效應。前者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抗利尿激素(ADH)、生長激素(GH)等釋出增多;交感神經和腎上腺髓質釋出兒花樣本分胺增多。此外,如果血容量減少,腎素-血管加壓素-本錢固酮的釋出增多。胰高糖素、甲狀腺素等也可能在傷后增加。
以上變化對較重的傷員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就維持生命的首要條件而言,機體必須有足夠的有效循環(huán)血量(在短時羊內血容量比血成分更為必要),對生命器官進行灌流供氧。腎上腺素、去甲基腎上腺素等釋出增多,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縮增強,外周和多數內臟的血管收縮,但心、腦和肺一般仍保持血液灌流,血壓可保持或接近正常。同時兒花樣本分胺可使腎血管收縮和灌流量降低,ADH可使腎小管回收水分增多,故尿量減少;醛固酮可使腎保鈉排鉀,對維持血容量能起有利作用。當然,傷后機體維持有效循環(huán)的代償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創(chuàng)作嚴重或失血過多、且急救不及時,就會出現休克和其他器官衰竭。
3.代謝變化傷后機體的靜息能量消耗增加,尤其在重傷以后,糖原分解、蛋白質和脂肪的分解都加速,與兒花樣本分胺、皮腩激素、胰高糖素、TNF、IL等釋出增多相關。分解代謝亢進一方面可以提供能量,提供氨基酸重新組成修復創(chuàng)作所需的蛋白質;另一方面可導致細胞群減縮、體重減低、肌無力、免疫力降低等,顯然不利于機體。為此,需要適宜的營養(yǎng)支持。
傷后全身性反應可隨著炎癥急性期出現和消退,其中分解代謝增高的時間稍久,繼而有合成代謝加速,利于創(chuàng)傷修復。
(三)創(chuàng)傷修復
基本方式是由傷后增生的細胞和細胞間質,充填、連接或代替缺損的組織,F代外科已能用異體的組織(皮膚、骨等)或人造材料輔助修復某些創(chuàng)傷,但自身的組織修復功能仍是創(chuàng)傷治愈的基礎。
理想的創(chuàng)傷修復,是組織缺損完全由原來性質的細胞來修復,恢復原有的結構和功能。然而,人體各種組織細胞固有的增生能力有所不同,如表皮、粘膜、血管,內膜等的細胞增生能力強,而心肌,骨骼肌等的增生能力弱。因此,各種組織創(chuàng)傷后修復情況不一。若某種組織創(chuàng)傷不能靠原來性質的細胞修復,則由其他性質的細胞(常是成纖維細胞)增生來代替。其形態(tài)和功能雖不能完全復原,但仍能修復創(chuàng)傷(纖維組織-瘢痕愈合),有利于內環(huán)境穩(wěn)定。
1.組織修復過程 可分三個階段:
(1)纖維蛋白充填:受傷后傷口和組織隙先為血凝塊所充填,繼而發(fā)生炎癥時繼續(xù)有纖維蛋白附加其間。其功用首先是止血和封閉創(chuàng)面,可減輕損傷。
(2)細胞增生:創(chuàng)傷性炎癥出現不久,即可有新生的細胞在局部出現。例如:一般的皮膚切割傷,傷后6小時左右,傷口邊緣可出現成纖維細胞;約24~48小時有血管等共同構成肉芽組織,可充填組織裂隙。而原有的血凝塊、壞死組織等,可被酶分解、巨噬細胞吞噬、吸收或從傷口排出。成纖維細胞能合成前膠原和氨基多糖,肉芽組織內的膠原纖維逐漸增多,其硬度與張力強度隨之增加。肉芽組織終于變?yōu)槔w維組織(瘢痕組織),架接于斷裂的組織之間。同時,還有上皮細胞從創(chuàng)緣向內增生,肌成纖維細胞可使創(chuàng)緣周徑收縮(傷口收縮)。于是傷口趨向愈合。除了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和上皮細胞的增生,傷后不有成軟骨細胞、成骨細胞、間葉細胞等增生。
細胞增生伴有細胞間的基質沉積。后者的主要成分是各種膠原和氨基多糖,對組織修復也具有重要意義。傷后新產生的膠原大部分來自成纖維細胞,增生的上皮細胞、內皮細胞、成骨細胞等也可產生膠原。膠原能使新的組織具有張力強和韌性。氨基多糖類如透明質酸、軟骨素、皮膚素等,由各種細胞產生,在膠原纖維間和細胞間可起接續(xù)作用。
(3)組織塑形:經過細胞增生和基質沉積,傷處組織可以初步修復。然而所形成的新組織如纖維(瘢痕)組織、骨痂等,在數量和質量方面并不一定都適宜于生理功能需要。例如瘢痕內含膠原過多,可使瘢痕過硬,不利于修復處的活動。隨著機體狀態(tài)好轉和活動恢復,新生的組織可以變化調整。如瘢痕內的膠原和其他基質有一部分被轉化吸收,使瘢痕軟化又仍保持張力強度。又如骨痂,可以在運動應力作用下,一部分被吸收,而瓣骨的堅強性并不減弱或更增加。
以上細胞增生和組織塑形的過程中,有巨噬細胞和多種介質參與。巨噬細胞能釋出多種因子(如纖維組織生長因子、上皮生長因子、轉化生長因子等)促進細胞增生,而且能釋出酶類影響基質的增減。血小板、淋巴細胞等其他細胞也釋出各種因子參與組織修復過程。
在局部代謝方面,組織修復前期以合成代謝為主,為新生的細胞和基質較快增加提供物質;至塑形期有一部分分解代謝加速,使一部分基質減少。無論合成和分解均有酶類的催化作用。例如:膠原的合成需要羥化酶、轉肽酶等參與,膠原的分解則有膠原酶參與。可見酶類在創(chuàng)傷修復中起著重要作用。
2.不利于創(chuàng)傷m.payment-defi.com/wszg/修復的因素凡有抑制創(chuàng)傷性炎癥、破壞或抑制細胞增生和基質沉積的因素,都將阻礙創(chuàng)傷修復使傷口不能及時愈合。
(1)感染:是破壞組織修復的最常見原因。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致病菌,都可損害細胞和基質,使局部成為化家性病性。
(2)異物存留或失活組織過多:傷處組織裂隙被此類物質充填,阻隔新生的細胞和基質連接,成為組織修復的不利因不素。
(3)血流循環(huán)障礙:較重的休克使組織(包括傷處組織)處于低灌流,各種細胞受到不同程度損害,傷后組織修復勢將延遲。傷口包扎或縫合過緊,使局部缺血。止血帶使用時間過久,也可使用時間過久,也可使遠側組織缺血難以恢復。傷前原有閉塞性脈管病、靜脈曲張或淋巴管性水腫的肢體,傷后組織修復遲緩。
(4)局部制動不夠:因組織修復需要局部穩(wěn)定,否則新生的組織受到繼續(xù)損傷。
(5)全身性因素:①營養(yǎng)不良,如蛋白、維生素C、鐵、銅、鋅等微量元素的缺少,使細胞增生和基質形成緩慢或質量欠佳。②使用皮質激素、消炎痛、細胞毒藥物、放射線等,創(chuàng)傷性炎癥和細胞增生可受抑制。③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如糖尿病、肝硬變、尿毒癥、白血病或艾滋病等,使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淋巴細胞的功能降低,影響組織修復過程。
臨床上處理創(chuàng)傷時,必須重視上述不利因素,采取相應的措施。
3.創(chuàng)傷愈合類型 基本上有兩類: ①組織修復以上本來細胞為主,如上皮細胞修復皮膚和粘膜、成骨細胞修復骨骼、內皮細胞修復血等等,修復處僅含少量纖維組織,稱為一期愈合或原發(fā)愈合。愈后功能良好。②組織修復以纖維組織為主,稱為二期愈合或瘢痕愈合。愈后功能不良,不僅缺少原有的生理功能,而且可能有瘢痕攣縮或增生,引起畸形、管道狹窄、骨不連等。顯然治療創(chuàng)傷應爭取一期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