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東華子 于 2013/5/15 19:39 編輯 m.payment-defi.com/zhicheng/初學中醫(yī)之人及中醫(yī)患者,當明服藥法,先把《圣濟總錄》服藥法摘錄于此,供大家參考學習,當然關于如何服藥還有很多門道,希望同道公布于此,方便大家學習。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后食,病在四肢血脈者,服藥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服藥宜飽滿而在夜,此用藥之常法也,若卒病受邪,則攻治宜速,豈可拘以常法。
凡服利湯,貴在侵早,仍欲稍熱,若冷則令人吐嘔,又須澄清,若濁則令人心悶,大約分為三服,初與一服,宜在最多,乘病患谷氣尚強故也,次與漸少,又次最少,若其疏數(shù)之節(jié),當問病患,前藥稍散乃可再服。
凡服補益丸散者,自非衰損之人,皆可先服利湯,瀉去胸腹中壅積痰實,然后可服補藥,應服治風湯散,皆須三五劑,若有久滯風病,即須倍此,乃至百余日可瘥,又當斟酌所宜,
傷寒時氣,不拘旦暮,當即亟治,其服藥亦不可拘以常法,庶使病易得愈,不致傳變,是以小兒女子得病,益以滋甚者,良由隱忍冀差,不即治之也。
-----------服藥多少
凡服藥多少,要與病患氣血相宜,蓋人之稟受本有強弱,又貴賤苦樂,所養(yǎng)不同,豈可以一概論,況病有久新之異,尤在臨時以意裁之,故古方云,諸富貴人驟病,或少壯膚腠致密,與受病日淺者,病勢雖輕,用藥宜多,諸久病之人,氣形羸弱,或腠理開疏者,用藥宜少。
-----------學習了
-----------服藥法論
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欢坏闷浞,則非特無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如發(fā)散之劑,欲驅風寒出之于外,必熱服,而暖覆其體,令藥氣行于榮衛(wèi),熱氣周遍,挾風寒而從汗解。若半溫而飲之,仍當風坐立,或公寂然安臥,則藥留腸胃,不能得汗,風寒無暗消之理,而榮氣反為風藥所傷矣。能利之藥,欲其化積滯而達之于下也,必空腹頓服,使藥性鼓動,推其垢濁從大便解。若與飲食雜投,則新舊混雜,而藥氣與食物相亂,則氣性不專,而食積愈頑矣。故《傷寒論》等書,服藥之法,宜熱宜溫,宜涼宜冷,宜緩宜急,宜多宜少,宜早宜晚,宜飽宜饑,更有宜湯不宜散,宜散不宜丸,宜膏不宜圓。其輕重大小,上下表里,治法各有當。此皆一定之至理,深思其義,必其得于心也。
-----------煎藥法論
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飪禽魚羊豕,失其調(diào)度,尚能損人,況藥專以之治病,而可不講乎?其法載于古方之末者,種種各殊。如
麻黃湯,先煎麻黃去沫,然后加余藥同煎,此主藥當先煎之法也。而
桂枝湯,又不必先煎桂枝,服藥后,須啜熱粥以助藥力,又一法也。如
茯苓桂枝
甘草大棗湯,則以甘瀾水先煎茯苓。如
五苓散,則以白飲和服,服后又當多飲暖水。小建中湯,則先煎五味,去渣而后納
飴糖。大
柴胡湯,則先煎五味,去渣而后納飴糖。
大柴胡湯,則煎減半,去渣再煎。柴胡加
龍骨牡蠣湯,則煎藥成而后納
大黃。其煎之多寡,或煎水減半,或十分煎去二三分,或止煎一二十沸,煎藥之法,不可勝者,皆各有意義。大者發(fā)散之藥,及芳香之藥,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疏蕩;補益滋膩之藥,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此其總訣也。故方藥雖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藥必無效。蓋病家之常服藥者,或尚能根據(jù)法為之;其粗魯貧苦之家,安能如法制度,所以病難愈也。若今之醫(yī)者,亦不能知之矣,況病家乎?
-----------貼完了嗎?
-----------
回復 wwfc 的帖子有關服藥方面的知識大家都可以在此貼出來,供大家參考。
-----------《備急千金要方》論服餌第八
若用毒藥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凡服丸散,不云酒水飲者,本方如此,是可通用也。
凡服利湯欲得侵早,凡服湯欲得稍熱服之,即易消下不吐。若冷則吐嘔不下,若太熱即破人咽喉,務在用意。湯必須澄清,若濁令人心悶不解,中間相去如步行十里久再服。若太促數(shù),前湯未消,后湯來沖,必當吐逆,仍問病者腹中藥消散,乃可進服。
凡服湯法,大約皆分為三服。取三升,然后乘病患谷氣強進。一服最須多,次一服漸少,后一服最須少,如此即甚安穩(wěn)。所以病患于后氣力漸微,故湯須漸漸少。凡服補湯,欲得服三升半,晝?nèi)挂唬虚g間食,則湯氣溉灌百脈,易得藥力。凡服湯不得太緩太急也。又須左右仰覆臥各一,食頃即湯勢遍行腹中,又于室中行皆可,一百步許一日勿出外即大益。
凡服湯三日常忌酒,緣湯忌酒故也。凡服治風湯,第一服濃覆取汗,若得汗即須薄覆,勿令大汗,中間亦須間食。不爾人無力,更益虛羸。
凡丸藥皆如
梧桐子大,補者十丸為始,從一服漸加,不過四十丸,過亦損人。云一日三度服,欲得引日多時不闕。藥氣漸漬,熏蒸五臟,積久為佳,不必頓服,早盡為善。徒棄名藥,獲益甚少。
凡人四十以下,有病可服瀉藥,不甚須服補藥,必若有所損,不在此限。四十以上,則不可服瀉藥,須服補藥。五十以上四時勿闕補藥,如此乃可延年,得養(yǎng)生之術耳。其方備在第二十七卷中!端貑枴吩,實則瀉之,虛則補之,不虛不實,以經(jīng)調(diào)之,此其大略也。
凡有臟腑
積聚,無問少長,須瀉則瀉;凡有虛損,無問少長,須補即補,以意量凡服
痔漏疳 等藥,皆慎豬雞魚油等味,至瘥。
凡服瀉藥,不過以利為度,慎勿過多,令人下利無度,大損人也。
凡諸惡瘡,瘥后皆百日慎口,不爾即瘡發(fā)也。
凡服酒藥,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斷絕,絕不得藥力。多少皆以知為度,不可令至醉,及吐則大損人也。
凡服藥,皆斷生冷酢滑,豬犬雞魚,油面蒜及果實等。其大補丸散,切忌陳臭宿滯之物,有
空青忌食生血物。
天門冬忌
鯉魚,
白術忌
桃李及
雀肉、
胡荽、
大蒜、
青魚 等物,
地黃忌
蕪荑,甘草忌
菘菜、
海藻,
細辛忌生菜,
菟絲子忌
兔肉,
牛膝忌
牛肉;
黃連、
桔梗忌
豬肉,
牡丹忌胡荽,
藜蘆忌
貍肉,
半夏、
菖蒲忌飴糖及
羊肉,
恒山、
桂心忌生蔥、生菜,
商陸忌犬肉,茯苓忌醋物,
柏子仁忌濕面,
巴豆忌蘆筍羹及豬肉,
鱉甲忌莧菜。
凡服藥,忌見死尸及產(chǎn)婦穢污觸之,兼及忿怒憂勞。
凡餌湯藥,其粥食肉菜皆須大熟。熟即易消,與藥相宜。若生則難消,復損藥力。仍須少食菜及硬物,于藥為佳,亦少進鹽醋乃善,亦不得苦心用力及房室喜怒。是以治病用藥力,唯在食治將息得力,大半于藥有益。所以病者務在將息節(jié)慎,節(jié)慎之至,可以長生,豈惟病愈而已。
凡服瀉湯及諸丸散酒等,至食時須食者,皆先與一口冷醋飯,須臾乃進食為佳。
凡人忽遇風發(fā),身心頓惡,或不能言,有如此者,當服大小
續(xù)命湯及西州續(xù)命、排風、越婢等湯,于無風處密室之中,日夜四五服,勿計劑數(shù)多少,亦無慮虛,常使頭面手足腹背汗出不絕為佳。服湯之時,湯消即食粥,粥消即服湯,亦少與羊肉 將補。若風大重者,相續(xù)五日五夜,服湯不絕,即經(jīng)二日停湯。以羹 自補將息四體,若小瘥即當停藥,漸漸將息。
如其不瘥,
當更服湯攻之,以瘥為度。
凡患風,服湯,非得大汗,其風不去。所以諸風方中皆有麻黃,至如西州續(xù)命,即用八兩,越婢六兩,大小續(xù)命或用一兩、三兩、四兩,故知非汗不瘥,所以治風非密室不得,輒服湯藥,徒自誤耳。惟更加增,未見損減矣。
凡人五十以上,大虛者,服三石更生,慎勿用五石也。四時常以平旦服一二升,暖飲終生勿絕及一時,勿食蒜、油、豬、雞、魚、鵝、鴨、牛、馬等肉,即無病矣。
-----------《慎疾芻言》 煎藥服藥法
煎藥之法各殊∶有先煎主藥一味,后入余藥者,有先煎眾味,后煎一味者,有用一味煎湯以煎藥者;有先分煎,后并煎者;有宜多煎者(補藥皆然);有宜少煎者(散藥皆然);有宜水少者;有不煎而泡漬者;有煎而露一宿者;有宜用猛火者;有宜用緩火者;各有妙義,不可移易。今則不論何藥,惟用猛火多煎,將芳香之氣散盡,僅存濃濃之質。如煎
燒酒者,將糟久煮,則酒氣全無矣,豈能和營達衛(wèi)乎?須將古人所定煎法,細細推究,而各當其宜,則取效尤捷。其服藥亦有法。古方一劑,必分三服,一日服三次;并有日服三次,夜服三次者。蓋藥味入口,即行于經(jīng)絡,驅邪養(yǎng)正,性過即已,豈容間斷?今人則每日服一次,病久藥暫,此一暴十寒之道也。又有寒熱不得其宜,早暮不合其時,或與飲食相雜,或服藥時即勞動冒風,不惟無益,反能有害。至于傷寒及外癥痘癥,病勢一日屢變,今早用一劑,明晚更用一劑,中間間隔兩晝一夜,經(jīng)絡已傳,病勢益增矣。又發(fā)散之劑,必暖覆令汗出,使邪從汗散;若不使出汗,則外邪豈能內(nèi)消?此皆淺易之理,醫(yī)家病家,皆所宜知也。又惡毒之藥,不宜輕用。昔神農(nóng)遍嘗諸藥而成本草,故能深知其性。今之醫(yī)者,于不常用之藥,亦宜細辨其氣味,方不至于誤用。若耳聞有此藥,并未一嘗,又不細審古人用法,而輒以大劑灌之,病者服之苦楚萬狀,并有因此而死者,而已亦茫然不知其何故;若能每味親嘗,斷不敢冒昧試人矣。此亦不可不知也。
-----------服餌先后
凡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在上者,不厭頻而少;在下者,不厭頓而多。少服則滋榮于上,多服則峻補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