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氏病源》小兒時氣病候∶時氣病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jié)之氣。如春時應(yīng)暖而寒,夏時應(yīng)熱而冷,秋時應(yīng)涼而熱,冬時應(yīng)寒而溫。其氣傷人為病,亦頭痛壯熱,大體與傷寒相似。無問長幼,其病形證略同。言此時通行此氣,故名時氣。世呼亦為天行。
《巢氏病源》小兒天行病發(fā)黃候∶四時之間忽有非節(jié)之氣傷人,謂之天行。其熱入于脾胃,停滯則發(fā)黃也。脾與胃合俱象土,其色黃,而候于肌肉,熱氣蘊積,其色蒸發(fā)于外,故發(fā)黃也。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腹?jié)M候∶時氣之病,腹?jié)M者,是熱入腹,與臟氣相搏,氣痞澀在內(nèi),故令腹?jié)M。若毒而滿者,毒瓦斯乘心,煩懊者死。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病結(jié)熱候∶時氣之病,熱入腹內(nèi),與臟腑之氣相結(jié),謂之結(jié)熱。熱則大小腸痞澀,大小便難而苦煩熱是也。
《巢氏病源》小兒敗時氣病候∶時氣之病,若施治早晚失時,投藥不與病相食,致令病連滯不已,乍瘥乍劇,或寒或熱,則敗壞之證無常是也。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病兼瘧候∶時氣之病,又兼瘧者,是日數(shù)未滿。本常壯熱而邪不退,或乘于陰,或乘于陽。其乘于陽,陽爭則熱;其乘于陰,陰爭則寒。陰陽之氣為邪所并,互相乘加,故發(fā)寒熱成瘧也。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病得吐下后猶熱候∶時氣之病,得吐下之后,壯熱猶不歇者,是腸胃宿虛,而又吐利,則為重虛。其熱乘虛而入里,則表里俱熱,停滯不歇,故雖吐下而猶熱也。
《巢氏病源》小兒病后不嗜食面青候∶時氣病熱歇之后,不嗜食而面青者,是胃內(nèi)余熱未盡,氣滿,故不嗜食也。諸陽之氣俱上榮于面,陽虛未復(fù),本帶風(fēng)邪,風(fēng)邪挾冷,冷搏于血氣,故令面青也。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病發(fā)復(fù)候∶時氣之病發(fā)復(fù)者,是熱退之后,氣血未和,腑臟熱勢未盡,或起早勞動,或飲食不節(jié),故其病重發(fā),謂之復(fù)也。然發(fā)復(fù)多重于初病者,血氣已虛,重傷故也。
《傷寒證治》孫思邈云∶治小兒時行,節(jié)度如大人法。但用藥分劑少異,藥小冷爾。
《嬰童寶鑒》小兒時氣歌∶
時氣皆因節(jié)令虧,頭疼壯熱汗微微。良工若得看形候,須作傷寒病有歸。
《嬰童寶鑒》小兒時氣后,大小便不通歌∶
熱毒還從腑氣沖,便成結(jié)熱在腸中。身體苦煩多躁渴,更兼便溺不能通。
《嬰童寶鑒》時氣后為敗氣歌∶
時氣還須早早醫(yī),變?yōu)閿馇许氈。乍寒乍熱無時度,或減或增體漸羸。
《嬰童寶鑒》小兒時氣躁渴歌∶
誰言吐下熱無余,只為元因臟腑虛。熱盛更虛皮肉澀,至今煩渴躁難除。
《嬰童寶鑒》小兒時氣后為瘧疾歌∶
陰陽邪氣兩相并,臟腑陰陽力競爭。發(fā)作有期名是瘧,宜須療理莫留停。
《嬰童寶鑒》時氣后余熱并夾冷氣歌∶
時氣雖然瘥,猶多余熱停。氣填須不食,夾冷面皮青。
《石壁經(jīng)》三十六種內(nèi)夜熱晝涼瘟疫候歌∶
夜間遍體有如湯,才到天明又復(fù)涼。非是鬼神為禍祟,都緣臟腑有風(fēng)傷。只消將藥醫(yī)脾臟,(四十八候云∶只宜將藥除脾熱。)次使神方瀉大腸;己虻^喉厭動,更看眼急(四十八候云∶眼赤)鼻頭光。此病已傳瘟疫候,若能辯別是醫(yī)王。
此內(nèi)因傷物、外因傷邪所致也。先當(dāng)表散其毒邪,次用藥去其積。亦主至夜多汗,只在其頭額上有之,亦口中涎響也,脾風(fēng)則然。多言有禍祟,非也。更請細看前后。(《鳳隨經(jīng)》此候歌括一同,仍注云∶宜與七寶散方。見溫壯門中。)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夜熱晝涼溫壯歌后云∶此患緣饑過后,冷食滯脾胃,氣不行于諸經(jīng)。夜熱晝涼先進南生丸(方見傷寒變蒸門中。)與三五服,后進檳榔散(方見煩熱門中)相間與服。然后氣平和,又須當(dāng)與白丁香膏(方未見)取,或只以磨積方調(diào)氣。只不得便取,動難止,為肚大,恐成疳疾也。
《千金》治小兒時氣方。
桃葉三兩搗,以水五升,煮十沸,取汁,日五六遍淋之。(《圣惠》用七兩,水五升。)若復(fù)發(fā),燒雄鼠屎二枚,水調(diào)服之。
《外臺》∶劉氏療小兒天行頭痛壯熱方。
上二味搗散,以清水和服之。以水調(diào)涂頂,頭痛立瘥。
《圣惠》治小兒時氣壯熱,頭疼,咳嗽不能食。宜服解肌散方
麻黃(三分,去根節(jié))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赤芍藥 貝母(炮微黃) 柴胡(去苗) 葛根(銼)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石膏(一兩,細研)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時氣,頭痛壯熱。升麻散方
川升麻 赤芍藥 石膏(細研) 麻黃(去根節(jié))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貝齒(一枚)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得微汗為效。
《圣惠》治小兒時氣,咳嗽壯熱。麥門冬散方
麥門冬(去心,焙) 川升麻(各一兩) 貝母( 微黃) 甘草(炙微赤,銼。各三分) 赤芍藥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淡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時氣,頭痛、體熱、煩渴。葛根散方
葛根(銼) 麥門冬(去心。各三分) 黃芩 赤芍藥 人參(去蘆頭) 犀角屑 甘草(炙微赤,銼) 川升麻(各半兩) 石膏(一兩,細研)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時氣壯熱,心腹煩悶。麥門冬散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人參(去蘆頭) 葛根(銼)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茅根(一兩,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時氣,壯熱咳嗽,心胸脹悶,乳食不下。生干地黃散方
生干地黃 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 款冬花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三分) 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入竹茹半分煎,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增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時氣,五六日體熱不止。麥門冬散方
麥門冬(去心,焙) 大青(各半兩) 甘草(炙微赤,銼) 吳藍(各一分) 梔子仁(五枚)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時氣,煩渴,腹中痞實。葛根散方
葛根(銼) 黃芩 柴胡(去苗。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稍利為度。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生蘆根 人參(去蘆頭。各一兩) 竹茹(半兩)
上件藥細銼,和勻。每服半分,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嬰孺》治小兒壯熱、時氣、驚悸并熱瘡方。
鉤藤(炙) 人參 蚱蟬(炙) 子芩(各一分) 蛇蛻皮(三寸,炙) 龍齒(半分) 防風(fēng) 澤蘭(各二分)
石蜜(一兩,湯成,入之竹瀝一升)
上切,以水三升煮之七合,量兒大小細服之。
錢乙人參生犀散 解小兒時氣,寒壅咳嗽,痰逆喘滿,心忪驚悸,臟腑或秘或瀉,調(diào)胃進食。又主一切風(fēng)熱,服尋常涼藥即瀉而減食者。
人參(切去頂,三錢) 前胡(去蘆,七錢) 甘草(炙黃,二錢) 桔梗 杏仁(去皮尖,略曝干為末,秤。各五錢)
上先將前四味為末,后入杏仁,再用粗羅羅過。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食后。
張渙治時氣病貝母散方
貝母(炒黃) 麥門冬(去心) 川升麻(各一兩) 赤芍藥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竹葉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又方人參飲子
人參(去蘆頭) 生干 地黃(各一兩) 犀角(末) 黃芩 柴胡(去苗。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
上件搗,羅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又方棗葉湯
棗葉(一兩,切細,焙干) 黃芩 柴胡(去苗) 人參(去蘆頭)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傷寒證治》療小兒天行,壯熱咳嗽,心腹脹滿。五物人參飲子
人參 甘草(炙。各半兩) 麥門冬(一兩半) 生地黃(一兩半。如無,只用干地黃半兩)
上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茅根半握,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之。(出《外臺》及張渙,皆以此治熱病。)
《傷寒證治》又方八物麥門冬飲子
麥門冬(三兩) 甘草(炙) 人參(各一分) 紫菀 升麻(各二兩) 貝母(一分,生)
上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茅根半握,煎至七分,去滓,再入竹瀝少許,重煎勻服。(出《外臺》)
《傷寒證治》療小兒天行,頭痛壯熱。八物吳藍飲子
吳藍 大青(各二兩半) 甘草(炙) 麥門冬(去心。各三分) 茵陳(一分半) 梔子仁(十五枚)
上件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蘆根半握,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服。(出《外臺》)
《傷寒證治》療小兒天行,五日以后熱不歇。棗葉飲子
棗葉(半m.payment-defi.com/yaoshi/握) 麻黃(半兩) 蔥白(切,一合)
上豉一合,童子小便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分二服。(出《外臺》)
《活人書》水解散 治天行頭痛、壯熱一、二日,兼治 瘡末出煩躁,或出尚身體發(fā)熱者。
麻黃(四兩,去節(jié)) 大黃 黃芩 桂心 甘草(炙) 芍藥(各二兩)
上搗為粗末,患者以生熟湯浴訖,以暖水調(diào)下二錢,相次二服,得汗利便瘥。強實人服二方寸匕。此調(diào)風(fēng)實之人,三伏中亦宜用之,若去大黃,即春夏通用。
《朱氏家傳》∶解利傷寒,四時氣疫,上焦虛熱,心神恍惚,脾胃不和,飲食無味,口苦舌干,渾身煩悶。人參散
人參 茯苓 羌活 獨活 桔梗 知母 麻黃(去根節(jié)) 枳殼(麩炒,去瓤) 甘草(炙) 川芎 陳皮(去白)
白術(shù) 濃樸(姜汁制) 茱萸(水煮) 桂心(不見火) 前胡 削木 甘草(節(jié))
上件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棗煎至七分。如要出汗,蔥白、豆豉、生姜煎服。嗽入杏仁、麻黃同煎。小兒入薄荷煎;婦人止入生姜煎。嵐瘧用柳桃條二七節(jié)同煎。